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闹剧与艺术鉴定
2015-03-12李所期广州美术学院510260
李所期(广州美术学院 510260)
北京卫视连续七年播出了《天下收藏》节目,该节目又分为“海选”和“鉴宝”,七年来,约有400件赝品粉碎在“鉴宝”节目主持人王刚的“护宝锤”下(“护宝锤”之名,可能就因为它砸烂了赝品而对珍品起到保护作用的原因吧),直到2013年10月,一场状告节目组砸掉了真文物的官司,才借“知情人”之口公开了事实真相:“天下收藏”中的“鉴宝”节目里面砸的东西,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故意买来的假货,然后找来所谓的“持宝人”上台表演,这么一来,被砸的东西怎么会是真品呢?原来所谓“鉴宝”,是一批“托儿”和演员演的一场戏。后来索性就有人为其辩护了,说:本来就是一个“节目”嘛!言下之意,在舞台上是可以造假。
王刚和“专家”们的官司“打赢”了,在证明所砸的全是“百分之一百”的赝品的同时,低级的“找托儿”真相也使节目增加了新的内涵.至于这是文化节目还是文艺节目?是写实还是表演?这是否关系到其他问题?这一切自然有人去评说,我们关心的是这场闹剧留给我们的关于艺术鉴定的思考。
一、不要把科学变成了儿戏,曲解艺术鉴定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现在的影视界,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什么东西都可以来一个“个性”的、“艺术”的改造,在“戏说某某”以后,关于抗战的“神剧”数以百计,如果不是政府部门出面叫停,真不知会闹出什么天方夜谭来,这就难怪“王刚鉴宝”表演的虚伪了。“真品还是伪品”?观众把心儿都提到了嗓门上了,一声“有请护宝锤”,一件艺术品就葬身于观众和持宝人的於虚声中。确实,节目有很大的吸引力,可能有人发了大财,为此,严肃复杂的艺术鉴定变成了一场闹剧。一位节目主持人和几位专家,看上几眼、三言两语,一场观众认为极为艰难的艺术鉴定完美轻松的收场,“护宝锤”轻轻一砸,幻想就结束了,剩下来的只有“持宝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观众从心里对“专家”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物的鉴定要辨伪,要断代,要评定价值、要审定等级。艺术鉴定的方法有目测,有仪器分析,有材料比较等等,何其繁复。再说,由于鉴定者的经历和素质有异,古文物性质成分不同等等原因,使得艺术鉴定过程和结果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各人的观点可能相差很大。
2014年元旦,中国新闻社报道,上海收藏家刘益谦2013年9月在纽约苏富比耗资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购回苏轼《功甫帖》曾引来收藏界瞩目,仅仅过了3个月,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专家关于苏轼书法《功甫帖》系伪本的消息一经报道,让宋代文豪苏东坡给好友郭功甫亲笔写的九字辞行便条成为业界热议话题。文章说:刘益谦称“苏富比将成立特别小组,邀请全球博物馆的专家对《功甫帖》的真伪进行研究讨论。”可见艺术鉴定是多么的严肃、复杂和困难。
“鉴宝”节目,无限夸大了“专家”的个人的而非科学的作用,给了观众的是如同抗日神剧一样的儿戏——“鉴宝”原来这么简单!这个节目给观众上了七年反艺术、反科学的课程,是整整七年啊!
二、不能唯古是宝,无限扩大艺术的功利功能
最近,中国的艺术市场,几乎被一种思想所左右,这就是唯古是宝,厚古薄今。这是由垄断了古物的富裕的收藏家和贫穷的艺术市场的推手合谋造就的一种畸形消费现象。无古不珍、无古不贵,连一个清代鼻烟壶、一个清代铜钱也会估值一、二百万。至于画作,人们迷恋的自然也是古代名人的作品了。时人偏偏不肯及时认可时人的特别是新人的作品,这几乎是历史的通病。试想这么一种艺术世风,如何容得了新人新作的出头?如何能博得当代的艺术繁荣?青年艺术家最大的苦恼就在于可能只有等到死后,才被人所欣赏、所认可。千里马难得,而当代的伯乐们都跑到古人那里去了。这就难怪新一代画人以先做画匠挣钱为主而以深入的艺术思考为次了——至于是否画家,一百年后方知。这难道不是时代的、艺术的、艺术家们的悲哀吗?唯古是宝、厚古薄今的倾向完全违背了艺术和艺术鉴定的本旨,抹煞新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品的社会存在价值,不但无益于市场,更加无益于艺术创造、艺术评价、艺术鉴定。我们的艺术鉴定必须要面对现实、面对贫穷、面对今人、面对青年。当代年轻的艺术家们肩上的责任甚重:要拯救当代画坛,首先要相信自己,首先要拯救自己!当金钱还不把我们称作画家、艺术家的时候,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伯乐了!
