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两夹弦音乐价值研究
2015-03-13于阳阳
于阳阳
(江苏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定陶两夹弦音乐价值研究
于阳阳
(江苏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两夹弦在风格上延续了当地的原生态面貌,但是,在艺术的表现形态上,则有别于当地其他地方的曲艺,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表演艺术、声腔艺术上,独特性更加显著。两夹弦的特征还集中表现在演出时间和地点上,演出时间通常是农闲时节,地点多为村中的空地上搭一台子或是在赶集庙会上,这些都与农民的生活习俗和从事的农事活动有关。它使用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标准去演绎善恶美丑、哀乐喜怒,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离不开两夹弦,倍受当地群众热爱,也因此成了定陶县劳动人民大众审美理想的主要精神载体。
两夹弦,群众性,审美,价值
一、群众性价值
(一)角色定位。角色定位是群众性价值最为直观的表现,在劳动人民群体中,婆媳姑嫂、走卒贩夫这类角色都是日常生活的体现。在表演中,人物的社会地位、个人情感均与观众有着强烈的共鸣。这些角色,活脱脱就是观众身边人物的缩影,对观众来说,他们是非常熟知的,可以称得上是耳鬓厮磨、抬头不见低头见。这类角色让观众感到十分亲切。不管是说,还是唱,都通俗易懂、极具地方色彩,容易让观众们接受。其次,这种剧目一般取材于平民百姓,题材大多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琐事,如婚丧嫁娶、婆媳纠葛等。提倡营造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生活环境,这极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二)剧目质朴性。质朴是民间小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选材贴近日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出演场所随意、装扮、对话、表演动作简朴易行等方面。为了与老百姓的审美观相适应,民间小戏的内容多半是描述民众的日常生活,取材富有民间韵味,多半为老百姓周边的生活小事。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幅妙趣横生、极具生机的乡村画卷,是农村淳朴生活美的展现。其不单歌颂了自身生活,还否定了生活中的落后现象,彰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剧目自娱性。民间小戏是劳动人们在劳作之余用以愉悦心身的重要文化工具,具有极强的自娱性特征,所以,它才能经久流传而不衰竭。首先,通过观赏表演,人们可以放松心情、陶醉身心,通过文化的滋润,来忘却现实生活的艰难;其次,民间小戏容易让底层人们参与其中,具有淳朴特征,它的结构自由,伴奏、对话、装扮等都没有太多要求与花哨。这让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底层群众也能参与进来。在民间,扮演者都是代代相传的,民众对剧目十分熟悉。在演绎过程中,观众与演员们能无障碍交流。这种参与感是民间小戏自娱性的重要体现。再次,这是底层民众在劳作之余的重要自娱方式,在平时,演员们照常劳动,到了演出时,再登台演绎。道具、说唱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这使表演者更具创作快感。
二、艺术审美价值
两夹弦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进,从最开始的卖艺乞讨的表演经过专业艺人的不断创新到活跃在舞台上的专业表演,在艺术价值上,步入了新的里程碑。而今,它不仅富有娱乐性,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教化功能,拥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两夹弦的曲牌有着民歌的原始韵味,民族气息强,欣赏价值高。雅俗共赏是两夹弦生命力所在。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戏曲界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下至普通百姓都喜爱两夹弦的戏。保留下来的曲牌《梅花落》、《撑船歌》、《四河调》、《剪剪花》、《九连环》等,对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歌有着特殊的贡献。
三、社会生存价值
社会文化的需求,推动着两夹弦音乐的生存、变化与发展。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音乐的运用离不开祭祀活动与原始宗教活动。早在殷商时期,音乐就比较发达了,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西周贵族为了举办祭祀活动,常创作颂歌,并配以舞蹈、音乐,在各大仪式活动中演奏。
两夹弦的妙处在于充分与百姓的生活相结合,因此,在其曲调以及歌词上都生动地展现了百姓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表达了百姓内心的柔和情感。一般来说,两夹弦的构思主要来源于婆媳、邻里等琐碎的感情纠纷。尽管两夹弦的内容琐碎而零散,但却真切地反映了鲁西南人民豪爽而善良的品质,真切地体现了鲁西南人民日常生活中诚恳而活泼的特质。笔者在经过实地采访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两夹弦的生活气息,百姓的欢笑与泪水化作两夹弦跳动的音符,昂扬的曲调夹杂着农村人对美好日子的炽热憧憬。两夹弦的演出从普通的地方戏再到荧幕舞台实现了巨大的转变,与时俱进的演出手法、演唱曲调使两夹弦更加焕发出新的光彩,随着时间的变迁,契合了现代社会主旋律的两夹弦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发历久弥新。
[1]荣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M].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2]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施旭生.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2002.
J632.7
A
1007-0125(2015)01-0074-01
于阳阳(198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学历:在读研究生,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