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未必非死不可
——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悲剧的原因探析
2015-03-14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李 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49]
小说纵横
杜十娘未必非死不可
——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悲剧的原因探析
⊙李 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49]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中塑造的杜十娘是一个美丽、热情、聪明能干而又重情重义的女子,然而最终却被负心人转卖之后投江自尽。她的最后结局是不符合人物的一贯性格的,这背后体现了作者不仅受儒家义利观念的影响,而且也受时代和男性自身局限性的影响。
《呼啸山庄》 荒野情结 生态系统 自然与女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白话小说集《三言》中的名篇,它是冯梦龙根据明代宋懋澄的文言《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名妓杜十娘风尘困瘁、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她将全部希冀寄托于绍兴府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不管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于孙富。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小说中的主人公杜十娘是一个美丽、聪慧、有情有义的女子,但不幸落入风尘,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她希望摆脱这种生活,要求过一种“人”的生活。在旧社会里,处于杜十娘这样地位的女子,想要从良绝非易事,往往会受到妓院、官府、社会的重重阻挠。尽管如此,“‘虽然日逐笙歌乐,常羡荆钗与布裙’却道出了众多立志从良的妓女们的心声”。杜十娘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这篇小说里写杜十娘一遇到“忠厚志诚”的李甲,便“情投意合”而“有心向他”,就是这个道理。
杜十娘的聪慧、有心计在从良的过程中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她最后的结局却是跳江而亡。尽管有前人论述杜十娘的跳江是由于爱情理想的破灭或者是男女双方在“感情方面付出的严重不对等”等原因,导致她在悲愤欲绝的情况下怒而投江,十娘的投江而亡突出了作品的悲剧性,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警醒。虽然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我以为这样的结局似乎和小说中杜十娘一贯表现出的机智、从容不尽相符。接下来我们将从杜十娘从良之路的梳理入手结合晚明的社会环境和文本中多次出现的作者借公开的叙事声音所表达的关于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评论,来探讨杜十娘是否非死不可以及杜十娘命运背后所体现的作者的矛盾性。
故事开端介绍京城名妓杜十娘年方十九,然而已在妓院有了七年阅历,因为过着“前门送旧,后门迎新”的非人生活,加上鸨儿贪财无义,她“久有从良之志”。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杜十娘虽然年轻,但七年妓女生涯所面对的种种屈辱以及虚情假意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的命运。如果说当年不幸流落风尘是自己左右不了的,那么如今她不想再任人摆布,她不甘心一辈子如此,她要改变这一切。杜十娘身上明显的觉醒意识应当是受到明代中晚期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她一方面要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以便出去不至于孤身一人;另一方面要积攒一些钱财,以备不时之需。因为随着明代中晚期“手工业、商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各阶层人士的经济意识得到了普遍加强,人们重视金钱,追求金钱”,这种观念自然也会影响到妓女这个群体,她们私蓄钱财,为的是以后生活有保障。当然,“大凡妓女从良时,老鸨往往也会大敲竹杠。”所以她们也要平日里积攒一些钱财防止因赎身费用太高而导致赎身失败。杜十娘一边暗中积攒钱财,一边物色人选。应该说她打的是一场有准备的仗。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她的深谋远虑。
