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中国外贸转型与升级

2015-03-13

关键词:贡献率外贸常态

王 蓉

(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部,北京 100091)



● 经济与管理

新常态下中国外贸转型与升级

王 蓉

(中共中央党校 经济学部,北京 100091)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也进入增速下滑、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时期。可以说,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正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新常态的压力。新常态下,我国需求结构调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滑,导致这种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阵痛与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叠加。尽管世界经济表现弱于预期,但整体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将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国际环境。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也正在稳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传统制造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开放型经济与自贸区建设均为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方向。

新常态;中国外贸;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常态;同时,世界经济也不是波澜不惊,同样出现了发展的新问题。我国的对外贸易作为过去引导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此情况下必须要进行转型与升级,为新常态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世界经济新常态与中国经济新常态

2010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副总裁埃里安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重新定义了“新常态”一词,用以描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之低增长态势。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并不像以往经济周期中的迅速复苏,而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低增长与高失业。2008年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多次预期世界经济增长,也多次调整预期。而至今,危机爆发后的第七个年头,世界经济仍处于艰难复苏阶段,发达经济体中也只有美国经济形势良好,欧盟、日本等国经济依然堪忧。危机爆发之初,表现良好的新兴经济体也陷入各种困境之重,增长乏力。俄罗斯最近更是遭遇国际制裁,并引发卢布大幅贬值危机。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处于低增长的新常态之中。

就国内而言,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用“适应‘新常态’”描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的新在于与以往不同,“常”则在于中国经济即将进入的一种发展状态将会维持一定时期,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的常态。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可谓保持着超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9.8%,2008年底全球经济深陷金融危机之霾,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然而,高速增长背后的代价并不小,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各种问题接踵而至。针对长期的高速增长以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各种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将不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转而进入次高速增长时期。因而所谓的新、所谓的常与以往不同,首先在于经济增速的下降,观察历年中国GDP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的各年GDP增速目标均为8%,而期间我国年均GDP增速高达11.2%,平均超出发展目标3.2个百分点。即便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即便是面临着全球深陷衰退的发展环境,我国GDP增速也高达9.2%。2012年我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至7.5%,而同年GDP增速也降至新世纪以来最低水平,并首次跌破8%至7.8%;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稳中有进,GDP增速为7.7%,年均GDP增速为7.75%,平均较发展目标仅超过0.25个百分点,较“十一五”期间明显回落。而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长7.4%,首次低于7.5%的增长目标,第二季度有所回升,也仅仅为7.5%,第三季度又有所回落,为7.3%。其次,新更新在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思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则在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落实到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成效,以产能过剩行业为例,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出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将改革重点锁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引导产能有序退出,并将化解产能过剩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12月份召开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九个方面加以概括。

二、“三架马车”拉动经济增长新常态

凯恩斯认为,消费、投资与净出口构成了社会总需求,而经济低迷、衰退甚至萧条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总需求不足,“消费、投资与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具体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而言,比较金融危机前后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出现较为明显的对比。

净出口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封闭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外贸企业批量式成立,依靠我国劳动力优势迅速成为世界工厂,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9年—2008年间,我国外贸同比平均增速高达21.36%,且自1994年以来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为我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2002—2008年间,我国外贸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1.51%;2008年第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经济受到较大冲击,2009年我国GDP虽实现了9.21%的增长率,但外贸总额急剧下滑,当年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4%;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走出低谷,我国外贸总额较2009年有较大增长,对经济贡献率为4%,但随后的2011—2013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为负。由于对外贸易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往来,因而极易受到外部的冲击,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迅速,但是外贸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 1979年—2013年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行政力量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强大推手,尽管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市场的力量逐渐加强,但是政府或者说行政的力量依然强大。与净出口不同,消费与投资属于内需,相比较而言可控性更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与投资呈现出稳步提升的状态,尤其当净出口出现较大波动时,我国经济发展中强大的行政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稳步增长,年度资本形成率也相对平稳,2002年以前我国资本形成率在35%上下两个百分点的范围内浮动,偶有超过40%的年份;2003年—2008年则一直在42%上下一两个百分点的范围内浮动;2008年以后随着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台,我国年度资本形成率又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在47.5%上下波动。尽管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平稳增长,但加上外贸、消费的波动因素,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尤其是2009年,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87.6%,2010年降至52.9%,随后在50%上下浮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危机前。

