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将军令》赏析
2015-03-13胡艳艳
胡艳艳
(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4)
古筝曲《将军令》赏析
胡艳艳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4)
古筝独奏曲《将军令》的源头是清荣斋汇编《弦索备考》中的“弦索十三套”,这首堪称典范的浙派筝曲由王巽之(浙派筝曲著名演奏家)改编而成。本文首先介绍了古筝独奏曲《将军令》的溯源,其次概述了古筝曲《将军令》的结构组成,并从《将军令》中的“摇指”技巧运用、“快速点弦”技巧运用、“快四点”技巧运用、“点奏”技巧运用、“抓弦”技巧运用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该曲目的演奏特点。最后,通过对古筝曲《将军令》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的创新叙述,论证了古筝曲《将军令》的创新点,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操作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古筝曲;《将军令》;技巧;创新
“杭州滩簧”、“弦索十三套”、以及“杭州丝竹乐”中的部分曲牌,经过不断的演变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浙派筝曲,其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弦索十三套”,而这其中的“杭州滩簧”在江浙一带,通常以筝等丝竹乐器进行伴奏。[1]古筝独奏曲《将军令》的溯源是清荣斋汇编《弦索备考》中的“弦索十三套”,这首堪称典范的浙派筝曲由王巽之(浙派筝曲著名演奏家)改编而成,并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多次修改,形成了音调起伏跌宕、情绪雄壮豪迈、速度变化多端的特点,为人所喜爱。古筝独奏曲《将军令》不仅借鉴了传统浙派筝曲演奏技法,而且还融汇了三弦、琵琶和部分西方乐器的演奏技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筝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古筝曲《将军令》的结构组成
古筝曲《将军令》以战场上鼓、号角为节奏和旋律的素材,强调叙事性,塑造并描绘了战场官兵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壮观场景。古筝曲《将军令》可以分为6个段落和1个尾声:第1段描述的是混杂马蹄、脚步以及号角等各种声音的行军场景;第2段主要表现战场中将军的高大形象和威武不屈;第3段所描述的是战场上官兵同心,积极备战并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和热情;第4段所描述的是官兵们整装待发、开赴战场,这一场景的表现通常需要通过演奏力度的变化实现;第5段通过“散板”的运用,展现出官兵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准备迎敌的场景;第6段所描绘的是战场上官兵浴血奋战、奋力厮杀;尾声则表现了官兵们从战场上得胜归来的场景。
二、古筝曲《将军令》的演奏特点
(一)“摇指”技巧运用
古筝曲《将军令》第1段描述的是混杂马蹄、脚步以及号角等各种声音的行军场景,而这一场景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是通过左手有力的“四点夹弹”以及右手长篇的“摇指”技法所表现出来的。《将军令》中所运用的浙江筝派的“摇指”技法,以小指扎桩, 食指捏住大指甲片,通过以手腕为轴的快速摆动得以实现,触弦频率快、力度较大,此点不同于其他流派(如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用大指来做比较快速的“托、劈”。此外,在《将军令》第1段中左手快速“ 抹、托”技法的使用也是一大亮点,左手采用快速抹、托技法,与右手密切配合,相得益彰。[2]
(二)“快速点弦”技巧运用
古筝曲《将军令》第2段主要表现战场中将军的高大形象和威武不屈,这一具体形象是通过中指上的“快速点弦”技法来实现的。在浙江筝曲中,左手使用了上、下滑音和点音按弦的技法,加之吟、揉、滑、按,在古筝曲《将军令》第2段中,中指音上使用了点音按弦,且中指音相较于大指音来讲,低了一个八度,这样就将战场中将军的高大形象和威武不屈的风度充分表现了出来。
(三)“快四点”技巧运用
古筝曲《将军令》第3、4、5段所描述的是战场上官兵同心,积极备战、开赴战场、准备迎敌的场景,这一场景是通过勾、托、抹、托相结合的指法来实现的,也即通常所说的“快四点”。对于“快四点”的演奏,要注意保证整个《将军令》的流畅性,要注意运用平均时值的演奏方法,正是因为具有节奏平均的特点,因此在旋律中插入小段,把不同技法演奏的特性节奏之间的特点抹平,进而产生相似的旋津特性和近似的节奏密度感,使得场景得以再现,高潮得以渲染。
(四)“点奏”技巧运用
古筝曲《将军令》第6段所描绘的是战场上官兵浴血奋战、奋力厮杀的场景,第6段与第5段相比,前者是后者的变奏部分,其主旋律基本相同。在《将军令》第6段中使用可“点奏”的技法,来突出渲染气氛。所谓“点奏”,就是要左右手的食指交替连续地快速“抹”弦,有时也采用其他的指序,例如“右手中指勾弦到左手食指抹弦,由左手食指抹弦到右手食指抹弦,再由右手食指抹弦到左手食指抹弦”,可由弹奏同度音扩展到八度音程乃至八度以上的音程大跳,从而将古筝曲《将军令》推向高潮。
(五)“抓弦”技巧运用
古筝曲《将军令》的尾声表现了官兵们从战场上得胜归来的场景,此段所运用的技法要注意与开始的第一段予以呼应,除了左右手的配合之外,还要注意“抓弦”的运用,从而使得乐曲结束归于自然。
三、古筝曲《将军令》的创新
(一)曲式结构的创新
从曲式结构来看,古筝曲《将军令》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古筝曲《将军令》吸取和借鉴了西方音乐和我国民族音乐的精华部分,和传统的《三十三板》相比较而言,创新了单个段落的古筝独奏曲目范式;其次,古筝曲《将军令》和传统筝曲《高山流水》相比,创新了多个独立的单个段落构成的古筝独奏曲目范式。古筝曲《将军令》在上述两点的创新,为古筝曲在曲式结构方面的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3]
(二)演奏技巧的创新
古筝曲《将军令》在演奏技巧上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首先,古筝曲《将军令》在演奏技巧上进一步推进了双手演奏,使得双手演奏的技法得到快速发展,例如增强表现力的“点指”;其次,古筝曲《将军令》在演奏技巧上大量运用了“长摇”、“快四点”等演奏技巧,使得乐曲的段落过渡更加自然,《将军令》的旋律更加跌宕起伏,也更加引人入胜。再次,古筝曲《将军令》在演奏技巧上借鉴了琵琶的演奏,例如琵琶的“轮指”的演变为筝技的“长摇”,通过多次出现的音符来达到音效延长的效果。[4]最后,古筝曲《将军令》在演奏技巧上将左手由单纯的伴奏型及为旋律配和声发展到复杂的节奏型及复调,促进了古筝演奏的发展。
四、结语
古筝独奏曲《将军令》的出现,对筝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古筝曲《将军令》赏析,首先在前言中介绍了古筝独奏曲《将军令》的溯源;其次,在第二部分概述了古筝曲《将军令》的结构组成;再次,从《将军令》中的“摇指”技巧运用、《将军令》中的“快速点弦”技巧运用、《将军令》中的“快四点”技巧运用、《将军令》中的“点奏”技巧运用、《将军令》中的“抓弦”技巧运用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该曲目的演奏特点,最后,通过对古筝曲《将军令》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的创新叙述,论证了古筝曲《将军令》的创新点,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操作上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盛秧.浙派古筝渊源谈[J].中国音乐,2007,(02):45.
[2]阎爱华.从浙派筝艺技法说起[J].艺术百家,2004,(02):12.
[3]李庆丰.古筝八级乐曲《将军令》的演奏指南[J].乐器,2009,(12):23.
[4]吴智娟.《琵琶谱》中《将军令》探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15.
J648.32
A
1007-0125(2015)01-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