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蜜蜂的宗教(外一篇)

2015-03-12辛贵强

福建文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圆锥体蜂王大伯

辛贵强

中午放学回到家,刚端起饭碗,我家住的土沟对面土崖半腰的“老干部”家的人,从满沟杏花与杨柳嫩芽的缝隙中喊过话来,说蜂儿要“分”了,伙养蜂的几户都去截蜂。

蜂要“分”是橙色警报,必须紧急出动将蜂群截住,否则,闹独立分裂出去的新蜂王,会率领蜂群顺着沟沟岔岔远走高飞,落户于山野的某个角落,或被人收走,一窝蜂就没了。

蜂是四五户人家伙养的,我家是其中一户。蜂种是老品种的土蜂,比起后来经常见到的养在木箱里可以用车拉着天南海北放养的“洋蜂”,个头小了点,颜色深了点,性情却暴躁了点。一受惊,轰的一声飞起一大片,在蜂窝上空和院子里来往穿梭,保不齐就会给谁一下子。蜂蜇了人,就活不成了,它们在将毒刺留在人体上的同时,也宣判了自己死刑。可当它们一旦遭到恶意骚扰、挑衅,恼了性子,依然会拼死向前,群起攻之。好在被蜂蜇了也不要紧的,拔出带一小块白色肉囊的黑色毒刺,用揉烂的青蒿擦几遍,一两天就消肿了。如果遭到大群蜜蜂的攻击,结果会是什么,就很难说了。我被蜂蜇过一次,那是因为我吃蒜后发出的气味刺激了它们。被蛰的部位是外眼角,眼睛肿得眯成一条缝。不过觉得还很拽,有人问这是咋了,骄傲地回一声,让蜂给蜇了!

养蜂是为了得蜂蜜和副产品的蜡。土蜂的蜂蜜产量没有洋蜂多,可品质却是蜂蜜里的极品,精致,纯粹,特别下火。割蜜、酿蜜后,奶奶把蜂蜜装在一只有盖子的黑色陶瓷罐里,珍贵地放起来,说留着当个“冷热话”。经常有害眼、风火牙疼的邻居端着一只碗来,挖走几调羹蜂蜜,放下三毛两毛的“利身钱”。白拿是不行的,这是规矩,否则,对主家不好,蜂也会不旺。话就是这样说的。

据说洋蜂是从国外引进的,可能也被西化,可以新、老几个蜂王同处一室,共同料理蜂群事务。土蜂就不行了,它们性情乖戾,喜欢独立,顽固地保留着中国式“天无二日”的皇帝传统,一窝蜂里只能由一个蜂王主政。所以新一代蜂王一出生,就得率领同一茬出生的新蜂“分”出去,另立王国。新、老蜂王是母女关系,即便这样还是不行,这是土蜂这种蜂的天性,是它们的政治。爷爷对我说过,一窝蜂里,一旦有了两只蜂王,就会杀得天昏地暗,要么母死,要么女亡,非杀死一个才肯罢休。可一窝蜂里一旦没有了蜂王,这窝蜂就毁了。没有了蜂王的蜂群,会一动不动爬在蜂窝里,不外出采蜜,不吃不喝,最后全部死掉。即使把它们移送到另一窝蜂里,还会准确无误地飞回来,在郁郁寡欢中集体自杀,为蜂王殉葬。我想,这是蜜蜂的道义,蜜蜂的宗教。

此前见过一次蜂王。我是个喜欢猎奇的孩子,大伯要去看蜂,我非跟了去,当时刚跟父亲从晋中返回,还在家里受着宠,大伯很乐意带我到“老干部”家看养在他家那窝蜂的蜂情。

土蜂的窝用二斗缸做成,缸底凿出七八个圆圆的窟窿,缸底朝外搁置在一个高台之上,用砖石垒成一个神龛般的小屋,给蜂窝遮风挡雨。蜂窝进出口,忙忙碌碌的蜜蜂飞进飞出,飞出去的轻灵便捷,日儿的一声划一道黑线就没了踪影;飞来的因后腿上携带的两大块黄黄的蜜粉,显得很笨重,像载满炸弹负重起飞的轰炸机,摇摇晃晃很吃力地飞来,一头扑在蜂巢进出口,从一个窟窿爬进去,再出来飞走时,又变得轻灵异常。

