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电影比较谈
2015-03-12雷素娟
内容摘要:电影《红玫瑰白玫瑰》是对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虽然人物、情节、字幕、旁白都很贴近原著,但在神韵上却大为逊色,原作的讽刺意味和批判精神也都失去了。这体现了电影改编小说名著的尬尴处境。
关键词:张爱玲 《红玫瑰与白玫瑰》 电影
张爱玲在40年代写作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一段妙语流传甚广:“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1]511994年,香港上映了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红玫瑰白玫瑰》,这部关锦鹏导演的很文艺的剧情片当年获得了第14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的三项题名,以及第31届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等多个奖项,堪称载誉而归。
在电影中,陈冲扮演的女主角王娇蕊非常出色,她把原作中一个既放恣又可爱的艳丽女人形象鲜活的展现出来,她是曾经在英国读书的华侨,一朵娇艳的红玫瑰,大方,洋气,她的洗头的娇媚样子和后来和佟振保分手时哭泣戛然而止的决绝都非常有感染力,她的身体语言极为丰富。其他演员也能中规中矩的将原来人物的形象演了出来,只是叶玉卿太美了,演这个本来应该眉目不清的很笨很笨的烟鹏——白玫瑰有点委屈,不过她努力演出做小伏低的样子,也是很尊重原作的。电影在情节基本上没有改动,时不时插进来的画外音和字幕就是小说原文,给故事背景做一下必要的交代。整个电影就好像是原作的一面忠实的镜子,但电影虽然看起来不错,也获奖不少,细细比较还是有很大遗憾,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面缩小了的镜子。
一.高高在上与室内剧
张爱玲的文字有种高高在上的俯视尘寰的样子,这篇小说也是如此,一开头就说“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1]51“向来”、“每一个”、“全都”都是很大很绝对的词汇。可以想见她当年下笔写文的时候那个狂傲的样子。这是大气的小说,可惜这部电影不仅没有把这种大气表现出来,而且拍的很沉闷,没什么外景,没什么俯拍镜头,像一个室内剧,尤其是电影的前半部分,就是电梯来去,朦胧的光影制造了一种暧昧的气氛。其实如果能够再加入一些外滩以及石库门的布景乃至实景,其实是非常烘托故事的,上海石库门那里还是保存了不少旧房子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半殖民地都市,才会出男主角佟振保这样中西合璧的暧昧人物。
从气氛上讲,电影配的音乐是欧洲的和声,听起来很雄壮,适合大场面,在故事一开头的时候,以及佟振保听说王娇蕊对丈夫摊牌后出门晕倒在地上时候响起,都有不合时宜的感觉,尽管这篇小说是一个小悲剧,但张爱玲喜欢的是苍凉,参差的对照,这篇小说也不例外,只是市井的小小悲欢娓娓道来,哪里是命运的轰鸣。佟振保自从抛开为自己离婚的王娇蕊并挑了一个清白温和的烟鹏结婚后,就认为自己一生牺牲实在巨大,为母亲,为弟弟,为妹妹,为同事,为公司,可惜他并不是一个悲剧英雄,相反他只是一个旧道德的牺牲品,甚至可以说是可怜虫,他的可悲处是市井的日常生活的,是庸俗的,他的命运是自己上套套住了自己,与雄壮没有任何关系。
二.讽刺与同情
这篇小说的讽刺性非常强,讥刺的程度连张爱玲自己后来都有些后悔,觉得佟振保和烟鹂都是以自己现实中看到的人为原型的,而下笔的时候有点过度了。[2]103可无论是电影画面还是画外音都不见讥刺的意思,连小幽默都没有,电影少了这份讥刺幽默感,就通俗了许多,不是女人的视角看男人,对男人评头论足,而是普通的剧情片了。
其实张爱玲的这篇小说重心不是爱情,小说写到王娇蕊和佟振保分手后,作者就停笔不写他们的事,专写白玫瑰与佟振保,相思这种爱情片必有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只有王娇蕊头也不回的决然离去和佟振保从洋洋自得到后来的惨淡经营。所以与其说张爱玲要写一个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还不如说是打算写一个人生的讽刺故事。作者的目的也达到了,看完小说,更感觉开头说他“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他是不相信有来生的,不然他化了名也要重新来一趟”[1]51-52是故意说反话揶揄主人公的。可惜看完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王娇蕊的在病倒的佟振保床前的慌张痛苦和烟鹂的厕所那段不肯为佟振保开门的怨恨,小说里真正让人觉得可悲的人物——佟振保却很模糊。