消费方面,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而他在对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时指出收入是影响经济个体消费倾向的一大主要因素,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递减的规律。这意味着富人储蓄倾向更高,穷人消费倾向更高。也即收入分配越不平均或收入差距越大,经济体消费倾向越低,越有可能出现消费不足。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逐步扩大。2013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根据其住户调查,公布了2010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其中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的基尼系数为0.60,而同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为0.481。而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两者之间。按照联合国对基尼系数划分的收入分配标准,我国已处于收入差距悬殊的边缘,较为危险。而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GDP总量高达636463万亿元人民币,突破10万亿美元关口。甚至有人指出,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无论第一还是第二,我国经济总量蛋糕已经做得较大这一事实不容置疑,而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未能得以良好的解决,“国进民退”的说法也曾甚嚣尘上。由于收入差距的存在、收入分配体系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等导致我国居民不敢消费,有钱更愿意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消费倾向较低。而这就导致了长期以来,消费对于我国GDP或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相对较低。以金融危机前我国GDP增长率较高的年份为例,2007年增长率高达14.16%,而消费贡献率仅为39.6%。

强出口的发展方式受制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当世界经济形势良好时,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可以带动经济体高速增长,然而一旦世界经济形势急转而下,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就容易受到冲击,而提振消费与投资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为整个经济体带来较大的风险。由上文分析数据可知,外贸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占据着很大比重,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总体良好,未发生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为进出口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2008年底,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订单骤减、大批外贸企业倒闭,出口额急剧下滑。以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为例,该年我国进口6.86万亿元,增长率为-13.7%,出口8.2万亿元,增长率为-18.3%,进出口贡献率为-37.4%,负向拉动GDP3.5个百分点,为我国加入WTO以后最差的一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就已经提出外贸转型升级,而不得不说此次金融危机为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内需、保增长”的目标。内需包括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方面,政府制定了4万亿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等措施。而消费需求不足则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态,也是扩内需难度最大而潜力却也最大的方面。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世界经济形势不佳、外贸增长率大大降低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扩大内需的两个方面却存在基础失衡与成效失衡,即自我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相比更加充足,而金融危机后政府政策在扩内需方面的政策措施更容易维持或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提振却相对困难。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对经济贡献率大为缩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为负,而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有所上升,以2009年表现突出。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2002年—2013年我国消费、投资、进出口增长率及对经济增长贡献情况

指标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505515654314984423964033939358439消费对GDP增长拉动(百分点)39425345464256514439364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544474775298764742443638854633485投资对GDP增长拉动(百分点)42364455814565544556344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44-21-424-374881816122270976净出口对GDP增长拉动(百分点)-03-01-0404-3509262125070107

三、外贸贡献率骤降:中国改革的阵痛与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叠加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贸增长率大幅下滑,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骤降。与之对应的则是,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有所上升。从表面看,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是可喜的。因为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高,意味着我国对外依赖度越高,也就意味着国民经济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越大。而降低外贸依存度,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优化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结构,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结构正是向着这一方向改变。然而,这是否就能说我国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的结构优化了,能否就说我国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得以优化?答案是否定的,是优化还是恶化关键还是要看我国外贸增长率下滑、进出口经济增长贡献率下滑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关键是要看我国这种下滑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

首先,从三驾马车各自的增长情况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减少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我国采取了“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即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国内消费与投资需求,避免经济增速大幅下滑。观察金融危机前后五年我国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的相关数据,按照当年物价计算,2009—2013年间我国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79%、15.23%、-7.99%,而2004—2008年这一数据为14.81%、19.92%、58.22%。对比金融危机前后五年数据,不难发现,危机后我国三大需求增速均有所下滑,但是净出口增速下降幅度远高于消费与投资增速下滑幅度。这就意味着,金融危机后我国消费、投资对GDP增长贡献度的上升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下滑,而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下滑则是一种绝对的下滑。

其次,从金融危机后大量外贸企业倒闭的原因看。今年4月份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数据称,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我国是贸易大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依托我国强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我国外贸发展的模式造就了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下游。我国也早就提出提高外贸产品附加值、向国际产业链上游移动、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等发展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必然导致大量缺乏竞争力的外贸企业倒闭,以改革的阵痛换取外贸结构的优化与国际贸易利益的增加。然而,金融危机后我国外贸企业大量倒闭的原因更多的是在于订单总量的大幅缩水而非企业不具备所须的生产能力。2009年是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一年,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国际贸易总额缩水近20%,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下降16.3%,而净出口下降则高达37.93%。随着世界经济由衰退转入复苏,国际贸易额也开始增加,2011年国际贸易总额超过危机前水平,但随后的2012年、2013年两年世界贸易增长缓慢,增长率分别为0.99%、2.13%,而尽管同期中国外贸情况略好于世界总体状况,但是较危机前却逊色很多。