大伯和“老干部”是打开蜂窝的后盖看蜂的。里边密密麻麻的蜜蜂见有人来看,立刻骚动起来,在蜂窝里快速爬动,有好多蜂腾空而起,嗡嗡嗡围着我们转。但终于没有对我们实施攻击。大概它们知道,这是主人前来视察情况。就是这次,我看见蜂王从闹嚷嚷蠕动的蜂群里钻了出来。它的个头有普通蜜蜂的一倍半大,主要是肚子的部分特别长,显得丰满、壮硕,很有威仪。但它的翅膀很短,根本没有飞翔能力。早听爷爷说过,蜂“分”时,是蜂王唯一离开蜂窝的时候,靠众多的蜜蜂抬着它在空中飞行。可惜,我对蜂王只是惊鸿一瞥,还没看得很清楚,它三下两下就钻进群蜂下边不见了。也许正是不轻易让人看到,蜂王才显得神秘而高贵。我还在蜂窝里看见几只身体大于普通蜜蜂、黑黑壮壮的蜂,大伯说那是“和蜜佬”,专给采蜜归来的蜜蜂卸蜜,在窝里“和蜜”。后来我才知道,“和蜜佬”其实是雄蜂。

我非常惊叹那些普通士兵的蜜蜂,无论个头、颜色、形态,都一模一样,无论你怎么努力,也分不清这一只蜂与那一只蜂究竟有什么区别。而且,它们的情感方式、行为方式也一模一样。对外来的一切入侵者,包括外来的蜂,它们枪口一致对外,群里的蜂,却融洽得如一只蜂一样。它们有外出采蜜的,有在窝中留守的,还有在进出口站岗放哨的,分工高度明确,这种分工好像完全来自于一种自觉,来自于蜂王的某种神秘指令。

大伯、“老干部”还让我看了一个新蜂王的胎,在横竖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六角形蜂巢里,这个蜂巢特别大,也明显高出其他蜂巢一截。然而,并不是每一只新蜂王都有机会生出来,要看养蜂人让不让它们生出来。养蜂人是根据一窝蜂的数量来裁定的,蜂的数量少,蜂群不旺,就会用缝衣针将尚在发育中的新蜂王扎死在蜂胎里。这样,同一茬的新蜂出来后,就会归于老蜂王麾下,使蜂群壮大。蜂群如果很旺,再多就放不下时,就会让新蜂王发育出来,带着与它一同出生的新蜂“分”出去,另立门户,增添一窝新蜂。

“分”出去的蜂群,如果拦截不及时,不得力,就会飞得不知所终,变成野蜂,或者被遇到它们的人收走。我们几家养的蜂,就是在山野收来的无主的蜂,靠一窝蜂“分”成了几窝。蜂要“分”时,是可以提前预测的,这天的蜂群会骚动不安,在蜂窝口乱纷纷飞进飞出,却不是正常采蜜,并不时有一二十只蜂在高空不同方向快速穿行,大人们说那是为准备迁徙的蜂群探路,养蜂人正是由此判断出蜂群的迁徙方向,组织人等在前面实施拦截。

刚才“老干部”家的喊话报信,正是要我们去实施这种拦截。慌慌张张扒进饭撂下饭碗后,我一家的大小人都掂着大铁锨小铲子,急急赶往土峡谷中的河沟。养蜂的几户人家都来了人,几十号人几个人一排,前前后后站好了位置。其他方向也放了一些人,防止蜂从另外的路线飞走。大家都如临大敌,严阵以待。

