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华消化病学年度讲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
2015-03-13刘健,闫秀娥
·会议纪要·
“2015年中华消化病学年度讲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
2015年4月24~26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办的第八届“2015年中华消化病学年度讲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0名消化病学医师共聚一堂,就消化病学最新进展进行研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林三仁教授、周丽雅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中华消化病学年度讲坛”是我国消化病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八年来秉承“剖析消化科学新进展,引领消化领域新潮流”的理念,目前已成为全国消化学界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
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消化病学专家共24人就目前消化领域研究以及临床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并与受邀作为主持或点评嘉宾的消化领域知名专家约70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参会代表踊跃发言。大会主题包括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微生态、肝病、胆胰疾病、动力疾病、消化道内镜隧道技术、整合医学等多个方面。
大会特邀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川田研郎教授讲述了最新的蓝激光成像技术(Blue LASER Imaging)在上消化道疾病内镜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丽雅教授就消化道癌症早期诊治进行了深入的切磋和广泛的交流。大会特邀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樊代明院士做题为“整合肝肺病学”的演讲,特邀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病中心主任杨云生教授做题为“粪微生态移植物诊治进展”的汇报,特邀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强教授做题为“消化内镜隧道技术的进步”的专题讲座,内容新颖,见解独到。
2015年4月25日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做了题为“炎症性肠病(IBD)多学科诊治的现代模式”的专题讲座,就IBD病史溯源、病理诊断、影像学检查、精神心理因素以及营养评估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陈教授提出建立IBD联盟的设想,即一个以消化内科为核心,合作、专业、敬业的IBD-MDT团队,一个合作、互利、共同进步的IBD平台,为广大IBD患者和成员单位提供方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延青教授做了题为“胃肠道疾病分子诊断”的专题讲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①胃肠道疾病分子诊断的概述;②基础分子诊断的新进展;③消化内镜分子成像的新方法;④靶向治疗的前景与挑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做了题为“肝硬化病理生理新视点”的专题讲座。唐教授首先从细胞层面上分析了产生肝硬化的两大临床结局——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的病理生理过程,然后就门静脉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和功能性异常因素展开论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做了题为“胃癌及其癌前变化的临床问题”的专题讲座,包括:①癌前病变的监测;②随访与管理;③胃癌的预防三个部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唐旭东教授做了题为“胃黏膜萎缩背景下癌前病变内科干预的策略与评价”的专题讲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①胃癌前病变的概念与共识;②内科干预的意义;③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面临的问题;④中药复方干预的探索研究。
2015年4月25日下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吴小平教授做了题为“胃黏膜保护剂的临床应用”的专题讲座,主要包括:①胃黏膜保护剂的概念及其治疗地位;②胃黏膜保护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这两方面的内容。吴教授指出《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报告》中提到个别胃黏膜保护剂被证实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替代铋剂用于四联疗法可获得相同疗效,但胃黏膜保护剂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尚在探索中。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吕宾教授做了题为“贲门失弛缓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的专题讲座,指出贲门失驰缓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气囊扩张,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等。同时,吕教授还比较了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适应证及其疗效。沈阳军区总医院郭晓钟教授做了题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思考”的专题讲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胰腺癌的相关研究背景;②早期诊断的难点;③早期诊断对策。郭教授分别从临床诊断的客观难点、患者和临床医生三个方面系统讲解为何胰腺癌早期诊断如此困难。
2015年4月26日上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邹多武教授做了题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策略”的专题讲座。邹教授详尽阐释了2013年ACG推荐意见:难治性GERD的首要处理是优化PPI治疗;所有难治性GERD患者均需行内镜检查;有客观证据显示对因持续反流而引起症状的难治性GERD患者,应考虑额外的抗反流治疗,包括手术或一过性下食道括约肌松弛(TLESR)抑制剂;pH-阻抗联合检测试验阴性者有GERD的可能性很小,应停止PPI治疗。北京协和医院柯美云教授做了题为“非心源性胸痛(NCCP)诊治新视觉”的专题讲座,柯教授指出:①应重视胸痛特征和伴随表现,NCCP需先除外心源性胸痛,但两者也可能并存;②NCCP中GERD最为常见,PPI试验性治疗是简易的诊断方法,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检查有助于确定NCCP病因;③针对病情给予相应治疗,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待探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白文元教授做了题为“细菌:在消化疾病是朋友,还是敌人”的专题讲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对肠易激综合征(IBS)认识的历史演变;②肠道菌群与IBS的关系;③微生态制剂治疗IBS的评价。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晓平教授做了题为“ERCP技术的再发展”的专题讲座,对胆管腔内超声(IDUS)在胆胰诊治中的进展,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内镜诊治和超声内镜(EUS)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CPN)在胰腺癌及慢性胰腺炎顽固性疼痛中的应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赵荣生教授做了题为“胃黏膜保护剂的药效学研究”的专题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胃黏膜损伤的机制;②常见胃黏膜保护剂;③黏膜保护剂疗效的循证评价。同时,赵教授也对胃黏膜保护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郑杰教授将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上升到了基因水平,加深了我们对遗传性肿瘤的认识,有助于警惕多发性原发性肿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傅贤波教授做了题为“胆囊结石治疗观念的转变”的专题讲座,提出治疗胆囊结石的新思路。傅教授称:胆囊结石的治疗应综合患者的情况,胆囊有无功能、有无炎症、并发症、有无手术实施条件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同时,他还指出胆囊结石不再是唯外科疾病,医生们的治疗观念需要得到改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周丽雅教授、丁士刚教授、段丽萍教授和黄永辉教授也分别登台演讲,就胃黏膜保护剂的辅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治进展、肠道菌群在IBS发病中的作用、鼻胃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等消化领域热点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自身临床及科研经验进行汇报,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次大会在可容纳近千人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场座无虚席,场面壮观盛大。会议引入高科技信息手段,在会场外设置LED大屏幕,实时同步转播会场实况,同时在会场外设置电子日程、微信二维码等,为无法进入会场听会的消化医师提供便利。
此次大会正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建科30周年之际,此次盛会的成功召开可作为建科30周年的献礼和纪念,见证了消化科30年来的风风雨雨,鲜花伴着汗水的成长过程。此次大会受到了与会代表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整理:刘 健 闫秀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