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基于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思想考察
2015-03-13杨洋
杨 洋
异化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基于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思想考察
杨洋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异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理论范畴,自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物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象。弗洛姆则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相结合,从文化工业影响的角度描述异化现象。三位学者的异化理论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
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异化理论
“异化”一词在西方历史发展悠久,代表人受异己力量统治的状态。当费希特将异化引入“自我设立非我”“非我”反作用于“自我”的概念时,异化正式被引入了哲学领域。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精神自我演化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费尔巴哈将异化描述为一个价值范畴,具有浓烈的道德批判本性。马克思指出,这些异化观念大都是关于“人的个性能否彻底解放、人类自由能否彻底实现的问题”。[1]382自马克思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西方哲学的异化研究都要以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作参照,或批评或借鉴。客观地说,后来思想家的异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偏移了马克思的方向,比如卢卡奇和弗洛姆。但不可否认,他们对当时社会关注的真挚表达,表达出了异化理论在不同社会时期的关注点与生命力。
一、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异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理论。学术界很多学者都以1845年为界,将马克思主义分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和成熟马克思主义,“异化”正是青年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特别是在其《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大量运用“异化”概念。具体讲,主要是通过“异化”“外化”“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论述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产品是人本质对象化的外在表现,从属于劳动者,是劳动的结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品与工人脱离,变成与工人对立的力量。“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5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52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异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就越穷,就越被统治。二是劳动自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质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通过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体现,并在劳动中感受到创造的幸福和喜悦。但在异化条件下,劳动变成人们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在劳动中劳动者“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54三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区别动物的根本特征,亦是人能动的类生活,本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劳动的异化导致人不能确认其类本质,把本应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生存的手段,劳动的本质特性丧失。四是人和人之间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自身的异化、人类本质的异化必将导致人与人之间发生异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我异化”。此时工人之间的劳动关系是生疏的,是劳动原有之意以外的。通过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马克思眼中异化与经济有着直接关系: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和商品生产的普遍化。
(二)卢卡奇的异化(物化)理论。卢卡奇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异化概念,但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至今仍然被理论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与物的关系代替了人与人的关系,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二是物反过来控制人。“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3]147卢卡奇认为物化在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人们必然面对的直接现实。首先是主客体的物化。客体方面表现为劳动的日趋合理化,将整体劳动分解成各个部分,局部操作独立化、原子化。主体方面,在劳动合理化的过程中人被当成是机械的一部分置于生产系统中,“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意志越来越失去”。[3]151工人之间相互隔离,客体的分割导致主客体原有的纽带被破坏。二是物化领域的拓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并不只是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进一步论述了物化现象引起的物化意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识里。”[3]156卢卡奇将物化置于资本主义的外在和内在生活之中,认为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无处不在,已深入到人的意识中。由于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物化意识导致科学和哲学的片面性,人习惯性地形成孤立地看待事物的方法,上升到哲学层面,则是放弃了对整体的认识,认识不到社会的整体发展规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虽然关注整体,但却没有深入单个领域,将物化概念普遍化、对象化,过分强调主客体的统一性。但不可否认,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拓展,特别是卢卡奇结合自己生活时代的资本主义现状,将物化理论拓展到文化和意识层面,为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建构了理论框架,尤其对法兰克福学派影响甚深。
