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医务人员锐器伤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5-03-12周家梅江智霞袁晓丽王汇平
周家梅,江智霞,袁晓丽,王汇平,王 雨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563003)
锐器伤是指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穿刺针、缝合针、手术刀、剪刀及玻璃等造成的皮肤穿透性损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之一。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伤接触传播,最常见和严重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据估计,全球3 500万医务人员中每年有超过300万医务人员遭受污染锐器损伤。我国是HBV高感染率国家,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接近8%,HCV及HIV也处于快速增长期,且HCV及HIV血液接触暴露后无有效的预防性用药,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19倍。然而边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群众防护意识相对薄弱,血源性疾病广泛肆虐流行,医务人员职业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更为突出。本课题组前期调查某省23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平均受伤高达每年2.81次/人[1],情况不容乐观。本院借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理论,建立锐器伤职业防护体系,护士锐器伤发生率由82.10%下降至40.89%[2]。为评价其锐器伤防护管理实践效果,了解目前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现状,进一步寻找锐器伤的关键控制环节,本研究小组对遵义市14所医院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遵义市4所三级医院和10所二级医院工作满1年的临床医务人员,包括医生和护士共计1 200人。收回有效问卷1 133份,有效回收率94.4%。其中医生346人,护士787人;男268人,女865人;平均年龄为(30.13±8.48)岁;二级医院527人,三级医院606人;工龄5年以下481人,5~10年312人,11~15年102人,15年以上238人;初级职称862人,中级212人,高级59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结合便利抽样法,调查医务人员过去1年内锐器伤的发生情况。
1.2.2 质量控制 由2名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并说明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当场收回问卷,回收问卷以后,对问卷进行编码,由2人对收集数据进行录入及核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rson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锐器伤发生率 1 133名医务人员在过去1年内有695人发生锐器伤,共1 871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61.34%,发生密度为每年1.65次/人;其中412人发生污染锐器伤,共767例次,污染锐器伤发生率为36.36%,发生密度为每年0.68次/人,见表1。
2.2 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 护士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65.95%,医生锐器伤发生率为5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46,P=0.001)。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与工作年资、职称呈直线相关关系,工作年资越低,锐器伤发生率越高;职称越低,锐器伤发生率越高,见表2。
2.3 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环节 医务人员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折断安瓿、输液、拔针、手术缝合、整理及处理锐器物等操作环节。其中,医生发生锐器伤的前3位高危环节为缝合、折断安瓿、手术切开,构成比分别为23.08%、21.46%、8.50%;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前3位高危环节为折断安瓿、输液、拔针,构成比分别为42.99%、9.30%、9.08%。
2.4 高危致伤锐器物种类 最常见的致伤锐器物种类为安瓿、注射器针头、头皮针、缝合针等。医生发生锐器伤的前3位致伤锐器物为缝合针、安瓿、注射器针头,构成比分别为29.56%、23.89%、17.00%;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前3位致伤锐器物为安瓿、注射器针头、头皮针针头,构成比分别为45.90%、19.97%、18.95%。
2.5 锐器伤上报率 在1 871次锐器伤中,医务人员主动报告331人次,上报率仅为17.69%。未上报的主要原因是锐器未接触患者、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正常、时间紧、上报程序复杂等。
表1 1133名医务人员每年锐器伤发生率及发生密度
表2 不同年资及职称医务人员锐器伤比较
3 讨论
3.1 重视医务人员锐器伤重点人群及重点环节,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87名护士中519人发生锐器伤1 377例次,发生率为65.95%,护士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这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3],历年上报至美国血液暴露预防信息网的锐器伤数据也证实上述观点[4],锐器伤后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案例中,护士所占比例惊人,2007年波兰发生161例职业感染血源性疾病,其中护士发生145例,高达90.00%。这主要与护士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护士日常工作量大且操作较多,直接接触锐器的概率较高,如折断安瓿、输液、拔针等高危环节都易接触注射器、带翼钢针等锐器,增加锐器伤的风险。医务人员应尽可能选择带有保护装置的医疗器械,如无针系统、安全套管针、伸缩式针头的注射器、可回缩式手术刀、钝性缝合针等,相对安全的医疗设备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但对经济欠发达的贵州地区,各级医院未能普及应用带保护装置的安全设备,在现有医疗条件制约下,医务人员更应重视发生锐器伤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操作中禁止徒手掰断安瓿,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丢进锐器收集容器,手术中传递锐器推荐使用“hand-free”技术,并推广应用安瓿折断器,多个环节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害,以降低锐器伤所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本组数据显示,工作5年以下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比例最高,481名医务人员有379人发生锐器伤,占78.79%,这可能与低年资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缺乏临床经验,操作技能欠熟练,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等有关。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低年资医务人员的操作训练,提高他们操作的熟练程度,并进行锐器伤防护培训,以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5]。但是,目前国内部分医院对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培训未充分调研其学习需求,形式单一,内容更新不及时,大多数培训类似于传统的学校教学,并且是为了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才提供的,也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培训流于形式。鉴于此,医务人员可能会产生参加讲座的抵抗情绪,缺乏主动参加培训的动力,甚至有些医务人员为了领取继续教育学分而参加培训,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改变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模式有望成为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途径。
3.2 提高医务人员锐器伤后上报意识,便于追踪评价职业暴露后干预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主动上报率仅为17.69%,漏报率较高,与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相接近[6-7],医务人员未充分意识到锐器伤后上报的重要性。事实上,锐器伤后上报不仅利于暴露后预防治疗管理,而且便于识别工作场所的危险源和评价预防措施,漏报致使随访文档记录相对欠缺,无法追踪评价职业暴露后干预效果。国内较少报道锐器伤所致血源性疾病感染,可能与监管上报体系不完善有关,但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关于医务人员锐器伤后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报道不在少数。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血源性职业暴露损伤的宣传教育培训,深入学习卫生部颁布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立即按标准流程上报,以便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以获得预防和治疗的最佳时机[8]。
[1] 张咏梅,江智霞,酒井顺子,等.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1400-1402.
[2] 权明桃,江智霞,袁晓丽,等.医院临床锐器伤防护管理实践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53-155.
[3] 武迎宏,郭沈,刘坤等.北京地区医护人员锐器伤现况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432-1434.
[4] International Healthcare Worker Safety Center.EPINet Data reports[EB/OL].(2013-02-22)[2015-01-17]http://www.healthsystem.virginia.edu/pub/epinet/epin-etdatareports.html.
[5] Thomas WJ,Murray JR.The incidence and reporting rates of needle-stick injury amongst UK surgeons[J].Ann R Coll Surg Engl,2009,91(1):12-17.
[6] Moghimi M,Marashi SA,Kabir A,et al.Knowledge,attitude,and practice of iranian surgeons about blood-borne diseases[J].J Surg Res,2009,151(1):80-84.
[7] 刘晓容.医务人员锐器伤漏报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2011,40(36):3675-3676.
[8] 田青,吕婕,李蕾.1 320名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591-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