电影的中间写王娇蕊和佟振保分手,插了一段老电影,一个时髦女人卖弄风情的说话,然后电影出现“完”字,别出心裁,很有意思,隐喻了王娇蕊在佟振保心中的“完”。可惜这个故事仍然是没有完的,因为佟振保并没有忘记王娇蕊的好处,他心里还是爱她的,尽管那时非常精明的算计之后的残余的爱,后来佟振保和弟弟笃保坐公共汽车路遇王娇蕊一段,小说是佟振保看见故人,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无声的哭起来,尽管自己都觉得应该哭的不是自己而是王娇蕊,因为是王娇蕊被他抛弃了。而电影改成笃保单独见到王娇蕊,回来向佟振保复述就平淡得多,少了这个精彩桥段就大大减弱了故事和人物的可悲感。佟振保的心理动作的确是表现的不足够,作为一个主角而言。还有画外音虽然引用了原文,没有做改动,可惜原文往往是携枪带棒的揶揄,画外音却是很郑重的当成了正话来说了,比如那段“如果不是他自己争取自由,怕就要去学生意,做店伙,一辈子死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圈子里。照现在,他从外国回来做事的时候,是站在世界之窗的窗口,实在很难得的一个自由的人。”[1]52实际上是反说的,“站在世界之窗的窗口”的揶揄语气尤其重,佟振保根本没有自由过一天,他始终没有逃脱出庸俗的旧规矩,这样的画外音使小说的那种轻松俏皮的语气彻底不存在了。
三.批判与哀怨
小说里有一种明显的对旧式道德的批判,“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1]51所以作者就把红玫瑰与白玫瑰分成两个人来了写,而结局当然是批评了传统男权社会,批判了传统道德对爱情视为邪恶的态度。其实传统社会毕竟大多数家庭并没有像佟振保的家庭这样的糟糕,比如如果佟振保遇到了一个看上去温和,实际上异常泼辣的妻子,或者那妻子简直就是另一个玫瑰,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作者的安排是有倾向性的,回顾曾经在传统社会,《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被迫选择了淡雅的薛宝钗而放弃了热烈的林黛玉,这是家族的强迫,而佟振保在完全自己当家作主并和王娇蕊已经热恋的时候,还是这样一种选择就非常奇异了。这种倾向性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别有见地的小说,即使谈不上有什么思想。endprint
张爱玲作为新潮女性,看不惯不谈爱情甚至也没有多少尊重的传统旧式家庭,所以她把佟振保和烟鹂的生活写的如同死水,毫无热情,让人窒息,却还要挣扎着活着,不仅活着,而且还挣扎着要做成好人,这是典型的虚伪旧式道德杀别人也杀自己。特别是安排的烟鹂生的是女孩,王娇蕊后来改嫁生的是男孩,用意非常明显,无非是有意凸显命运对佟振保的选择的嘲弄,因为传统里生女孩叫弄瓦,生男孩叫弄璋,读到这段,很容易让人猜想如果佟振保和王娇蕊在一起结婚了,也许王娇蕊还能给他生个男孩。此外烟鹂是一切的无用,其实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样无用的人,也是罕见的,因为她毕竟也是一个殷实的商家出身,只是后来败落了,又读了十年的学校。这些褒贬都体现了作者的态度。
电影里则没有明显的批判态度,佟振保的可悲可怜被削减了,电影突出的是两个女人的不幸,这样故事就从批判的转成了哀怨的了,电影后半部分把烟鹂的幽怨描画的非常细微,烟鹂到底也只能和裁缝有一些暧昧,她的可怜给人以深刻印象,同时佟振保则保持着一个养家的男人强势样子,一切都过于平常了。
《红玫瑰白玫瑰》这部电影不温不火的存在,有可看性却不够经典,电影拍成了小说的MTV还没有能抓住张氏的精髓,其实是改编电影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那个故事,但不是那个味道。其实张爱玲不仅爱看电影,会写电影剧本,还常常把电影技巧融入小说写作中,李欧梵曾经这样介绍张爱玲的一种很现代的叙事手法,“……而更惯用的手法却是把人身的部分——如嘴唇、眼睛、手臂——‘物质化,使我们阅读时感受到一种观看电影特写的形象的乐趣。有时候,我们不仅在观看人体,也同时在窥视人身内部的心理。”[3]此外还有许多评论者都注意到了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但是张爱玲的小说翻拍成电影还是差强人意,这足以说明两种艺术的差距。在故事的开头,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的差异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无法逃脱的悖论,等电影拍好上映了,像原著有拘束感会受到批评,不像原著更会引来熟悉原著读者的批评。当然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比较复杂,两条线索,又交集不多就各自分开,这种比较散文化的小说也是较难改编的,对气氛的掌控要求更高,这部电影的改编上基本能做到掌控住气氛已经很不容易。但进入读图时代之后,小说边缘化了许多,改编成电影已经成了普及小说经典的主要方式,拥有大量读者的畅销小说的改拍电影更是商业电影票房的一大保证,因此小说语言如何转化为电影语言就成了一个一直值得讨论的话题。
注 释
[1]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水晶.蝉——夜访张爱玲[C]//陈子善.私语张爱玲.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103.
[3]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65.
(作者介绍:雷素娟,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诗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