APP下载

苏轼与海南文化研究现状及相关思考

2015-03-14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口570228

名作欣赏 2015年18期
关键词:黎族苏轼海南

⊙刘 亮[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口 570228]

⊙徐 莹[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海口 570228]

学林漫录

苏轼与海南文化研究现状及相关思考

⊙刘 亮[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海口 570228]

⊙徐 莹[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海口 570228]

苏轼是海南文化史上一位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已有的对于苏轼在海南期间文化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贬谪海南期间活动事迹的全面考察、与黎族人民交往的专题性研究、思想研究、文学创作研究、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海南文化现象的研究等五个方面。但对于苏轼与海南文化关系的考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代海南的文化建设至少可以从苏轼那里汲取两点经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始终面向内地、面向全国的文化视野。

苏轼 海南 文化

与多数内陆省份相比,海南的经济算不上发达。建省办特区以来,文化建设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这样就为海南的文化开发及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建设海南文化,一方面我们可以放眼国内外,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向海南自身的历史追寻,从中挖掘构建海南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源泉。回顾海南的发展历史,其实并不缺少历史文化资源。白玉蟾、苏轼、丘、海瑞等历史名人曾经出生或长期生活在这里。其中,苏轼无疑又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公元1097年,苏轼因为触怒当权者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到1100年北归,苏轼共在海南生活了三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他兴办学堂,发掘水源,与黎族百姓和睦相处,并留下了丰富的诗文作品。另外,他在医学、药学等方面也颇有成就。他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并对海南的文化教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戴肇辰《重建东坡书院并修洄酌亭记》曾言:“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后公北归,郡人遂即公所尝至之地,建为书院,而名之曰东坡,示不忘也。”①“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这句话绝非过誉之辞。对于这样一位对海南的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大人物,深入对其开展研究是理所当然的。

回顾国内学者已有的对于苏轼在海南期间文化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于苏轼贬谪海南期间活动事迹的全面考察。这方面的研究古已有之,如清代冯应榴的《苏文忠诗合注》与王文诰的《苏文忠诗编注集成》以系年的方式对苏轼的诗歌进行编集,其中就包括对苏轼海南期间事迹的分析。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旅居美国时,创作了影响深远的《苏东坡传》,对苏轼生平经历进行了充满诗意的解读。其中第27章“域外”部分就是对苏轼谪居海南期间经历的描述,包括与“土人”的交往、与“春梦婆”相遇的趣事、制墨焚屋等,既有史实的考证,又有人物传记的灵活。当代研究苏轼事迹的集大成性著作当数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其中对苏轼海南期间活动的梳理较为详尽。此外,阮忠先生的《天涯守望:苏东坡的晚年的海南岁月》及李景新先生的《天涯孤鸿苏东坡》属于更加具有专题性的苏轼海南生活传记式著作。论文方面,如韩敏《苏轼谪居海南事迹系年》、周伟民《流放者的心路历程——苏轼在海南》、蒲友俊《超越困境:苏轼在海南》、巩善鑫《他年谁作舆地志,万里海南真吾乡——苏轼几贬居海南的生活和功业》等,都对苏轼在海南期间的活动经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二是对苏轼谪居海南期间与黎族人民交往的专题性研究。如管林《苏轼与海南黎族》一文,考察了苏轼居儋期间与黎子云兄弟等黎族同胞的交往,认为“苏轼在与黎族同胞的交往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即使他后来离开海南北归时,他还高兴地穿着黎族的衣帽。”而苏轼之所以能够正确地处理黎、汉关系,“首先是由于苏轼有一个进步的民族观”,“其次是由于当时朝廷的迫害,生活贫困,使得苏轼与当时的黎胞思想感情上产生更多的共鸣”。“除了上述两个主观因素之外,苏轼与黎族同胞友好关系的建立,还有客观上的条件。苏轼在儋州的那段时间,汉、黎关系比较缓和。”②作者还引用了《儋县志》卷八“海黎志”中的记载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是对苏轼在海南期间思想的研究。如陈丽《从苏轼在海南的诗文究其晚年的人生观》一文指出:“晚年时,苏轼在生活上以佛老思想为主导,更多地采取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旷达态度。这种处世哲学是他身处逆境时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使他无往而不乐。当他遭贬海南儋州时,正是这种人生观使他勇敢地生活下来,直到北归。”③该文引用了大量苏轼在海南的诗文来看他在海南的生活状况,从而证实苏轼晚年的“超然豁达自适其乐、忘得失齐生死”的人生观。又如冯小禄《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试析苏轼的故乡观》一文认为:“苏轼有极其复杂的故乡观……苏轼还有浓厚思乡情结中对异乡排斥的故乡具化——这与其生于‘贵经术而重氏族’的蜀地有关,故乡泛化,以及属于最高阶段的异乡故乡化、故乡‘寄生’化——这与其有‘寓’‘寄’于‘物’、强调随缘自适的思想有关。”④

