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部分技术难点解决方法及综合能力训练
2015-11-26余小信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310023
余小信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310023)
钢琴教学中部分技术难点解决方法及综合能力训练
余小信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310023)
钢琴技术在作品中所涉及的具体技术以无数种变化来体现的。需要学习者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本文对此也仅仅以具体的几种范例进行阐述,来启发读者对其它具体情况也能采取一些方法来解决。同时钢琴学习首先是学习音乐。基于这一点,笔者主张钢琴学习中的“技术与理论相结合”。以力求学生们在掌握相应技术的同时,扎实音乐理论基础。
钢琴;难点;综合能力
一、在音阶琶音练习中的综合能力训练
1.“无教材”学习弹奏的思路和理念
音阶琶音练习是钢琴中最重要的技术性练习之一。在各种考查钢琴水平和学习效果的测试中,都必须涉及音阶琶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在练习音阶琶音时,一般都是照着专门的“音阶与琶音”书看谱弹奏。这样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相关问题的机会,也正中“懒惰学生”的下怀。照搬书本,看谱弹奏,虽学会了某一调性音阶在键盘上的排序以及准确琴键位置,但是对其中的缘由却不甚明了,甚至一无所知。这是钢琴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甚至演变为“自我灌输式学习”。
学生很少有机会弹奏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完成相应弹奏练习,作“自行作曲”,虽然对某一音阶的弹奏可能会掌握的慢一些,但有利于掌握和进一步巩固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而教材的作用是要起到验证思考及弹奏结果的作用。同时在规范性方面起指导作用,比如指法,比如在进行反向、三度、六度练习时的具体方法进行引导等。
2.重点强调转指(穿指跨指)的变化练习
在音阶中,转指技术非常重要,其均衡自如的感觉是练习难点。可以做如下例类似的变化练习。
变化一:
变化二:
琶音练习中转指技术比音阶练习更难一些,相应变化练习的方法和思路与音阶相同。
3.与手指触键变化相结合的音阶琶音练习
从手指触键的技术动作的角度来讲,一般分为高抬指触键和低抬指触键。低抬指触键有时候也叫做“贴指触键”。对两种触键曾有争议。笔者认为两种都重要。从手指灵活性以及手指韧带拉伸,(“开指”),高抬指触键及动作非常重要。在“哈农钢琴练指法”一书中也提示说要高抬指触键。之所以有人反对高抬指触键,是因为经常性的高抬指练习以后,在获取一些细腻的音色和快速度跑动中需要贴键弹奏时,却仍习惯性的高抬指,从而破坏或达不到相应的声音表现。
所以,在技术性的音阶琶音练习中,除了进行“开指”和增加手指灵活性所需要的高抬指练习以外,低抬指,或者说是“贴键”也应该同时进行。
在高抬指练习中,也还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从琴键键面开始的高抬指;另一种是五个手指本来就离开琴键,我把它称之为悬指,在此基础上做高抬指触键。
加上贴键,就有跟手指动作有关的三种手指触键动作,在实际的弹奏和音乐表现中,这三种触键动作是分不开的。为了认识这三种触键动作,并能够在技术上掌握这三种触键手指动作,笔者把这三种触键归纳三种手指技术触键练习。
第一种是“贴键抬指”,即除了要弹奏的那个手指以外,其它的手指始终与琴键“沾粘”。手指韧带要非常松弛,尤其是第四、第五指。这里又可分为“贴键抬指不带动其他手指抬高”和“贴键抬指带动其它手指抬高”两种。
第二种是“悬指抬指”,即在五个手指都不与琴键接触的情况下抬高手指的练习。
第三种就是“始终贴键”。从实际动作来看,“贴键”也有一定的抬指动作,只不过这一抬指动作的上下幅度仅仅是琴键起落的高度。
通过以上归纳,利用内容交易掌控的情况下潜心体会“与手指触键变化相结合的音阶琶音练习”。可以把三种触键在三遍中分别体会和练习;把三种触键在某一遍练习中交替出现,等变化。要求学生慢速度练习,以便清晰的区别不同的手指触动感觉。
从总体来说,音阶琶音练习还可以有其它变化。比如,与断奏练习相结合;与连奏、断奏同时结合在一起的变化等。
二、解决难点的有针对性的“改编”和专门练习
1.增加难点练习频率的“改编”
在练习曲中都会有针对性技术侧重点。比如299之6(例一):