厚古薄今的倾向,反映的可能不仅仅是艺术取向问题,金钱至上的观点已经扭曲了艺术真实。厚古薄今、以古为贵的背后,更主要的推力是金钱。于是,盗墓、走私、造假、投机、炒作、托儿等等社会丑相都会纷至沓来。“王刚砸宝”节目,不是在进行艺术常识、中华文化的宣扬,它只不过是披着文化普及的外衣,充当有钱人的另类的吹鼓手罢了。
三、亟待建立科学的艺术鉴定机制
一样艺术品的价值,大致由两个方面来组成:一是它的历史价值,二是它的艺术价值。上一点主要是客观的,但又因为鉴定者素质的关系,有时也是主观的;下一点则是纯主观的。至于什么样的东西才算得上是文物或者艺术品,往往难以统一,这就给垄断者和推手们无限想象和炒作的空间,这就是我国目前的艺术品良莠不分,艺术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艺术鉴定机制不健全,艺术鉴定则没有科学的、权威的约束力,艺术品和艺术家就得不到公平的评价和待遇,也就阻碍了艺术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潮已经到来的时候,建立一个科学的艺术鉴定和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这套机制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综合来说,起码应该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建立艺术鉴定的目的标准。所谓目的标准,就是说鉴定对象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不但要看到它的历史价值,而且要看到它的未来的价值,对作品价值的前瞻和估计十分重要,一些目前很不起眼的东西,在一定的契机面前可能身价百倍。强调这一点,是想提醒人们对时人和时人作品的注意和公平对待。对于古物,历史价值是容易看到的,艺术价值反在其次。但是对今人作品的评估,艺术价值则更为重要,这样就使得鉴定比较难以准确和统一,但是,艺术市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第二,建立艺术鉴定的准入标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机构、具备甚么样的条件,才能进入艺术评价的大门,应该有一个具体的、严格的规定。近年来不少的鉴定纠纷就是因为鉴定人或者是鉴定机构意见不同而发生。近年,司法界的一大改革之一,就是建立了法官判案的终身责任制。艺术鉴定也应如此,鉴定人和鉴定机构除了可以发挥其鉴定权威以外,还应该负有长期有效的、有约束力的鉴定责任,这样才能确保鉴定的纯洁性和严肃性。
第三,建立鉴定的项目和科目。文物或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鉴定的科学严密,必须建立和确定详细的鉴定科目和项目,包括内容、方法和次序。就“王刚鉴宝”来说,即使节目组在节目播出之前,后台已经对“拟砸品”进行了“严格”的鉴定(实际是买了赝品),但是前台的表现仅仅是以专家目测而定真伪,这样的鉴定是不真实的、不科学的。一些真品,即使可以一目了然,也要进行物理鉴定。至于如何进行鉴定,应该有一个行内的标准。
第四,建立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机制。不少观众反对王刚的“砸”,理由有三:其一,艺术鉴定具有一定的误差风险,所以在保护真品的同时,对有怀疑的东西,如前文所讲的苏东坡的书法作品,也应进行严密的保护。其二,在梵高的向日葵无人问津的时候,谁能预见它现在的价值连城?保护艺术,不仅仅是保护今人认可的东西,不仅仅是它的现在,还应该保护它的未来。其三,我们所说的“赝品”“仿品”,未始不是它的作者的“真作”,仿品也是劳动的结晶,也一定有它的和艺术价值,只要它不会去扰乱市场,都不应一“砸”了之。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少上古著作是出于伪托,诸子百家的每一本子书,大多不是一人所写,我们现在也承认它的文化价值,为什么?因为“伪托”得好,只要后人能够接受,出于谁人之手又有什么关系呢?
参考资料:
[1]赵起初.《关于文物鉴定若干问题的思考》.科技资讯,2007(24).
[2]陈孝信.《谈谈当前艺术市场中的厚古薄今倾向》.美术观察,1998(4).
[3]魏飞.《 美术作品鉴定的法律规制 公民与法(法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