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角度看《西厢记》中典故的英译
2015-03-14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刘 珊[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杭州 310018]
从互文性角度看《西厢记》中典故的英译
⊙刘 珊[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杭州 310018]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之作,被称为中华文学界的瑰宝,其典故的灵活运用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和情趣。本文拟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比较分析许渊冲和奚如谷、伊维德两英译本中典故的翻译,为典故翻译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
典故 互文性 《西厢记》
一、引言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戏剧之一,以其精美绝伦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文化意蕴,广受读者的喜爱。许多翻译家把这一经典著作译介给英语读者,借以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但是由于其典故颇多,文化底蕴深厚,给译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恰到好处地翻译典故,一直是广大学者探究的课题。
本文从互文性角度以许渊冲和奚如谷、伊维德两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作为互文符号的典故的英译,理解互文符号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以一种新的视角来欣赏《西厢记》中语言美的同时,为典故翻译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由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换。”(Kristeva,1969)她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互文性与翻译理论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翻译活动是一种以译者为中介,在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对话与交流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活动。互文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是一个原文本解读,原文本阐释以及目标文本再现的过程。目前,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互文性理论分析和跨语言环境下互文符号的处理方式。本文对典故英译的研究属于后者。
三、典故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典故解释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中的定义与此相似基本上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同,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由于典故自身语言的浓缩性,意蕴的发散性和气质的典雅等特点,翻译典故时要求译者必须具备有丰富的互文文化知识。
四、从互文性角度看《西厢记》中典故的翻译
《西厢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笔者将文中出现的典故分为:文化典故、历史典故、文学典故,并从互文性的角度对比许渊冲和奚如谷、伊维德的译文。
例(1)眼底空留意,寻思就里,险化个望夫石!(第四本第三折)
Xu’s version:
In vain I center on him my eye,
Keep thinking on,
And nearly turn into a stone.
West and Idema’s version:
Such romantic signals from the eyes,
Trip thoughts of the feelings behind them,
And nearly turn me into a husband-watching rock.
“望夫石”描述了妇人站于山石之上,向远方眺望,盼望其夫归来,日久年深,化作石头仍保持着遥望的姿势,表现了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许渊冲省略了这个典故的隐含意思将其简单地译为“stone”,他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隐藏了“stone”一词背后的故事起源。但目标语读者仍可根据常识以及文章情节发展将此处“stone”的含义与“对忠贞爱情的坚持”联系起来。奚如谷、伊维德忠实地将“望夫石”翻译成较许渊冲更为具体的“a husband-watching rock”,显然他们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成功地保留了源语文本的互文符号。
例(2)你说谎天来大,成也是你母亲,败也是你萧何!(第二本第三折)
Xu’s Version:
You have abused your Power over me,
The failure or success,
In this matter rests with no other,
Than you,oh!Mother.
West and Idema’s version:
The old lady’s deceit is as big as heaven.
The fulfillment of that day was due to you,my mother;
The destruction of today is due to you,this Xiao He!
“萧何”出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为刘邦重用是萧何推荐的;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此典故用来指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此处暗指张生和莺莺能否结为夫妻取决于莺莺的母亲。许渊冲理解了“萧何”这一互文符号隐含的互文知识,将其直接意译为“mother”拉近了外国文化与目标语读者的距离。奚如谷、伊维德同样识辨了这一互文符号,采用了直译“Xiao He”加注释的方法,为目标语读者挖掘出了这一典故的隐含意义。
例(3)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第二本第三折)
Xu’s Version:
Before me water rises higher and still higher;
The monastery seems consumed by roaring fire.
West and Idema’s version:
White and boundlessrise the watersatthe Indigo Bridge,
Cracking and popping burn the firesatthe temple of Zoroaster.
典故“蓝桥水”出自《史记·苏秦列传》,讲述了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蓝桥下,姑娘迟迟没来赴约,可大水却上涨了,他不肯离去,最后抱桥柱溺亡。此典故常用来形容阻止恋人在一起的障碍。“袄庙火”常与“蓝桥水”一起连用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许渊冲将这一互文符号简单地翻译为“water”,在目标语中失去了其互文符号的身份,虽然读者不能领会到源语文本中的隐含意义,但也不影响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奚如谷、伊维德完整地保留了该互文符号,并添加了详细的脚注,将读者带入中国古典文化的互文网中,让读者对戏剧内容有更透彻的理解。
五、结语
以上分析得出:许渊冲主要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力,将互文性极强的典故在翻译时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省略了原文中的互文符号,给目标语读者提供了一个可读性很强的译文。奚如谷和伊维德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他们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中的互文符号和文化信息,试图让目标语读者体验不同的文化风味。他们在译文中做了大量的脚注,虽然对读者来说译文的可读性欠佳,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互文性理论为典故翻译开拓了新的视角,对具体的翻译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译者不仅应掌握原语的语言系统,还应多了解该语言所处的整个文化互文网,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时,才能保持对互文符号高度的敏感性,才能正确识别翻译中的互文符号,然后灵活地采取各种译法来处理英汉两大互文网之间的差异,在传达原文互文语义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语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色彩。
[1] Kristeva,Julia.Desire in Language: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69.
[2] Stephen H.West and Wilt L.Idema.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3]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 [J].外国文学评论,2004(3):19-30.
[4]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 许嘉利.中华典故大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6]王实甫著.大中华文库——《西厢记》[M].许渊冲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作 者:刘 珊,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