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激不厉 飘逸温润
2015-03-12谢子元
谢子元
〔摘要〕罗成琰不仅是我省一位著名理论家,也是我省一位突出的学者书法家。他的书法飘逸温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罗成琰书法湖湘文化
罗成琰先生正当“风劲一帆悬”的大好时光,忽然一病不起,遽成往哲。湖湘才士俊彦,顿亏一员,噩耗传来,令无数熟悉他的友好、同事、学生为之一恸。现在,他在新浪网上以实名开的博客还可以登录,上面有他深情绵邈的散文、秀丽清新的书法和视角独到的摄影作品;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文心墨韵———历代小品文手札与赏析》是我时时摩娑、经常品赏学习的案头书;2010年12月他调离湖南前,曾书“云水苍茫”四个大字赠我,现仍挂在我的斗室……手泽犹在,斯人长逝,睹物思人,情难自已。秋窗之下,雨声淅沥,我重新捧读《文心墨韵》、重温先生的书法,良多感慨,故作此小文章,以志怀念。
触类旁通、独抒性灵的文人书家
罗成琰先生的新浪博客中有一篇夫子自道式的文章:“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学习书法,于自身是修身养性,于文化是弘扬与传承。在学习书法时,我一方面注重读帖、临帖,注重用笔、结体、章法等技术层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注重风骨和内涵,在书法作品中尽量融入自己的个性与修养,追求一种含蓄、内敛,富于书卷气的文人书风。我知道我离这一目标还很远,但是我将努力之。”诚然,罗成琰先生不是一位职业书法家,他首先是一位教授、博导,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早系统研究中国现代浪漫文学思潮的文学学者、文艺评论家。他也是一位教育和文艺工作的领导者,先后担任过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等领导职务。直到本世纪之初,他从高校调任湖南省文联,才开始接近书法界,进而走上书法研习、创作道路。我记得他曾亲口对我说,调入省文联之前,除了中学阶段曾刷过石灰标语,还未尝有意识地练过字、写过书法。
正如苏轼论书所云:“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近人李瑞清也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临池工夫虽然是书法家不可少的日课,但胸无点墨者纵令“池水尽墨”也只能学得一点“手技”;读破万卷者,只要掌握了书法基本功,却往往下笔自雅,自造境界。这大概也是学习书法的一条规律。正是由于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作为底色,有强烈的精神契合和文化自觉,再加上天赋颖悟,慧心独具,所以罗成琰先生在书法道路上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并醉心其间而游刃有余,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个人的书写风格,成为一个经常在文坛艺苑展露身手的书法家。不特此也,他同时还在摄影艺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用光与影为人们留下了不少美妙的瞬间。俗话说,“一法通,万法通”,各门艺术在其本质和高境界上,是内在地相融相通,可以互相涵养、互相启发的,罗成琰先生的书法道路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个道理。
明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这种“独抒性灵”的文艺创作主张,标举活泼、自然的真性情,强调富有独创性的个性表现,对书法创作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实在这一主张提出之前,书法家们早已在自觉不自觉地张扬性灵。徐渭追求的“不求形似求生韵”的美学境界,苏轼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也都可以说是与“性灵派”的主张暗合的。罗成琰先生研习书法,虽然也重视读帖、临帖及笔法、墨法、章法等传统功底,但更倾向更重视以书法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创造一种郁勃着生命气息、“活泼泼地”的艺术境界。无疑,他的书法正是上承了“性灵派”的精神。
从个性气质上说,罗成琰先生不仅具有学者的缜密,更富于诗人、文人的多感、灵动。他笔下的理论也并非“灰色的”,其学术著作文质兼美,可读耐读。他为数不多的随笔散文,尤其深情蕴藉,见性见情。他的书法正是其学养性情的外化,往往落笔成书,潇洒灵动,摇曳多姿,翩翩如龙凤起舞,飘飘如行云流水。真有孙过庭所谓“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的美感,融自然之妙有,而不露雕琢痕迹,是纯任个性才情的自然流泻。
不激不厉、飘逸温润的书法风格
先生书法专攻行草。他是从学习于右任入手的,以之为骨架和精神,而参以“二王”、赵孟頫、董其昌之态。他从于书中得其简澹、平易、脱洒、内敛,而少了些于书的磅礴之气和“标准”化的单调;从“二王”、赵孟頫、董其昌得其秀丽、飞动、变化、外放,又努力避免流俗流媚。他用笔多圆而少方,结字以圆转取势。笔画之中绝少横平竖直、长枪大戟,而多敧侧屈曲,俯仰顾盼。结字讲究中宫紧凑而外画疏朗放佚,字内常牵丝映带,而字与字之间多笔断意连,这显见得是深受于书的影响。