最后,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看。目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需要以改革的阵痛换取长期发展的可持续,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不重要。2009年以来,我国已经几次下调GDP增长目标。而就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形势看,7.5%的增长目标可以完成,但也仅仅是擦边完成,而不像过去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可以高出目标两三个百分点。同时,201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进一步下调至7%。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国内经济运行持续面临着相当大的下行压力,通缩压力增大。而就国外形势看,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依然严峻,各国经济形势冷热不均。就发达经济体而言,美国经济表现突出,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达到4.6%;而欧元区经济面临两高、两低,即高失业、高债务,低增长、低消费,区内经济艰难触底;日本 “安倍经济学”下的刺激计划收效甚微,国内经济遭受挫折。新兴经济体而言,印度通胀高企、巴西结构性问题严重、阿根廷主权债务面临危机。总的来说,目前世界经济依然处于危机后的修复阶段,经济复苏慢于预期,并且是不均衡中的复苏。

长期发展中,中国会经历外贸顺差逐渐缩小甚至转变为逆差的过程,但是目前我国净出口总额增速的下滑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而更多的是受制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

四、新常态下中国外贸转型升级之道

国际贸易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外贸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笔者认为,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外贸规模大而在于内需相对于外需的不足,即消费与投资相对于净出口对经济贡献度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最多、地域辽阔,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贸国并不足为奇。就我国经济总体而言,下一步的经济增长点在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投资效率,扩大内需。随着内需的有效扩大,外贸依存度自然有所下降,外部风险也相对弱化。

就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言,问题不在于规模过大,也不在于我国长期的贸易顺差,而在于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理论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对一国经济运行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诸如:本币升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增多、货币增发通胀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加剧、外贸企业价格战升级利润下滑导致悲惨式发展等等问题,因而有学者认为应逐步平抑进出口差额,实现进出口平衡。而笔者认为,对于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所处发展阶段而言,贸易顺差的存在是合理的,例如尽管当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逆差国,但在1870—1969年的一百年间,其商品贸易仅有5年是逆差,而1900—1969年的70年间,仅有1935是逆差,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因而当前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新常态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如下外贸转型升级之策。

(一)走自主品牌路线,做精“中国制造”

当前“Made in China”已成为遍布世界的标签,出国带回的礼物是中国制造已成为常态,而这也一时成为国民的骄傲:外国人的日常生活已离不开中国。“Made in China”为中国创造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然而,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贸企业利润率普遍下滑,大批企业倒闭,大批企业亏损。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我国的外贸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发展方式。过去,我国外贸企业主要依托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依靠低价策略,换取产品出口机会。不得不说我国外贸的产品质优价廉。然而,在我国外贸产品中,却鲜有自主著名品牌,大量外贸企业依靠贴牌代工经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声音曾躁动一时,但是笔者认为,中国制造业已经有较好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也已相当完善,因而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并不意味着产品的完全转型,而在于品牌、创新等一系列元素的融入,通过多元化的竞争手段,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做精“中国制造”。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做大“中国创造”

面对“中国制造”所带来的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盈利能力弱等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然而,笔者认为“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可以并行不悖。目前,“中国制造”业已做大,进一步的发展在于做精,而“中国创造”比重尚小,应当做大。做大“中国创造”的途径在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如同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外贸企业也应当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服务贸易占比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而相对于工业,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却略显滞后。具体到外贸领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数较小,在我国外贸中占比较低。因而,我国应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能力,增强服务业在外贸中的比重。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发展投入;二是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服务业依法高效发展;二是通过开设服务业相关专业与培训课程,增强服务业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提高服务提供能力;三是通过服务业从业人员从业培训,增强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创造良好的服务消费环境。

(四)加快国内外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外贸合作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加国际自贸区合作,建立或参与了多个双边或多边自贸区,为推动我国外贸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参与国际自贸区的同时,我国也正在加速国内自贸区建设。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国内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挂牌开张,2014年国务院决定推广上海自贸区建设经验,增设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我国外贸企业应抓住国家自贸区建设机遇,丰富外贸合作方式,推进我国外贸转型升级。

[1] 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

[2] 张莉.中国外贸转型升级谨防四大误区[J].中国经贸,2013(3).

[3] 周朝霞.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转型升级的策略与举措[J].学术交流,2012(10).

[4] 邓新波.二次创新与中国外贸转型升级[J].国际贸易,2014(1).

[5] 李群,李霄,丁跃进.后金融危机时期长三角地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经济纵横,2011(5).

(责任编辑:王 荻)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ation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New Normal

WANG Rong

(The Graduate School of CCPS, Beijing 100091, China)

Now world economy is slack, and China also faces weak economic increase and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So our country has foreign and domestic pressure in New Normal. Net export becomes declining and contributes less than before. It mainly can be ascribed to the reform and slackness of world economy. Although there is worse prospect than our expectation, we also find it becomes better and would give our country a relatively stable environment. Now China pushes on further reform, puts innovation strategy into effect, upgrades traditional industries, speeds up Modern service industries, constructs open economy and Free Trade Zone, which provide a good base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ation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new normal; foreign trade; transformation; upgradation

2015-04-13

王蓉,女,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

F820

A

1008-2603(2015)05-0071-06

猜你喜欢

贡献率外贸常态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