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翻龙泉”民俗活动 探析道教文化记忆
2015-03-13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文化站323005
陈 婧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文化站 323005)
重现“翻龙泉”民俗活动 探析道教文化记忆
陈 婧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文化站 323005)
本文深入探析古代道教“求雨”时“翻龙泉”的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基本特征、研究价值进行研究分析,重现“翻龙泉”这一民俗活动在道教文化中的意义。
民俗活动;表演形式;研究价值
古时,天旱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就会举行祭祀仪式求雨,祈求龙王赐雨。“翻龙泉”是古代道教“求雨”时的表演形式,它流传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各地,后发展成一种民间体育游艺活动。
“翻龙泉”是道教文化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距今大约有1500年历史。经调查,唐代丽水地区出了叶法善等法师。道学家葛洪经仙渡到丽水在南明山炼丹,还留下墨迹“灵崇”。当时修建许多道观,道教文化在此盛行。在莲都区太平乡惠应祖庙的《惠应庙志》和碧湖镇《通济堰志》中都有所记载。据始建于宋代嘉定8年(1216)的惠应祖庙的《惠应庙志》中有两处关于“告溯”的记载。《惠应庙志》记载:“六月初一杀牲告庙。如夏秋之间风雨及时年谷顺成,所以报神功。若逢亢旱设坛祈雨,每堂一日以明勤求之意。若用师巫取龙于名山则三村各贴三牲一副所谓从俗也。”《通济堰志》中“范氏堰规”和“明新规八则”也有记载。清光绪年间《堰租开支约章》中记载:“堰头龙王庙六月初一诞辰,并祭龙女庙、官司绅自背夫马上堰头致祭。应办五牲一副,三牲二副,张灯设祭,鼓乐,即午散胙”。据老人们回忆,大旱年头,这一天会在堰头龙庙、碧湖龙子庙前求雨翻龙泉。
根据陈理平法师的介绍,“翻龙泉”整个包括在庙内设祭、摆坛、化军、启师、请神、做雨发文书、请圣;接下来又在庙外名山仙洞前设坛摆祭、挂神像、化军、启师、翻龙泉竹、藏身声角、唱求雨山歌、点兵、插州、行罡、操军捉龙;龙瓶给水,叫愿祈求圣告,如未能顺了,再声角唱歌祈求,“圣告”时顺了即翻龙泉竹下,谢神,礼成收神像。整个“翻龙泉”过程主要有道教祭祀仪式、唱求雨山歌和翻龙泉竹三个部分组成。
最精彩部分就属“翻龙泉竹”,“翻龙泉”要有同样高竹藤的毛竹两根,先把竹藤的竹叉和竹藤用火焰蒸出竹油,使竹叉更坚硬牢固,用绳或红布扎成藤圈,顶上插上两面小红旗,有的插上木雕龙头。“翻龙泉”表演过程:两根龙泉竹一般都是2人分别背或者各用2个人抬着。到一空旷的平地竖起来,各用3个人把二根龙泉竹用脚顶住,竖着固定下来,或者用绳把横杆和龙泉竹绑扎起来,借以增加龙泉竹的稳定。法师背着竹叉和龙角,用手抓住龙泉竹上的绳或红布扎起的藤圈,双腿套进藤圈,一节一节翻滚上龙泉竹,边吹龙角,边唱山歌,法师唱词内容,先是发文书,要求各路神仙菩萨一起行动,接着祈求龙王下雨。唱后法师要丢交杯,交杯是由两块园铜铁片制成,有阴阳面,阴面能下雨,叫“圣告”,即成功,直到交杯“圣告”时,方能停唱山歌,法师才可翻下来。不然,就要继续吹龙角、唱山歌、祈求龙王呼风唤雨。大师呼叫时,下面的村民接应一声,同时要敲锣打鼓助威,和大师呼嚎相应,整个过程颇有气势。
翻龙泉是“文”和“武”相结合的文娱体育表演项目,唱求雨山歌是法师“文”的表演,法师要唱的悲切感动龙王赐雨,上下翻腾则是法师“武”的表演。“翻龙泉”民俗活动继承了1500多年的农耕文化,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祈求祈求龙王降雨,渴望风调雨顺,家庭幸福,国泰安康的强烈愿望,追求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精神生活。
陈理平法师提供祖传的关于“翻龙泉”资料:如《给水归瓶法书》《祈雨醮科法书》《祈雨竖洪楼法书》等。经调查,“翻龙泉”传承谱系是金九真(莲都区峰源乡金坑人)——赖中真(青田祯埠乡李村人)——王国真(青田祯埠乡官坑村人)——陈宝真(真名陈成林,青田祯埠乡大叫村人)——陈正真(真名陈理平,陈成林儿子,现住莲都区)——丽水学院体育老师占勇(碧湖人)和学生。
“翻龙泉”民俗活动研究价值:首先,“翻龙泉”作为道教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着明显宗教文化色彩。
其次,“翻龙泉”民俗活动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展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思想信仰,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产为中心,农业发展理念。以发展农业,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社会风貌。
再次,“翻龙泉”活动整个过程中有技巧、舞蹈和演唱的表演形式,既满足群众文化生活要求,又展现民间文化的创造力,世代传承,发展至今,并与地方畲族元素结合,形成独特地方特色,融娱乐性、艺术性、技巧性于一体。高难度的动作表演,具有一定风险,又颇具观赏性。
“翻龙泉”不仅反映了古代道教文化和人们的宗教信仰,而且表现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翻龙泉”表演带有一种杂技技巧,体现我国传统体育游艺节目的特点。它将人们生产、生活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值得保护研究。
“翻龙泉”民俗活动传承至今,只有陈理平1人传承技艺,由于年龄原因,现在表演以非常费力。所以“翻龙泉”正处在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为更好保护传承这一民间技艺,目前,太平、通济堰两个历史文化研究会已将翻龙泉申报市级“非遗”,并联合丽水学院民族体育研究所,专门举办三次翻龙泉专题研讨会,邀请陈法师到丽水学院表演示范。鼓励培养学生了解、学习、掌握“翻龙泉”民间技艺,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中断了五六十年“翻龙泉”民俗活动在古堰画乡双龙庙会重新亮相,受到游客欢迎。丽水学院民族体音研究将畲族歌舞与“翻龙泉”结合,更增强了观赏性,富有民族特色。将“翻龙泉”民俗活动与旅游文化的结合,打造成一项瓯江文化品牌,必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翻龙泉”民俗活动,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陈婧,女,出生年月:1981.7,民族:汉,籍贯:丽水,学历:本科,职称:群文馆员,现任职务:文化站副站长,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