先生书法的审美品格主要是疏秀、遒丽、飘逸、清新,以柔为主,柔中带刚。他追求的是一种内敛而不恣肆、含蓄而不张扬的美。他的作品皆得心应手之作,意态从容,自然容与,看似“天光云影共徘徊”,而内涵着气骨和隽永的意味。我们纵观《文心墨韵》中的手札书法,如《湖心亭看雪》《听蕉记》等篇,就能充分领受到那种“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风神和“百炼钢作绕指柔”的意态;欣赏楹联书法“风声度竹有琴韵,月影写梅无墨痕”,感受到的是一份萧疏、空灵、闲雅的诗情画意;而观看大字作品如“激扬文字”、“云水苍茫”,又别是一番激越、浩荡、流转之感。他的书法,你可以用春云秋水、夜月萧声、高山流水种种诗意景象来比拟,然而也不乏风云动荡、枯藤挂壁、拔剑起舞等苍凉、老辣、激奋之美。这大概正是“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多种风格和谐统一的效果。要之,孙过庭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以及倪瓒称赞苏轼书法“盖其才德溢而为此,故絪紜郁勃之气,映日奕奕耳”,也正可移来形容罗成琰先生的书法风格。
先生的书法作品,件件如温润的碧玉,绽放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在当代湖湘书法家中,他应该算得上以学养为书、以性情为书、以人格为书的文人书家典型之一。
说到他不激不厉的风度,观看他作书神态的人当更有体会。我曾多次观看先生作书,但见他气定神闲,拈管濡墨,沉吟有顷,从容落纸,缓缓行笔,待到最后一笔完成,满纸烟霞而章法天成,墨透纸背而秀气逼人。罗成琰先生没有烟酒之好,他的文章不是烟熏出来的,字也不是酒泡出来的。但我却曾亲见他嚼着一片口香糖作字,一幅作品完成,糖还在口里慢慢地嚼着。这大概也算得上书家的一件轶闻。
深沉的生命感慨和满怀喜悦的自我实现
书法这种汉字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不只是一种技能性的实用文化手段,更是一种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哲学、美学精神,随着主体精神气格的高雅而高雅,有难以尽言的审美效果的艺术形式。与其他一切艺术一样,书法除了其社会价值,同时也是书写者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肯定从而使自我得到精神满足的凭借。苏轼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不学可”虽未免极端,但真能“通其意”,即深刻地理解书法艺术的本质,理解前人经典中所蕴含的“道”和生命意义,则一切“技”的层面的东西,确已属于“第二义”了。
书法是书法家生命的外化。书法也是罗成琰先生最后十多年会通传统与现代文化、表现其创造力、实现其自我价值的重要形式。此前,他主要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自我,而现在他又凭借书法创造来激发艺术生命了。他自觉地拥抱这一艺术形态,从中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自觉肩负起一个文化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因而他的书法作品往往流露出悲欣交集的复杂情感,既有扑入传统获得自我实现的大欢喜、大欣悦、大自在,又寄寓着对于生命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人事的无奈的无穷悲悯、感慨。这就是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既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润秀丽,又能从中领略到丝丝苍凉之意的原因吧。
譬如,他临写《兰亭》,除了力求形似,更倾心于再现由原作书写节奏变化、气韵转换以及文本本身传达的美景不长、欢乐易逝、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大悲哀。他书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到最末两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墨色浓枯的变化和字势的纵横飞动,流露出对于“但愿作个闲人”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怀。虽然他不能完全从领导事务乃至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但他却从书法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和无拘无束,以及神交古人的喜悦。我们观看这幅作品,也好像遭遇了、体验了一种“抬头远眺天边的夕阳或聆听潇潇的夜雨,为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而驻足或动容”的感动。
我常常想,他调京之前给我写的“云水苍茫”四字,实在是无心之中却有深意存焉。记得那天我们在一家餐馆用餐,餐馆备有书文房四宝,他主动说给我们在座的每人写一幅字作纪念。轮到给我写时,他问我写什么内容,我还在踌躇之际,他已经挥毫落墨成书了。“云水苍茫”,有天地大美,有云水襟怀,也隐隐透露着对于人生从何来、往何去的追问。其时,他正要“乘长风破万里浪”,身体也一向棒棒的,何以有此种感慨?莫非冥冥中他已感到去日苦多而来日有限?
(责任编辑文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