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少华:首都“物业”公司第一人

2015-03-12李士杰

北京纪事 2015年2期
关键词:什邡市下岗职工物业

李士杰

2014年11月15日北京晨报在《提案见证履职 65年风雨同舟》的文章中提到:1998年1月12日,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李少华委员提交了《关于安置下岗职工的几点建议案》的提案,他指出,解决下岗职工安置问题,政府方面,要建立专门研究、调整、安置下岗职工的领导办公室。奖励机制方面,建议劳动局制定按年限给予安置下岗职工企业补贴的奖励机制。税务制度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出按照安置下岗职工比例或人数多少的减免税规定。

说起李少华这个名字,好多人都对不上号。可是,您只要进了北京城,一打听“三替集团”,也就是三替城市管理(集团)公司,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三替集团顾名思义,就是一替政府排忧,二替社会解难,三替百姓受累。

宠辱不惊,逆境练人

李少华对下岗职工特有的热情和他童年时代的苦涩确实有一定的关系。1951年1月9日,他刚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离异了,由母亲拉扯着他和年幼的哥哥艰难度日。

“文革”中,母亲和哥哥被发落到农村老家。北京城里的家被“造反派”砸成了一堆垃圾。无依无靠的他流浪街头,与几个要饭的乞丐搭伴,捡吃别人扔掉的包子皮儿,实在饿极了就去餐馆吃残汤剩饭。晚上就睡在广济寺大门口。

求生的欲望迫使他走进广济寺,恳求老和尚收他为徒。老和尚对他说,现在寺院里的僧人都难以温饱,怎能收你呢?

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曾萌发过轻生的念头。然而,他想到:真要就这样死了,对不起生养自己的母亲;再苦也要为苦命的母亲活着。

人间的苦难反倒练就了他强烈的自强欲望与征服逆境的性格。1969年他下乡插队当知青,1973年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家机关,此后一路绿灯又当干部又出国,大锅饭吃得舒舒服服。1990年他突然“下海”,成为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李少华。

“下海”容易,要把自己变成“航空母舰”可就太难了。

他能够在创业初期,揽到春节前给中国社科院职工送大米的“肥活”,虽然利小,他却信守合同。为了按时把两吨大米按份送到每个职工家中,李少华带着几个小伙子,从“小年”开始,扛着米袋,顶着寒风,几乎跑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当他们送完最后一袋大米时,已是大年三十晚上7点多钟。

李少华看着跟着自己如此拼命的公司员工,感动得请他们到饭馆吃了一顿除夕饭,并把自己兜里的钱,全给大伙分了红包。但是,竟忘记给自己留坐车的钱。身无分文的李少华在除夕之夜,从夕照寺走回西四的家中……

支边扶贫和抗震救灾他一马当先

经过两年多的苦干,李少华的公司得到了飞速发展,既形成了产业规模,也有了资本积累。在支边扶贫活动中,他跋山涉水来到深山之中的贫困人家,每逢见到贫困的家庭,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随之倾囊相赠……

从那以后,他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工程:为国家级扶贫地区黔西南州相继解决了600名青年就业;为山东老区、河北贫困地区相继解决了600人就业;为河北张家口震后地区解决了32名孤儿就业;为1998年抗洪救灾捐资10万元;为北京解决好一批“老知青”的长期安置问题;积极参与北京地区“携手奔小康”的扶贫工作。

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庆50周年提供了价值100万元的清洗原料,解决了5000个厕所除臭问题;连续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万余人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惊全国,这场地震给灾区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灾难洗劫,举国震动,全民悲恸。巨灾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了李少华的心。

他先是安排女儿李萌第一时间赶往四川什邡市,深入红白、蓥华、洛水、八角、湔氐、师古等6个重灾乡镇开展志愿服务,还收养了一名在地震中丧失双亲的5岁孤儿邓帅勇。随后,李少华亲自携带百万现金,率领公司的8个青年骨干奔赴什邡。

由于北京三替公司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解决各类人员的就业问题。因此,公司在灾区市、镇、村开展现场“献爱心、送岗位”的大型招聘活动,提供了近千个就业岗位,并与什邡市政府签订了《劳务合作意向书》和《合作办学意向书》。相继分三批将这些从灾区招收的闲置人员接送到北京三替公司安排吃住、安置工作。

同时,李少华还与什邡市政府订立了手拉手就业的长期合作协议,将什邡市作为三替公司的一个培训基地,切实地为当地闲置劳动力、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

