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核心区 要做全球创新领跑者
2015-03-12孟景伟
孟景伟
中关村核心区要率先落实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切实履行历史使命,就需要紧紧围绕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这条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着力培育“高精尖”经济结构,进一步发挥核心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开创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下一步,中关村要着力实现以下六大发展目标:
全球创新要素的集散地和配置中枢
中关村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和首都承担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是拥有数量领先、种类多样的创新要素,国际化高端创新人才、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风投基金和科技中介机构高度集聚。作为全球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舞台和连接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桥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甚至研发总部的必争之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收购与兼并活跃,高层次科技交流活动频繁,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汇聚融合。比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要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链条,加快聚集全球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打造全球创新要素的聚集和配置中枢。
引领全球创新的“领跑者”、“风向标”
核心区不仅要成为首都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更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跑者,成为全球创新瞩目的风向标。要紧密跟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强化对科技发展前沿和创新需求的准确把握、超前部署科技创新计划,突破一批对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加速重大领域科技和产业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一批新产品、新业态,主导和掌控全球重要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而对全球创新活动和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拉动力,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努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提升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引领高地
核心区要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升级。要聚焦“6+1”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初创期企业股权投资基金等三只基金,强化对原创、源头、早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一批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培育拥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特色产业集群。要围绕大数据、先进制造、智能机器人、人脑信息转换、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产业前瞻研究,及早谋划未来产业格局,抢占全球先导产业发展制高点。
海淀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 孟景伟
链接
中关村核心区是落实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主力军,这里聚集了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83所;国家级科研院所138家;两院院士582人,占全国37%;“千人计划”人才744人、“海聚工程”人才236人,“高聚工程”人才126人,分别占全市的67.8%、38.6%和66.7%;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1/8;科技创新型企业过万家。围绕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等重大工程任务,核心区进一步聚集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首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航区
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仅是核心区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核心区实现自身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核心区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和自主创新优势,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要加快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三地间利益共享机制和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消除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壁垒,积极推动各类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三地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要探索建立三地间统一、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三地创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三地协同创新。探索设立京津冀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产业资源在三地合理布局。
全球创新创业人才追逐梦想的首选地
创新关键在人,人才择木而栖。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构筑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倡导包容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孕育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培育核心区创新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核心区要立足于吸引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端创新创业服务要素,孕育产生关键颠覆性创新的功能定位,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中国特色、中关村特点,着力培育和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涵养创新创业人才持续集聚和涌现的深厚土壤,为核心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综合改革的试验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总书记把改革形象地比作点燃科技创新这个国家发展新引擎的点火器。核心区科技创新要素最聚集,体制机制创新需求最强烈。迫切需要率先革除创新链条存在的诸多症结,攻克科技成果转化不力不畅的痼疾,使创新活力充分释放。一是勇于打破部门利益藩篱,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良性互动。二是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着力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协同创新。三是推动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积极推动强化各类创新主体的支撑和联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扩散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让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