(三)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对马克思的《巴黎手稿》进行解读后,弗洛姆发表了专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提出了“体验异化理论”。弗洛姆认为,人正常的存在应是通过自身力量和自身精神的丰富性体验自我。异化条件下,人的存在依赖人之外的力量,将个人的生活本质外现。异化是人精神和心理异化的过程。人的自主性不是依靠本身,而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在弗洛姆看来,异化的根源为偶像崇拜。人消耗时间和精力制造偶像,却对自己制造的偶像跪拜。“人们崇拜的偶像不是别的,只是人类自己力量的结果。”[4]68偶像崇拜从人类产生文明史就已开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愈加严重。在劳动生产领域之外,偶像崇拜在逐渐隐藏的同时已经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内容和特征。一是社会生产领域的异化进一步加剧。在晚期资本主义体系中,工人的自由行动权被进一步剥夺,在原子式管理下,工人劳动更加单调、更加机械,劳动成为金钱的获取手段,人在劳动中生命价值和尊严被否定。二是消费过程的异化。弗洛姆认为,消费过程异化主要是由金钱的异化职能引起的,拥有金钱似乎就拥有了一切。人占有物品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愿望,而不是为了使用。消费活动不是人性的体验,而是被刺激起来的个人幻想的自我满足。本应是达到幸福手段的消费成了目的,纯粹为了消费而消费。三是理性转向理智的异化。理智和理性在弗洛姆看来有本质的区别。理智是为了满足生存进行的思想活动,是扶助肉体的存在;理性是对现象背后本质的分析,是精神的发展。精神异化表现为理性退化和理智发达,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肉体的需求,精神上的需要被忽视。四是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错位,成为“两个抽象物、两个机器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5]140利益成为人相互交往的目的,每个人都被看做是商品。人际关系的远近由人利用价值的大小决定,利己主义成为主流,人际关系中爱与恨的感性因素已不复存在,友好的背后是冷漠、疏远和不信任。弗洛姆通过异化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富裕背后的心理失常,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和病态,揭示工业文明对人类精神的毁灭性打击。但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过于关注人的主观感受,忽视社会关系对异化的影响,使得他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乌托邦色彩。
虽然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思想在范围、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有所不同,却是关联密切的。三位学者的异化理论都共同关注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都是从个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出发,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并针对社会各层面人的生存情况、对人的异化提出毫不妥协的批判。
二、三种异化理论:不同的立足与注解
三位学者的理论关注点都是社会的人,但仍然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关注的是工人阶级生产过程的异化,反对国民经济学漠视人生存状况的实证主义。在他的理论中,人道主义色彩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掺杂在一起,控诉资本主义将工人工具化的社会现实。卢卡奇关注的是科技理性思维对社会人的异化,从商品拜物教的角度,指出物化意识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物化的影响下,人生存的孤立化日益严重。弗洛姆则从心理分析出发,指出人日益沦为商品,成为抽象物和机器,成为忽视精神追求、只关注生存技能的物。虽然他们关注的人的维度不同,但毫无例外关注的都是社会的人,都是从人本主义出发。他们的异化理论无一不是人生存视域意义上的批判理论。
(一)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比较。一是反科学传统与科学传统的对比。在卢卡奇的眼中,生命价值的意义比理性的合理性更加具有吸引力。他认为,理性追求使人成了碎片,割裂了人的完整生活。卢卡奇通过物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生产日益专门化,劳动过程日益合理化和机械化,变成了理性征服自然对象和人沦丧、异化的过程,理性成为压迫人的魔鬼,工业成为工人的异化之源。卢卡奇的思想中包含了反科学倾向,既有对人生的哀叹和同情,又有对科学的历史性批判。马克思的异化则是从实证主义出发,分析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得出的。虽然马克思的言语中充分地表达了对异化现象的道德批判,但仍然肯定了异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2]80二是总体和局部的对比。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是阶级对立冲突激烈的时代,矛盾的集中点在经济和政治层面,更多的是牵涉到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文化和心理问题在工人阶级中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重要性。换句话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政治、经济上的局部异化理论,在其他领域异化则成为一个在而未显的问题。卢卡奇的生活年代是资本主义初期,此时的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经济问题之外的其他社会问题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工业文明带给人们的心理和文化问题,成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卢卡奇强调的物化更多的是总体异化,是工人精神的外在异化环境。三是发展逻辑的不同。总体上看,马克思和卢卡奇的异化问题都有两个发展时期。马克思的发展时期分为1845年以前和1845年至《资本论》写作出版两个时期。卢卡奇可以通过他的两本著作进行划分,前期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代表,后期以《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为代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逐渐成熟和完善的。早期马克思更多的是将异化理论看作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过于高远宏大,空想的氛围比较浓。在《巴黎手稿》之后,马克思将异化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在道德谴责的同时,也阐述了异化的积极意义。“普遍异化和人全面发展,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两个侧面是一起降临的。”[6]101卢卡奇早期的异化思想受到黑格尔的影响,后期才与马克思的关联更加紧密,此时的卢卡奇更多的是作为马克思的继承人的身份出现的。四是异化的态度不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是一种反科学的浪漫主义倾向,对物化理论从心里就有一种排斥。他想通过物化说明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在卢卡奇看来,解决物化的方式是培养无产阶级的意识,实现异化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异化的四个理论论证告诉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定会被异化,最终得到的只能是被压迫和剥削,只有通过反抗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早期马克思对异化更多的是批判的态度,需要通过革命暴力摧毁。