2008年12月11日,什邡市人大常委会从全国数千名候选人当中,确定了李少华等13名在抗震救灾和献爱心工作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有功人员,授予“荣誉市民”称号,进行鼓励和表彰。李少华在发言时谦虚地说:“这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享誉此称号,这是北京市民的光荣,是北京企业界的光荣,更是北京民营企业的光荣。”

城市服务的引领者

李少华说起自己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家方便面厂和在北京建立第一家快餐店时,就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回忆1991年他去工商局注册中国第一家社会服务产业公司——“物业”公司的时候,人家还问他说的“物业服务”是什么玩意儿?因为工作人员没有听说过。

从他的第一个物业公司到现在,这才几年哪!咱不说全国有物业管理公司3000多万家,光北京就有30多万家物业管理公司。

当然,这说明物业管理被人们逐渐接受,新生事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但是,其中相当多的是在原有房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套用物业的形式出现的。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许多单位领导不想让物业这块“肥水”流入“外人田”。而这不肯轻易流失的“肥水”却再一次加重了机关单位乃至国家财政的负担,又因其缺乏专业化技能、社会化分工而导致效率低下、恶性循环。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外、港澳地区的物业公司开始进入国内,成为与三替集团相抗衡的力量。

不少大公司、大机关请来了日本、香港的物业顾问,一个企业年费用l50万到200万元不等。三替集团同样水平的物业顾问年费用不足其10%,却因为太本土化而被拒绝。

实际上,不论是日本人或其他国家承揽的物业管理,许多具体的服务又都分包给了三替集团和与三替集团类似的分公司。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挑战也是李少华的独到之处。

1996年他赴美考察,尤其是成为美国纽约市的荣誉市民以后,他打破了中国政府组建科研机构的传统格局,出资申报成立了由市政管委领导为顾问、城市管理专家为指导、年轻博士为骨干的“三替城市管理发展研究中心”。

“中心”成立后专门研究我国城市管理与国际化差距、城市管理宏观战略和涉及城市管理政策的课题。研究城市交通、城市人口环保、城市垃圾处理和城市社区管理等微观课题。

现在,三替集团公司发展到16个分公司,员工是半军事化管理。我曾看见三替集团公司6800名员工,身着各式各样工装,整齐有序地聆听着李少华精神抖擞、慷慨激昂的讲话。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李少华最厉害的“独到之处”就是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推动着企业不断向前进步。

63岁学练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刀

对于人生而言,60岁不啻一个人生的转折节点。大多数人的身体素质下降,没有了年轻时的激情,甚至削减了对生活的热爱。从曾经站在人生的前沿直面风风雨雨,到退休赋闲的平淡而无味,难免会有一种消极、失落萦绕心头。

目前63岁的李少华又何尝没有感到精力、体力力不从心?但他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肩负着企业和员工发展生存的重担,备感责任重大,无时不在思量着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几千名员工的糊口问题如何解决,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女儿推荐他找王教练、徐教练、曹教练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夜行刀。

要说“瞎比划”地练练太极拳、太极剑还没有问题。可这么大年龄要学习太极刀,教练们都摇头说:“谈何容易!”

一年后,我见到李少华晨练的太极拳刚柔相济、舒展大方,鼻吸清气,口吐浊气,圆活顺畅如行云流水。

演练的太极剑轻灵柔和、优美潇洒,剑法清楚,形神兼备。一招一式刚中寓柔,一拳一脚似风生水起。

尤其是太极夜行刀,63岁、身高1米80的李少华,时而横步藏刀,时而青龙出水,走刀如猛虎,行步似灵猿,快慢相兼,威而不拙。把十三刀法中砍、剁、撩、抱、斩、点、扫、格、挂、扎、托、缠、带的特点都表现在跳跃腾挪上,俨然是一位专业的武师。

王教练说李少华毅力超人,说他打破了60岁不学刀的惯例。所以女儿调侃地送他个绰号:“太极疯”!

我们常说,中国很大,但中国还不强。实际上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国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密不可分的。

我深信,如果国人都能够像李少华这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超人的毅力,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强大,人们生活一定会更幸福,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更美满!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什邡市下岗职工物业
物业服务
地铁车辆段及上盖物业开发一体化探讨
下岗职工人事档案管理研究
市政协九届一次会议 妥善安置下岗职工
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
福州升值最快高端物业排行榜
沈阳:民委为下岗职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