据以往经验,截蜂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蜂群到来时,用铁锨、铲子或双手向空中扬土,在蜂群必经之路的上空织成一道土尘的网,将蜂群迫降下来,收回到新做的窝里。就在我们紧急站位时,不时有零散的蜂急匆匆从头顶掠过,人们都说这是打前哨的蜂,大群的蜂马上就要来了,现场的气氛越发紧张起来。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行动,我很有点激动与紧张,一边弯腰往脚跟前搂准备抛撒的细土,一边睁大眼睛向“老干部”家的方向望。忽听人们嚷嚷来了来了,急忙抬头看时,一下惊呆了:突然出现在空中的蜂群,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结队飞行,而是成千上万只蜂团成一个直径两三米的黑色球体,在离地十几米高的空中,盘旋着滚动着缓缓向前推进。耳膜里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飞机引擎一样的巨大嗡嗡声,在河沟里造成很大回音。大伙顿时慌乱起来,七手八脚向空中抛撒尘土,空中瞬间腾起大团大团的黄色土雾,遮蔽得太阳都没了光辉。我像首次上战场的新兵,有点晕头,可狠命扬土的同时,没忘记了观看滚球一样在空中滚动的蜂群,心里快速闪念,那被群蜂抬着走的蜂王,在那团滚动的球体中,是像坐了八抬大轿一样平稳,还是像腾云驾雾般浮上浮下,跌跌撞撞?心里乱想着,只见那个黑色的球体在浓浓土雾的阻挡下,由顽强向前推进的势头,变得迟疑起来,而后出现了倒退迹象,高度也开始一点点下降。我越发起劲从地下抄起土抛向空中,听人喊落了落了,再抬头看时,空中那个滚动旋转的黑团果然不见了。

蜂群被迫降在河槽石堰一块突出的大石板下面。我扔下铁锨跑过去,从围观的人中挤进去看。呈现在面前的是,千万只蜜蜂聚拢粘连在一起,在石板的底面倒挂成一个圆锥体。蜜蜂们并不是一动不动死搂死抱着,而是都在快速爬行,里边的钻出来,外边的拱进去,或者在圆锥体的表面行走。我极力想知道蜂王在什么位置,会是在正中心吗?那样会不会被紧紧包裹的蜂群闷死?不过有一点我敢断定,蜂群结成这样的紧密的一个团,向心力、凝聚力就是蜂王。正专心看着,有人喊蜂王出来了,就然见圆锥体上以很快的速度闪出一个漏斗状的洞,蜂王从里边钻出来。是它,还是那个体态丰满壮硕、威仪十足的蜂王。可蜂王注定是个神秘之物,只露了一下脸,就急匆匆从蜂群在另一个地方自动闪开的漏斗状的洞钻了进去。这群小精灵,太神奇了,它们既然不是互相抱着,是靠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互相联系着,把自己悬挂成一个好几斤重的圆锥体?它们是如何知道蜂王要出来、要进去的,那么协调统一地闪开了进出的洞?它们就是一群神的孩子,或者说每一只蜂都是一个修炼日久的小神仙,互相之间仅靠意念、意会,就明白了互相之间的心思,很自然就知道怎么行动,很自然就会为蜂王、为蜂群去慷慨赴死。我敢断定,它们的组织性、纪律性、一致性、忠贞性,远远高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训练有素的军队,而且有超出人类的超感应和行为能力。我感到认知它们的乏力与苍白,我读不懂它们。

要收蜂了,大伯把预先带来的筛面箩罩在脸上,后边连着一个布做的筒,护住脑袋、脖子,像穿了太空服,以防遭到群蜂围攻。然后,手里拿一个做大锅的饸饹、面条饭才用的柳条编制的大笊篱,正面朝下,慢慢放到蜂群圆锥体的旁边,用带了帆布手套的一只手,将蜂群的圆锥体推向笊篱,好像没费多大劲,就将蜂群移了上去。大伯慢慢站起来,两只手平端着笊篱往前走,送往准备好的新蜂窝。尽管大伯尽量平稳地迈动脚步,可那挂在笊篱上的蜂群圆锥体,依然一甩一甩地微微摆动。

不过,我不再担心它们组合的圆锥体会被摆动得解了体,因为它们是蜜蜂,是一群有神性的精灵。

蝉是修行的小沙弥

它在修炼成功扔掉臭皮囊以前,把自己关闭在深深的地下暗室之中,躲开杂乱纷呈的喧嚣尘世,苦苦修炼。它相信,两眼一闭,就是黑夜。于是它干脆将双目封闭起来,从容度过漫长漫长的夜,短则两三年,长则十几年。

