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性质定位及其教学策略的选择

2015-03-12彭聪颖

文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定位策略

彭聪颖

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既要重视言语习得,又要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性质的定位既要精准,又要稳定持久,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课堂性质 定位 策略

现实的语文课堂形式多样,这源于授课者对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以及落实的侧重点的不同,也就是说对语文课堂性质的不同定位,决定了他们的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语文课堂性质的定位话题。

首先,我们不妨锁定一下原则思想:1.言语习得。语文教育学家洪镇涛坚持认为语文教学的语言本体论,这符合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很显然高中语文课堂不可忽视语言的品味、训练。孔庆东也曾特别重视语言能力的积累,戏称玩转语言游戏。高中学生如果做不到使用整散结合的语句构段,不能驱遣丰富的语言材料,不能熟练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也就意味着高中语文教育并没有完成任务。因此言语习得是语文课堂永恒不变的主题。2.指向终身。语文课堂,被应试备考、急于求成、忽视长远的思想冲击得只剩下讲解和应付低效的试卷型练习。而语文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却把语文课堂定位在指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上。我们需要极力接近这个高度,为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堂应当是师生对话交流、培养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场所,应当是学生有机会裸读、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权利设计指向终身发展的阅读内容和选择活动的场所,应当是老师为学生服务的场所,而不是变成老师一厢情愿地展示的场所。

有了对课堂性质的再思考和再定位,我们就可以自然地设计和优化出种种教学策略,从而从根本上革新语文课堂,吸引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为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提供精神动力。

一.对话策略

对话策略即营造自由、民主和宽松的课堂环境,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和促进教师、学生、文本、文本作者、教材编者,甚至和一切存在对话的语文课堂活动的方式。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平等地拥有资源、学习机会和表达的权利。教师的最佳角色即是一个对话者,或者通俗地称之为一个课堂的聊天者,而不是一个好为人师、卖弄权威的讲解者。

笔者教读《沁园春·长沙》时,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先去阅读,仔细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和同样自读的学生一起交流。当我把原始疑问提出来后,学生回应者不少,因为我的这些问题和他们接近,于是课堂教学就在亲切、轻松、自然的交流氛围中就此无声无息地展开了。毛泽东什么时候“独立寒秋”,为什么感受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是什么意思呢?这首诗和毛泽东的另一篇词作《沁园春·雪》有内在的联系吗?……这一系列问题如果不从读者或者学生的角度去审视,就不可能提出,也就无法顾及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他们一起真正的对话。所以对话策略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而相机产生的。

二.读写策略

读写策略即是一种通过阅读揣摩写作规律,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的语文课堂活动方式。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语文言语习得很大程度上即通过有效的阅读与写作活动达到目的的。根据阅读活动随机展开写作训练,有利于为学生找到切实可以效仿的生动例子,使得作文教学灵活而不枯燥。当然,读写策略要落实到写,以写后的交流促进写、读。交流活动是最重要的环节,不过因为它往往出现在所谓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就成了强弩之末。其根本原因还是教师轻易地动摇了言语习得的课堂定位,这是运用读写策略需要竭力避免的。

三.备选策略

备选策略即指一种语文老师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创造多种形式,适应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阅读需求的语文活动课堂方式。这种策略更为鲜明地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课程标准从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板块分别阐述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并且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教材开发的要求。可惜的是,我们许多课堂却走了样,并没有把新课程这一重要的思想切实落实到位,课堂活动缺乏定力,往往就流于空泛,学生所得必然少了许多。

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开发了自修课堂,修建了自修楼,专门供学术性学生自主学习之用,而老师仅作必要的引领和精当的点拨,但效果却出奇地好。李希贵自己介绍说:“说起喜欢学校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能够不受约束地在自修楼里自修列为第一”。当然课堂形式并不限于此,只要指向学生终身发展,一切课堂教学策略均可选择。这是我们语文课堂要努力突破的。

通过以上粗浅地分析,笔者认为课堂性质的定位既要精准,又要稳定持久,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

(作者单位:江苏睢宁县王集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定位策略
定位的奥秘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我说你做讲策略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RFID的室内无线定位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