很明显,这是针对三四五指的练习。但是,由于练习曲也要追求音乐的完整性,包括主题结构规模和发展变化规模。如果只按谱面去练习,针对性往往是不够的,相应技术练习效果不够到位。虽然这样的指技术还可以在其他练习曲和作品中得到加强,但是眼前的练习如何加强更为重要,而且涉及本练习曲的完成质量。通过改编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下面仅仅是改编的一种思路。
由于改编后的篇幅会加长,练习时还可以有利于弹奏的耐力的增强。
再比如740之11,开始那些小节很明显是为了练习转指与八度扩指相结合的手指技术。例二:
为了增加这样的转指与八度扩指相结合的技术练习效果,可作如下改编:
同样,这样会增加练习曲的篇幅,可以起到练习耐力的作用。
在这首练习曲的中段,不仅有转指与八度结合手指技术,也有四五指灵活性和缩指技术的练习目标。例三:
改编如下:
2.针对乐曲难点的专门练习
在乐曲中的个别技术难点,无法象练习曲那样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编扩展练习,那就需要做一些专门练习。这种专门练习有点像“哈农”或“施密特”练习。如肖邦降D大调夜曲34小节的右手波音的专门技术练习。例四:
根据波音所需要弹奏的音符,以及肖邦此首乐曲在此地所要达到的声音和声旋律效果,需要1指和4指同时弹奏,并与5指进行交替技术。许多同学做的比较僵硬或者不够轻巧,从而影响乐曲的意境的表达,所以采用下面这样的专门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专门练习中,可以针对性的只练习右手,但是既然做了专门练习,何不把左手相同的技术也一并练习进去,所以上面谱例中出现了右手的专门练习内容。
三、增加学生综合能力的“改编”与扩展练习
这是考验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练习。根据某一练习曲原型,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一些主题和动机进行简单扩展。
1.扩展练习(599之20)
2.音型互换
大的音型分类为“分解”和“柱式”。所谓互换即为“分解互换为为柱式”,或反之。面例子是拜厄之77条的互换练习。
互换前:
互换后:
针对左右手,可以进行主旋律与伴奏部分在声区上交叉,变换,旋律转为左手下方,或者下方与上方结合交叉。
这是一种游戏,认真的同学,或者正确引导学生去做这些游戏,一定能够培养学生音乐应变能力和弹奏兴趣。当然要选择易于学生接受和操作的简易练习曲。
四、视奏训练中慢速度的把握
简而言之,视奏训练中的慢速度就是“变速度”。也可理解为只要把乐谱中所包含的音符相对时值关系弹准确,任何速度都可以。而这“任何速度”对视奏能力不强或需要进一步提高能力的人来说,实际上是“任何慢速度”。
这里涉及一个概念:“相对时值”。可用两方面来解释。第一,是指各音符相对时值长度的相对关系,比如四分音符是八分音符的两倍时值,因此,假如你把八分音符弹成四秒钟,那么只要把四分音符弹成八秒钟那么就属于准确视奏。第二,按照大拍小拍变化原理,当你把八分音符弹成一拍时,四分音符就要弹成两拍。这种大拍拆小拍的手法,实质上是有意识的改变拍号,比如2/4拍子演变为4/8拍子,甚至演变为8/16拍子。
同时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提出并强调“相对时值”概念。笔者进行过大量观察和试验,即,当学生按照慢速要求,把2/4拍子中四分音符的1拍拉伸至较长时间时,那么连续的四分音符时间长度的均匀度就很难做到,出现二分音符,甚至全音符时值长度时就更加难以把握和掌控。而拆分为小拍甚至是小小拍……均匀的拍子速度时值由于每小拍的时间长度短了就比较容易掌控。再用简单一点的说法来解释,打拍子时,较快的速度容易打均匀,较慢的速度不容易打均匀。从这个意义上说,节奏感的训练就是音符时值长度感的训练,在越是慢的速度中能打匀拍子,意味着节奏感越好。建立相对时值关系感觉与处理方法,是实现慢速度练习的前提。
关于“任何慢速度”的解释,首先也是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练习者的视奏能力,在保证正确弹奏乐谱内容前提下,不同能力的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慢速度。同样一首作品,学生A也许只需放慢到40的速度就可以,而学生B则需放慢到30或更慢。其次,同一个视奏者,既使凭自己所估计的力所能及慢速度开始视奏,也会遇到“不测”,如仍坚持按设定速度视奏必会出错。此时,速度变化也成为必然。但是,无论速度怎么变化,视奏者内心的速度感觉是一样的。
关于速度变化,实际上与音乐作品处理中“弹性节奏”“弹性速度”是一个概念。这不仅是弹好音乐作品的常见手段,同时也恰恰反映出学习者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知能力。在视奏中,由于准确的需要而采用“弹性节奏”“弹性速度”,正好与音乐处理手法相吻合,同时也在视奏中锻炼了这种处理音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