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科技型企业应处理好四大关系
2015-03-13罗慧慧
罗慧慧
摘 要:笔者认为,发展科技型企业应处理好以下四大关系,即一般企业、科技企业与高科技企业之间的关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
一、一般企业、科技企业与高科技企业的关系
从广义上来说,所有企业都是科技型企业。但是狭义上说,科技企业则是直接以科学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为内容的企业。企业的本质就是创新,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都是从事科技开发和科技产品的生产经营的企业。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企业所达到的科技水平的不同。现代工业本身就是几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工农业生产企业都是科技企业。当然按照企业所达到的技术水平的不同,可分为一般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一次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危机考验后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首先都是科技企业,更不用说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新创立的一大批科技企业了,其中一批高科技企业又引领着方向。
由于历史的原因,开始于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并没有带来我国的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并逐渐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但直到今天,我国依然还是一个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实现工业化依然是我国面临的头号任务。但是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对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甚至全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其代表是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说西方社会是在循序渐进基础上不断推进了新科技的发展进程。科学技术本身遵循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和路径依赖,没有传统技术作基础,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困难。
正确处理好一般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关系,就我国来说,一是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高科技企业”导向。要明确一点,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只能是少数,因此重点还是要鼓励提高一般企业的科技水平。要给与各类企业同等待遇。二是实行分类管理,对各类不同的科技企业进行明确的区分,停止对大多数科技产品销售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三是建立起市场导向的科技企业激励机制。从传统的企业激励,转向产业激励和统一的政策激励。比如就产业激励来说,只要是从事国家产业指导目录中,不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给予支持。四是对真正的高科技企业进行实质上的扶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国内高科技企业和外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二、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
企业的发展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科技企业也不例外。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那些今天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型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其实企业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过程,决不仅仅是一个规模扩大的过程,而是一个内部素质全面提升、企业人员对企业的认同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这是一条成长壮大的必经之路。对科技型企业来说,尤其如此。通过积累生产要素,形成独特经验。经过不断探索和磨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業创新模式和道路。这是企业持续具有竞争力的基础。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是在我国,情况却不同。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中,企业完全由政府一手建立起来,企业从经营内容、生产要素的组织到规模大小,完全由计划决定。并且作为公有制企业总是以越大越好。所以一直到今天,人们对大企业还是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尽管改革开放都三十多年了,这种影响还严重存在于全社会之中。一个企业刚凭借一个产品获一项技术得到了市场的承认,就依此为基础铺摊子、上规模,而不是以此为基础,去进一步加大研发,形成企业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以至于许多企业摊子一铺起来,企业生命也就完结了。因此大型科技企业决不能仅仅以其规模大小为依据,其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最重要的。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大企业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大企业有比较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为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提供较大的平台,实现规模经济;能够较容易获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这些也是他们开展技术创新的独特优势。但是大企业也有其弊端。它容易形成制度疲劳;内部管理成本加大;从社会角度来说,它还容易导致垄断,产生技术创新的惰性,从而制约市场竞争的活力。大企业既然形成了自己既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这些也可能成为阻碍其进一步进行创新的因素。而这些大企业的不足,却是中小企业的优势。
真正经过市场的摸爬滚打,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发展模式的大企业,也是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和接受的大企业,因此无需政府给予特别的支持和帮助。相反,应该是这些大企业和政府一道,共同引领着市场经济和其他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政府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主要是合作和协调的关系。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大企业是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管理制度的提供者和引导者,是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政府和大企业一道,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政府主要是在政策、制度、人才、资金等方面为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大企业则可以在企业创新方向、市场、经验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引导。大企业可以和中小企业一道组成技术联盟,结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有制一直是一个基础性问题。但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公有制在市场效率、科技创新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一方面改革调整公有制经济,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特别是随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纯而又纯的国有企业已越来越少。但是尽管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主要国有大中型企业依然是由国有资本控股,其性质依然是公有制的。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绝大多数是国有的。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仍然主要控制在公有制经济之中。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依然是发展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基础所在。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和国有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型企业的积极性,选择了一种民营科技企业的形式。让这些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这种方式对促进国有经济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国有部门的人员进行科技创新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在这些企业中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氛围。这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一种有效尝试。它实际上是试图暂时回避所有制的争论和传统经营形式对科技创新的束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科技型企业制度也需要建立起来,否则同样会束缚这些企业的进一步科技创新。现代科技型企业制度是不能回避所有制的,也无需回避所有制问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同样要坚持这一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国有企业都将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国的传统竞争性国有经济大部分采取了股份制经营以及和外商合资经营的形式。一些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已初步显示出了一定的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这些国有经济成份在带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他们占用了国家主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但却没有取得跟它相适应的科技成果。应该充分发挥好这些国有经济在推动所在企业的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包括充分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和原创项目的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引導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方向。这些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有关上面已经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四、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也在这个过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起来了。但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比,我国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都还很落后。这纵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政府和市场两方面都存在不足,不能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已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老话题。但是在谈到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时,是一个不能不谈的问题。任何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作用。但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又显得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以上涉及的几大关系能否处理好,关键都取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能否处理好。
我国当前科技型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与政府和市场这两方面的因素有关系。当前科技型企业发展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创新是被市场逼出来的,也是被政府推出来的。
就政府来说,“服务政府”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邓小平同志曾说要为科教战线当好后勤部长。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为科技型企业当好后勤部长。
就市场来说,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是三大核心市场。
首先,现在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已经是不言而喻。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虽然企业科技创新主要是自己在“干中学”中完成,但政府制定出有效的科技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的成功肯定是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成功。但是关键是政府和市场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在发展科技型企业过程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要明白政府和市场的职责今天通过建立开发区的方式本身就是政府行为,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展科技型企业切忌急功近利。
在重大科技方向和项目上,需要政府引导;在一些一般性科技项目上则主要由市场主导。在发达地区主要由市场主导;落后地区更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要想改变“昙花一现”的现状,应转变观念、尊重人才,从建立自己的具有管理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着手,将企业家的创新视为利润源泉,放弃短期行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郎咸平,科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东方出版社,2006年1月
[2] 郭生练,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月
[3] 冯伟、谢波等,科技型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现代管理科学,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