修行,需要环境的清静,也需要内心的干净。黑暗中的世界,相对要安静得多,对心境的影响也小得多,足以帮助它把七情六欲挡于心室之外,帮助它牢牢把持住佛家之戒。于是它便一直躲在地下营建的夜色里,静静地打坐,静静地修炼,静静地禅悟。

现在的它,仅仅是个初修的小沙弥,还远远做不到餐风饮露,不吃不喝,必须靠吸食树根、草根的汁液来维持生命。刚出生的时候,它只有米粒般大小,在吃斋念佛的清淡清苦、寂寞枯燥日子里,一点一点长大。这很考量着它的耐性,可是它经受住了,与日俱增的,就不光是个头与体重,还有同步磨炼出的内心强大的定力。

佛祖在高空之上,以风的形式,雷雨的形式,霞光虹电的形式,宣讲着佛法,通过树枝树干树根的传导,抵达它的听觉。它默默地记在心头,默默地吟诵,默默地禅悟。佛祖是不是口吐莲花了,它没有看见,因为它已入定,进入无人无我之境。是的,吃斋是形式,打坐是形式,诵经念佛是形式,悟道才是实质与终极目标。“无人无我地,一字放光明”,悟透才可抵达佛境。不悟道,不得道,充其量是一块枯坐死修的顽石。修炼分机缘,也看悟性,于是它们就有了顿悟者两三年,渐悟者七八年、十几年的区别。

在它修炼的暗屋之上,是充满喧嚣与诱惑的花花世界,声色撩人,可它视听而不闻。在它看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间万象皆为幻象,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它的修炼终于有了结果。那是入夏后的雷霆暴发中,一场场大雨把坚硬的地表浇嫩,深深地渗入到地下来。它突然感觉到身体内发生了变化,也听见了佛对它的传谕,让它去完成苦修所得的升华。它开始蠕动身躯,运动两只有点像蟹钳的前爪向上掘洞。被雨浇透的湿润土壤松软如酥,它没有费太大的劲就钻出了地面。这是夜间,它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星光明月,听见了夜鸟与昆虫的歌唱,可它顾不上多看路上的风景。它已封闭得太久,期待得太久,飞翔与歌唱也酝酿得太久,它要尽快使自己脱胎换骨成新的生命样本,以蝉的姿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它沿着树干径直爬上去,在一个高度停住了脚。它凝神静气,运足内力,从背部开始,在自己坚硬的外壳上纵向地撑开了一条缝,将柔软的、却蕴含着无限生命力的身躯从壳里挣脱出来。这要经历血与肉的撕裂,疼痛的感觉在它全身弥漫。它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将身体剥离出来,一个漂亮的后空翻,彻底摆脱了厚厚铠甲的羁绁。在柔软的风中,它白嫩娇弱的新躯很快硬化、发黑,折叠的羽翅也明亮地展开,完成由肉身到佛体自我重塑,只剩下一个黄褐色的壳——它扔掉的臭皮囊,验证着仙人蜕化处,千载空芙蓉。

然而它没有就此停止。它知道佛有不同的层次与境界,它仍然需要通过广布善缘的修炼走向更高层次。它果决地肩负起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大任。它开始了苦行僧的传经布道,在大树之端,在高墙之上,用裂帛碎金般的金石之声,高歌佛曲,向天下众生、所有生灵宣讲着佛法,虽旷日经久而不倦。

它的再次苦修获得成功。当另一只被它打动而深深崇拜它的母蝉到来,它完成了修炼生涯最后一个层次的升华,然后,走向了圆寂,走向了涅槃,化一道佛光进入佛界。与此同时,由它奏响的生命交响而诞生的一批新的小沙弥,又深深地住入地下,开始了新一轮的苦修。

于是,佛的事业绵绵不绝,一片繁荣。

责任编辑 林 芝

猜你喜欢

圆锥体蜂王大伯
一种新型夹具设计
简单而精致的BUBA台灯
泰然处之
修伞
修伞
大伯家的几个晚辈
权健推出蜂王精华修复组合
中蜂王生长周期
蜂王剪翅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