此后京城国子监太学生李甲游逛妓院和杜十娘相遇了,李甲出身官宦之家,这次相遇让风流年少、未曾遇过美色的李公子很快迷恋上了杜十娘。二人“一双两好,情投意合”,日往月来,不觉一年有余,李甲花光了钱财,老鸨也就一改先前的“叠肩谄笑,奉承不暇”,而变得不再客气,几次想用难听话激怒李甲,使其走人,而李甲只是“词气愈和”。从这里不难看出老鸨与李甲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正如文本所言“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虽然李甲“手头愈短”,而十娘却“心里愈热”,因为杜十娘正是通过一年的厮守和观察,觉得李公子“忠厚志成,甚有心向他”。所以当鸨儿此后天天叱骂,十娘“耐性不住”替李公子辩解,最终抓住鸨儿话柄,成功定下十日之内李公子以三百两银子的价钱为十娘赎身的约定。约定的达成,十娘的机智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她抓住鸨儿“你对那穷汉说,有本事出几两银子与我,到得你跟了他去”的一时气话,然后先试探话的真假,鸨儿刚说完的话当然不愿承认是假,所以十娘问时,她便应道:“老娘从不说谎,当真哩!”此后十娘趁机询问赎身的银两数目,并又成功央求鸨儿将时间由三日推到十日,为她和李甲多争取了时间。而最让人称妙的当属最后鸨儿与十娘拍掌盟誓这一情节。以十娘多年的青楼阅历和她对鸨儿的了解,她唯恐今日说定之事鸨儿日后又反悔,所以便以话激她,最终成功促使老鸨与她拍掌盟誓。多年的青楼的非人生活,除了给十娘带来数不尽的屈辱外,当然也给了她绝境中生存的智慧和本领。
这之后李甲为筹集赎身的三百两银子去向京城里的三亲六故借贷,结果一连三日分毫无获,虽然李甲是以准备回乡缺少路费的名义去借的,结果没有一个人肯借给他。“说着钱,便无缘”,这是文本中作者又一次借公开的叙述声音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中可见普通人之间也只剩利益这层关系了。此后李甲不好再回到妓院中去,在同乡柳遇春处住了三日。十娘连日不见李甲,心里着急,就派小厮去寻李甲,并把他带回到妓院。李甲流着眼泪道出了没借到钱的实情。十娘得知之后,一边吩咐他不要让老鸨知道,一边留下李甲住宿。夜半当十娘再次询问李甲筹钱一事,李甲只是流泪,这时十娘才告知李甲自己平日里积攒了一百五十两碎银,藏在褥子内,让李甲拿去,用心筹集另一半。凭借着十娘的一百五十两银子,柳遇春终于被十娘的情义所感动,帮李甲筹集了另外一半,使得十娘成功跳出了火坑。当我们从后文中知道杜十娘有个百宝箱时,再回过头来看十娘先前有意让李甲为三百两赎金东奔西走的种种行为时,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深谙世态人情而不得不理智的女子的行为。她想通过一步步的考验来证明自己所托之人的可靠,她不想让自己的一腔真情付之东流,所以她不急于告诉李甲百宝箱的事。在这里她俨然就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她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做。
十娘赎身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甲几乎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的,反而是十娘凭借自己的机智在人生命运的关键时刻一次次帮助了自己。老鸨没有料到李甲竟然筹到了银子,所以顿生悔意,而十娘立刻察觉到了,一面以自己入行八年为妈妈挣下金帛不下数千金的实情来打动鸨儿,一面又以如若反悔的利害得失来威胁鸨儿,老鸨权衡利弊之后只能同意。读到这里,我们由不得不为十娘叫好,倘若十娘是一个只知用情、温顺没主见的女子,她的不幸也顶多为中国古代女子无数类似的不幸增添了那么不起眼的一笔而已,恰恰是强烈的改变命运的信念让她调动了自己一切的才能,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她要抓住一切机会拯救自己。最终她成功地战胜了老鸨。
此后十娘取回了百宝箱,这是她平日里就寄存在信得过的姐妹们那里的,正因为寄存在外,才得以保全。十娘曾付出的真挚情义在有着同样不幸遭遇的姐妹那里得到了回报。倘若她只是苦心积攒而把它藏在自己房内,那么赎身那天在被鸨儿一把推出门外时就什么也没有了。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是险恶的生存环境锻炼了十娘,从而练就了她的心思缜密和胆识过人。十娘脱籍成功后,曾询问过李甲他们此去何处安身。李甲只是说老父盛怒、不敢回去之类的话,并不知道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办。十娘见状,提议他们不如先浮居苏杭,让李甲先回,求亲友在尊父面前劝解和顺,然后再带自己回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十娘对此后的人生是进行过深思的,她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她也知道接下来面对的困难很大,然而她已经拥有了迎接困难的决心。
十娘带着自己编织的美好憧憬和李甲启程离开了京城,按照他们商议的结果先到苏杭暂居。就在他们由陆路改为水路之后,李甲因旅资缺乏而愁闷,十娘当着李甲的面打开百宝箱取出五十两银子交给他,只说是众姐妹们情义相赠,之后仍然没有告诉李甲百宝箱的实情。此后他们到达了江苏的瓜洲,却因为风雪的缘故而与一新安盐商孙富偶遇。孙富因听到十娘的歌声和窥见了她的容貌,便起了淫念。之后在酒楼上他利用李甲惧怕父亲的矛盾心理,成功地说服李甲以千金的价格将杜十娘卖给自己。当十娘知道了李甲的卑鄙交易后,她心里悲痛欲绝却假装同意,就在第二天李甲与孙富交易的过程中,她当众揭开了百宝箱的秘密,并痛斥孙富和李甲,之后便怀抱宝匣跳入江中。
至此百宝箱的秘密终于大白于天下,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杜十娘原本是要用百宝箱中的钱财“润色郎君之装”,使李甲归见父母,不致太受父母责备,从而好成就自己的姻缘,但为什么不早早告诉李甲,结果使李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了千金卖了十娘,使百宝箱也失去了它的作用,而使自己也因为受到了感情的欺骗而自尽呢?应该说杜十娘跳出火坑之后并没有很快告诉李甲百宝箱的秘密这一情节的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它不仅对杜十娘性格的塑造起到强化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物命运的走向。假设杜十娘将百宝箱的秘密早早告诉了李甲,那么他们就一定能生活幸福吗?未必。那么是杜十娘仍在考验李甲吗?如果是的话,那孙富离间一事正好考验出了李甲,十娘完全可以因为李甲的不可靠而与之分道扬镳,根本不需要为他自尽,因此不是仍在考验李甲。何况杜十娘和李甲相守一年之多,及后来李甲为筹赎金四处奔走,并为没有筹到钱而流泪、叹息,这些足已让十娘知道李甲并不是敷衍自己。此后李甲凭借柳遇春筹集到另一半赎金,再次让十娘相信李甲对自己的诚意。十娘跳出火坑后带着李甲到自己要好的姐妹们那里告别,并和他商议之后去苏杭浮居,再慢慢归家,这时她已完全相信李甲。