四是对苏轼在海南期间文学创作的研究。作品编集方面,除了上文所说的《苏文忠诗合注》与《苏文忠诗编注集成》外,当代还出现了王水照先生的《苏轼选集》和范会俊、朱逸群的《苏轼海南诗文选注》。另外,朱靖华先生《苏轼新论》、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等都著作中也不同程度涉及苏轼在海南期间的文学创作。论文方面,朱玉书《苏轼晚年的爱国情怀——浅论苏轼的海南诗》一文认为:“苏轼居琼的部分诗篇,通过对海南风土人情的咏唱赞美,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南疆山河和兄弟民族的热爱之情,表现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眷恋,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桑榆晚景的爱悦与珍重。”⑤钟平《苏轼海南诗的艺术特色》一文指出,苏轼在海南期间的诗歌创作“质优量丰,不仅写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仅有的反映黎族同胞风俗、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完整诗篇,而且还表现出惊人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⑥。具体表现为“奔放旷达,浪漫主义情调浓烈”,“巧用比喻,刻画神妙,形象鲜明”,“运用‘追和’形式,对古体诗歌进行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语言特色亦庄亦谐,既婉转含蓄,又平易清新,真朴自然”。另外,复旦大学2008年金甫的博士论文《苏轼“和陶诗”研究》和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赵芳的硕士论文《苏轼海南创作研究》,也是质量较高的论文。

五是对苏轼海南期间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海南文化现象的研究。如曹艳军等《苏轼谪居海南诗文中的海南形象研究》及《苏轼海南诗文中的海南环境描写及其嬗变》。前文指出:“苏轼谪居海南近三年,留下了几百首诗文,这些作品对海南文化有多方面的描绘。”⑦该文以苏轼谪居海南的诗文为分析对象,从海南的风光风物、海南的民风民俗两方面梳理其诗文对海南形象的论述。

除了国内学者,20世纪以来,一些海外学者也对苏轼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如美国西华盛顿大学的唐凯琳教授对苏轼哲学思想和养生文化的研究就非常深入。但因为种种原因,其研究还没有能够具体到苏轼与海南文化的关系上。

综上所述,在已有成果中,对苏轼在海南期间事迹活动及文学创作的研究较深入,成果也较多。而对于苏轼与海南文化关系的考察,无论从成果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对于基础文献的发掘还不够全面深入。如课题主持人在查阅宋代重要的地理类文献《方舆胜览》时,就发现了很多前人未曾留意到的记载苏轼在海南文化活动和遗迹的材料,如苏轼对野花“海漆”的命名、对“万安无市井”的描绘等。基础文献的发掘是一项枯燥而又艰苦的工作,但对于研究来说又至关重要。材料的匮乏让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二是更多将苏轼定位为一个“贬官”,未能真正以文化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来审视苏轼与海南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身份上讲,苏轼确实是被贬谪来海南的。但他又和历史上其他流放海南的官员不同。如果说其他贬官更多是一些匆匆过客,那么苏轼已经成为海南的半个主人,他对古代海南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甚至带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从“贬官文化”角度来分析苏轼与海南文化之间的关系,出发点就是不正确的,遑论结果。

三是未能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当代经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将文化研究停留在了纸面上和书斋里,这显然也是与时代进步的要求不符。

笔者以为,当代海南的文化建设至少可以从苏轼那里汲取两点经验。

首先,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苏轼到儋州以后,积极兴办学堂,通过教育提高当地百姓的知识文化水平,摒弃旧习俗、旧风气,创造新的文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在他的精心栽培下,姜唐佐宋于崇宁二年(1102)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的士子;另外一名弟子符确又于大观三年(1109)登进士第。从此历代海南中举、中进士者不断,并涌现出丘、海瑞等名臣,极大推动了海南的文化发展。今天的海南同样应该重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一定要在教育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下大力气,才能尽快缩小与内地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

其次,是始终面向内地、面向全国的文化视野。当代的海南文化建设者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总是寄希望于在海南本土历史上找到一种先进文化来发扬光大,总是试图强调海南文化的优越性和独特性。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海南在历史上总体来说属于文化落后地区,这一点毋庸讳言,也无法否认。我们今天从海南文化的角度研究苏轼,也并不是要回到苏轼那个年代,因为即使是苏轼在海南的那段时间,也无法改变海南文化落后的现实。我们今天要学习、继承的应该是苏轼身上体现出来的某些宝贵的精神和思想观念,其中就包括苏轼始终放眼全国的文化视野。从进入海南岛一直到离开,苏轼始终将文化思考与内地联系在一起。今天应该也同样如此。海南文化的建设必须放在全国的大环境中进行,过分强调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是没有用的,只有积极融入全国,在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先进文化,才能真正使海南成为文化发达地区。

① (清)戴肇辰:《琼台纪事录》,清同治刻本。

② 管林:《苏轼与海南黎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第68-70页。

③ 陈丽:《从苏轼在海南的诗文究其晚年的人生观》,《琼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67页。

④ 冯小禄:《我本海南民 寄生西蜀州——试析苏轼的故乡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11页。

⑤ 朱玉书:《苏轼晚年的爱国情怀——浅论苏轼的海南诗》《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3期,第132页。

⑥ 钟平:《苏轼海南诗的艺术特色》,《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第105页。

⑦ 曹艳军、周和军:《苏轼谪居海南诗文中的海南形象研究》,《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第4期,第213页。

作 者:刘 亮,文学博士、博士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等;徐莹,文学硕士,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音乐学等。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资助项目《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东坡海南文化研究》(Hjsk2012-06)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黎族苏轼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从善如流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