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练习 提高教学实效

2015-03-13李秀红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练习实效性数学

李秀红

【关键词】数学 设计 实效性 练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82-02

练习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练习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练习;又要考虑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针对学生暴露的弱点精心设计练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针对思维的盲目性设计辨析练习

掌握法则是正确计算的首要条件,而弄清算理则是掌握法则的重要保障。如果学生对算理理解不透彻,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方法,这样的计算结果即使正确,也只是“不知所以然”的盲目行为,一旦遇到复杂的情况,出错就在所难免了。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检查和验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常自以为是地加以肯定或没有主见地进行否定。因此,在教学中只注重正例的练习消化和理解新知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反例的辨析,来加强对新知的理解。为此,教师可设计辨析练习,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判断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

如,依据竖式计算,判断下面结果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2800÷300=9……1

2800÷300=9……10

2800÷300=9……100

通过辨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运算,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里包含的那部分余数也随着缩小了相同的倍数,求实际余数必须扩大相同的倍数。

二、针对思维的随意性设计说理练习

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依靠语言表述,语言的训练又将促进思维的发展。算理是算法的依据,理解算理愈透彻,运用算法愈自如,若算理不清必然造成计算错误。小学生思考问题时,如果只要求想什么和说什么,不指导如何想、如何说,那么学生的思维只能处于自发的随意状态。为此,教师可设计说理练习,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如初学《同分母分数减法》时,结合实例教学,可形成这样的思维框架:(被减数)表示( ),(减数)表示( ),(算式)表示( )。用( )作差的分母,表示( );用( )作差的分子,表示( );结果等于( )。在练习-=时,让学生借助思维框架独立叙述为:表示7个,表示5个,-表示7个减去5个;分母9不变作差的分母,表示单位不变,分子7与5的差作差的分子,表示差里含几个这样的单位,结果得。

三、针对思维的肤浅性设计变式练习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常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其本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变式练习,即变换数量关系和几何形体的表现形式,而使其本质属性恒定不变。变式规律告诉我们:变式越充分越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形的本质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认识其本质属性。经常进行变式练习,有利于克服学生思维上的肤浅性,使学生在认识数形实质的思维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了“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后,针对学生见“一共”就“加”的现象,为使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可设计以下变化情境,变换叙述方式,增加干扰条件的变式练习。

1.教学楼中厅左侧的花坛里栽着8棵侧柏,右侧栽的棵树和左侧同样多。中厅两侧栽侧柏多少棵?

2.爸爸买来一些蜜桔,吃了15个后,还剩38个,爸爸买来多少个蜜桔?

3.树上有20只麻雀,第一次飞走6只,第二次飞走5只,树上少了多少只麻雀?

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以上的题目,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是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数是多少。

四、针对思维的片面性设计一题多解练习

小学生习惯于从单一的角度、单一的联系去思考问题,不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联系上思考问题。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因此,四则运算决不能以获得一个正确的结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因为四则运算的过程也是智力训练的过程。四则运算由于性质、定律的加入使很多计算方法呈现多样性,所以计算时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基本解法,应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对同一题目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关系,探求不同的解法,为此可设计多解练习。经常进行多解练习,有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在寻求一题多解的思维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如计算6-5时,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不难得出以下七种解法:

①原式=6.375-5.625=0.75;

②原式=5-5==;

③原式=-=;

④原式=6+-5=6-5+=;

⑤原式=(6-)-(5-)=;

⑥原式=(6+)-(5+)=;

⑦原式=6-(6-)=6-6+=.

五、针对思维的机械性设计转化练习

小学生长时间运用某一法则、定律、性质于某一种运算时,有时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再进行另一种新的运算时,则会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思考问题时往往不能突破常规思路。为此,教师可设计常规思路碰壁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转化数量关系的表现形式,从而获取原题的求解思路。经常进行转化练习,有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机械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如求下面两式的准确值。

(1)100÷3- (2)2÷9×54

学生按着常规思路计算,只能求近似值,但不符合题意,这样就会迫使学生重新思考。此时,教师只要提示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就会豁然开朗,自主发现如下转化方法。

(1)100÷3-=100÷3-1÷3=(100-1)÷3=33或100÷3-=-=33

(2)2÷9×54=×54=12

总之,在练习教学中,教师只有依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错误的成因,针对学生的思维弱点精心设计练习,才能使学生少犯错误,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练习实效性数学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初学钢琴的手指训练方法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瑜伽练习对产妇身体形态影响的研究综述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