既然杜十娘已经完全信任李甲,那为什么在他们启程前往苏杭的途中,当她第一次当着李甲的面从百宝箱中取出五十两银子给李甲时,却只说是姐妹们情义相赠,仍然不告诉李甲百宝箱的秘密呢?显然“百宝箱”是作者的一个重要的道具,它不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而且也传达着作者对百宝箱所代表的金钱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五十两银子有花完的时候,十娘势必还会从百宝箱中拿银子来用,她不能一次次拿姐妹们相赠的说法当借口,说多了李甲必不会相信,所以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只是时间的问题。而这里再次体现了十娘的心思缜密和深谋远虑。十娘之所以没告诉李甲百宝箱的秘密,完全是因为百宝箱中所藏宝物不下万金,无论对谁而言都是一笔数目巨大的财富。他们又正值旅途之中,如果李甲知道守着如此大一笔财富,就极有可能在旅途当中表现出过分的守护财物的举动,这样一来,不仅惹人生疑,而且对他们而言有害无益,所以十娘出于旅途的安全,才没有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一旦他们到达目的地,暂时安定下来,十娘就不会不告诉李甲。然而用情之深的杜十娘本无意再次考验李甲,却遭遇了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偶然考验,从而让杜十娘和世人看清了李甲的虚伪。他不仅没有真正同情过十娘的不幸遭遇,而且也没有被十娘的人格、情义所感动。他也只是把十娘当成一个美丽的玩具,供自己闲时消遣罢了。
应该说对于杜十娘的未来作者是充满矛盾的。孙富的离间这场危机正是十娘未来何去何从的关键点所在。本来,从前面我们对杜十娘从良过程的梳理中可清楚地看到,面对不幸的命运,十娘不仅是一个有着觉醒意识并敢于付诸行动的女子,而且她心思缜密、深谋远虑。不幸的人生给了她数不尽的屈辱,然而也让她学会了在绝境中生存的智慧和本领。杜十娘果真不能化解这次危机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杜十娘完全可以化解这次危机。因为她能暗中积攒一笔惊人的财富,并成功跳出妓院这个火坑,也势必能将没有主见的李甲说服。只要李甲回复孙富说十娘不愿意,那么孙富也就无可奈何。十娘完全可以通过这次危机,认清李甲的本质,并最后和其分道扬镳,重新生活。但作者受时代的局限从男性的角度来看杜十娘,虽然认可她的聪明能干,但潜意识里又受到封建社会中女子一直是男子的附庸的思想的影响,认为她毕竟是女人,有其脆弱无助的一面,想当然地认为杜十娘离开男性孤身一人带着大笔钱财有太多的不便和危险。然而是人就有脆弱的一面,这不能成为杜十娘不能独立生活或再次寻找幸福的主要原因。何况作者在结尾处还借后人评论此事的方式间接呈现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十娘千古女侠,岂不能觅一佳侣,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至恩恋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也就是说十娘如果不投江自尽的话,也是可以另觅佳婿,重新生活的。这恰恰说明了作者在对杜十娘最终命运的安排上的矛盾态度。作者既认为聪明能干的杜十娘可以另觅佳婿重新生活,又认为她不依靠男性就无法独立幸福地生活下去。
但为什么作者最终选择了后者呢?首先正如上文所说是由于时代和性别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塑造出一个既有金钱又有智慧从而肆意享受人生而不需依靠男性的新女性形象;其次结合晚明的社会环境,作者一方面意识到了金钱力量的崛起,如杜十娘想凭借百宝箱让自己以后的生活有保障;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等价值观的影响,相信金钱不是万能的,如小说文本中不时出现的叙述者声音,“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说着钱,便无缘”等都表现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只剩利益关系的不屑和嘲讽。而孙富虽然轻掷千金也没能买来杜十娘的身,更不用说是杜十娘的情了,这更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为杜十娘安排了一个悲壮的结局,没有让人物凭借自己的生存智慧再次化解危机,也没有让其凭借百宝箱过上想要的生活,而是从另一角度成就了人物的不屈和刚烈。
综上所述,杜十娘未必非死不可。杜十娘最后投江自尽的命运安排是不符合文中杜十娘一贯所表现出的机智、从容、深谋远虑的性格的。由于作者受时代和性别的局限,以及儒家义利观的影响,认为杜十娘虽有百宝箱在手,但其不可能离开男性而孤身一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所以从凸显杜十娘面对不幸命运刚烈不屈的性格角度,赞扬了重义轻利的真情付出,斥责了为钱而不惜背信弃义的小人行为。
①② 陈飞:《帮衬·富与贵·婚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 陈文建.冯梦龙创作意图与杜十娘悲剧成因[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4).
[2] 人弋.冯梦龙与晚明世风[J].零陵学院学报,2002,(1).
作 者:李 华,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