(二)马克思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比较。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相结合形成的。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主义过于强调经济和政治因素,关注的是宏观领域,忽视了个人的强调。弗洛伊德则过分强调个人的心理因素,视角过于局限。因此,弗洛姆致力于将弗洛伊德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一是理性传统和非理性传统。在与卢卡奇的物化思想进行对比时,已经分析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比较而言,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侧重从精神和心理方面分析,更多的是从人的主观方面出发。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姆也致力于观察和引导人类的非理性和无意识力量,从人本主义的维度对异化进行理解。二是异化概念的理解不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是指“人在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深刻的本体自反性或自我冲突,即主体创造出自己的对象反倒为这一对象所驱使和支配”。[7]23在马克思眼中,异化是本体论层面上主体与对象的关系颠覆。弗洛姆则认为异化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7]23三是异化原因的分析不同。弗洛姆认为异化的产生是由于人自身的矛盾。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能完全发挥潜在能力,也就是人本应该成为潜在的自我,但由于各种原因成为现在的自我,存在与本性相距甚远,发生了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异化一直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无时无处不在。马克思认为异化是社会私有制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其必要性。异化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2]78四是扬弃异化的方式不同。马克思用充满愤怒的言语描绘工人阶级的悲惨现状,认为实现异化的扬弃主要是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宣言,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异化的真正消失。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宣言并没有抓到真正的要害,主要原因是人不再是富有意义生活的主体。在弗洛姆看来,暴力革命并不能导致异化的消失,而是必须通过改革,在所有领域同时发生才可能实现。五是对待辩证法的态度不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形成的。黑格尔的异化公式为绝对精神——自然界——主观精神。马克思的异化公式为人的本质——异化劳动——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明显带有辩证的性质。弗洛姆将异化看作是一个纯粹的恶东西,只是简单地进行批判,认为旧的异化最终将会被新的异化所替代,并没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认识异化,导致弗洛姆的异化只局限于人本主义。
(三)卢卡奇与弗洛姆的异化理论比较。一是对待马克思的态度不同。卢卡奇始终认为自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在清算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上,一直在努力地尝试。弗洛姆只是对马克思主义很感兴趣,在马克思理论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思想。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就是个典型的事例,以异化理论证明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这样的差别必然会导致二者异化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卢卡奇通过哲学探讨总结革命实践,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真正发动资本主义革命必须要无产阶级意识的自我觉醒。弗洛姆是想通过异化理论向人们呈现工业文明并非是百益而无一害,带给人们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逐渐湮灭了人们的个性和信仰。因此,要从人们的精神分析,挽救人日益消失的原有道德追求。二是理论实现方式不同。精神和意识方面是卢卡奇和弗洛姆的共同关注点。但在卢卡奇眼里,阶级是一个整体。阶级这个整体要在总体上有阶级意识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整体认识,包括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化、法律等方面。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体异化批判,唤醒无产阶级反抗意识,推翻资本主义。在卢卡奇眼中,似乎无产阶级形成了阶级意识就能使得物化消失,以温和改良的手段达到改变资产阶级的目的。弗洛姆的重点则放在工业文明对人类的毁灭。弗洛姆的关注不仅在无产阶级,也包括资产阶级。弗洛姆认为消除异化现象,要通过以爱为宗旨的宗教感染人、渲染人。三是叙述方式不同。卢卡奇的理论叙述主要为哲学分析,关注更多的是总体性,是社会主义的命运,坚持用革命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弗洛姆则主要放在心理分析方面,关注的是人格和个人问题。他的理论大部分都与本国无产阶级运动相脱离,仅仅局限于理论探讨,过于抽象。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变化,异化如今又有了新的内涵,如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詹姆逊的商品、消费、审美异化社会理论等,都可以说是异化理论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解读。异化一词在国内一直被当做贬义词,一提及异化人们总是从心底排斥。究其原因是理论的关注过少,更多的是心理感受和感情发泄。虽然异化一词主要是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看似离我们还很遥远,但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我们不能否认异化在我国的逐渐扩大趋势。特别是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迅速,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休闲文化、快乐文化的发展。“小资”“SOHO”等词就代表了这种休闲文化的潮流。探究人们的内心精神状况,“空虚”“无聊”等词逐渐被人们挂在嘴边。海德格尔曾用“烦”“畏”“死”描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应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异化理论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引起人们对当前生存样态的关注,加强对人自身发展的反思。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弗洛姆.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J].哲学译丛,1981.
[5]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6]余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7]兰俊丽.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B089
A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1.11
2014-07-19
杨洋,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