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供应室下收下送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对策
2015-03-13郭慧霞
郭慧霞
探讨供应室下收下送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对策
郭慧霞
目的探讨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表现,据此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供应室13名下收下送工作人员及5辆专职回收车临床资料。结果75份采集样本返回供应室后检出细菌总数较出发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检出细菌总数均显著下降(P<0.05),且未再检出细菌。结论细菌污染是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主要职业危害。加强下收下送人员和车辆规范化清洗消毒,有助于减少职业危害,促进职业健康。
供应室下收下送;职业危害;细菌污染;防护措施
供应室下受下送人员往往需要多次往返各科室,会引起医院交叉感染。随着医疗安全意识的增强,医院感染控制越来越严格,供应室日益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主战场,下收下送人员工作环境、流程及潜在感染因素必须进行改进和消除[1]。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供应室下收下送人员职业危害及发生原因,据此提出防范职业危害的对策,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4月本院后勤供应室负责医疗物资下收下送的13名工作人员及5辆专职回收车等携带细菌等相关资料。13例工作人员中男2例,女11例;年龄23~49岁,平均(36.3±4.3)岁;供应室工作年限1~10年,平均年限(5.32±1.44)年。负责回收5辆专用车扶手、车厢内壁、车轮等部位。人员及车辆共采取样本28份。
1.2 方法
1.2.1 采样方法 采集过程主要集中在下收下送前、下收下送后。参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采样法,人员(车辆)出发前、回供应室后第一时间,将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拭子对人员手指屈面及车辆扶手、车厢内壁和车轮等部位横竖往返涂抹3~5次,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最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 无菌采样试管,送检。
1.2.2 检测方法 先给予每支试管震动80次,再用无菌吸管抽取0.1 ml稀释至10 ml为1个稀释度,其余9 ml分别按上述方法各取1 ml呈10倍依次稀释至10 ml。对每个稀释度取1 ml作平行样品2~3个,置入温箱内培养24 h。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
1.3 干预措施 ①工作人员下收下送出发前,穿戴消毒供应室专用的衣帽、鞋及口罩。出发前熟读1次本院制定张贴的《消毒技术规范》和《职业危害防范知识》等。对使用车辆扶手、车厢内壁、车轮、梯子等关键部位消毒灭菌。②返回供应室后,立即更换干净清洁的衣帽、鞋、口罩等。使用消毒液严格搓手清洗,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双手,必要时清洗头发。使用含氯1000 mg/L消毒液对车辆关键部位的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4 合格判断标准 以总菌数≤10 cfu/cm2,且为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8份采集样本检测结果 资料显示,28份采集样本在下收下送返回供应室后,手及车辆表面检出细菌总数较出发前显著上升,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下受下方人员和车辆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比较明显的污染。对细菌种类鉴定后发现,细菌主要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细菌极易引发感染,构成职业危害。见表1。
表1 28份采集样本下收送前、后检测结果比较(±s,cfu/cm2)
表1 28份采集样本下收送前、后检测结果比较(±s,cfu/cm2)
注:与出发前比较,aP<0.05
指标 下收下送出发前 下收下送返回后工作人员手表面 车辆表面 工作人员手表面 车辆表面表面细菌总数 5.41±1.43 3.23±1.17 87.49±17.21a 67.78±25.66a
2.2 28份采集样本干预后结果 经一系列干预后再行检测,下收下送人员手表面细菌总数下降至(3.56±0.57)cfu/cm2,车辆表面细菌总数下降至(3.13±1.42)cfu/cm2,均未检出致病菌,与下收下送返回后的平均细菌总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更换衣物、严格洗手、乙醇擦拭等能够有效减少细菌残留,进而降低职业危害发生风险。
3 讨论
28份样本包括13名下收下送工作人员和5辆下收下送车辆的扶手、车厢内壁及车辆等3个易感部位,基本涵盖了下收下送各关键部位,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检测结果来看,出发前工作人员和车辆表面检出总细菌数分别为(5.41±1.43)cfu/cm2和(3.23±1.17)cfu/cm2,返回后再检出分别陡升至(87.49±17.21)cfu/cm2和(67.78±25.66)cfu/cm2,结果为高度不合格,处于高感染、高传染的敏感阶段,与宋燕琴等[2]报道结论一致,构成潜在的职业危害。分析原因,主要与下收下送工作内容有关,下收下送工作人员需要不但往返于医院各科室,如血液科室、细菌检测室甚至病房、收储房等,许多科室属高度病员病区,工作人员势必要接触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品以及环境,从而极易携带病菌细菌。另外,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也是重要原因,未及时或彻底清除携带细菌,造成细菌长期寄居于身上,形成二次污染[3]。
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预防措施:从本组结果来看,经卫生干预后,下收下送人员手表面和车辆表面细菌总数分别下降至(3.56±0.57)cfu/cm2、(3.13±1.42)cfu/cm2,且均未再检出致病菌,说明卫生干预对减少细菌携带,进而减少职业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减少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风险,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强化手卫生管理。执行下送前肥皂流动水洗净双手-装无菌物品-戴手套-关车门-推车-开车门-摘手套-取无菌物品的工作流程,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杜绝违规操作现象;②强化下送车辆管理。对下送车辆严格分类、严格消毒,采用密闭式,以防止下送过程中病房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在无菌物品上,下送返回供应室后及时消毒下送车辆,防止病房中的微生物在供应室繁殖,造成细菌传染。
[1]梁翠云.消毒供应室下送工作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96.
[2]宋燕琴,卢琼芳,李水梅.供应室下送工作人员手卫生状况的调查与管理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56-57.
[3]张燕,邓燕,赵庆兰.再造供应室下收下送流程,落实感染控制及优质服务.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62-9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4.222
2015-08-17]
454001 焦作市妇幼保健院供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