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化”体系初探
2015-03-12张睿峰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121000
梁 宸 张睿峰 何 兰(辽宁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121000)
环境设计专业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蓄势向前,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高校的扩招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数量激增,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导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加之人们对室内外环境设计的要求逐步提高,让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逐年提升,这让环境设计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环境设计类的课程大都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较少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为完成作业即设计完成。环境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为了让艺术与科学、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得到更好的融合,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探索对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革新,将建立学生主动适应环境设计行业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可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进行如下的“模块化”分割。
一、基础教学模块
在环境设计的专业基础教学方面,应区别于绘画类和纯艺术理论类,需立足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出发。在绘画教学方面,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和造型能力,更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形体、结构、比例以及空间的关系,为后续对空间环境设计能力的培养,做好设计思维和技能表现的基垫。
在三大构成教学方面,带领学生探索平面构成中,强调点线面、黑白灰的节奏与韵律,寻找不同变换的多种可能性;色彩构成中,强调色彩的情感与搭配,通过对色彩的训练,能够处理好界面对颜色的组织结构;在立体构成中,让学生从二维平面过渡到对三维立体空间的打造,进而将三大构成的知识和想法、创造与审美,融合于此。
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于美学的理论修养,对人、机和环境之间关系和尺度的认知,对装饰材料的了解和运用以及对工程制图的掌握等。
在专业技术应用教学方面,主要针对AUTO 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等辅助设计软件的制图学习,完成的是从施工图的电脑绘制到三维模型的建立,从图纸的渲染再到后期处理的过程。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基础制图的学习到实际工程图纸的模拟,是着重需要添加练习的部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
如此的探索,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基础教学与专业技术课程脱节的现象。
二、专业技术模块
设计类专业教学需要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关。环境设计涉及到衣食住行的各个区域,与人的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在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块中,应鼓励并提供给学生到优秀室内外空间以考察的机会,学生考察后需要形成文字、图片和PPT等形式的报告,并在课堂上,讲述展示调研成果。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快速的认知空间,并对不同的调研空间,得到不同的设计技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以清晰的思路,接受教师的讲解,进而引领学生继续探索空间的可能性,激发创新精神。
在设计技能的讲授中,教师需将课外的工程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实际案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而教师也能更好的将实际项目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给学生,培养其良好的设计方法。这样,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工程实践的项目,进行很好的对接。
另外,在专业技术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设计竞赛,或以竞赛题目为主导,带领学生有针对性的作业。这样,不仅让学生乐于参与,还将让学生体验到一次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创作探索。
三、专业实践模块
我国的高校教育对于艺术类培养的力度逐年加大,教学设施正在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建立就是很好的体现。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设计系专业先后开设了模型实验室、材料实验、家具实验室以及动画实验室等,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也成为了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实践基地。
而设计工作室的建立,是一种集互动性和探究性于一体的探索模式。在国外的院校实践多年,并取得良好效应。我国已认识到该专业在教学中,存在工程实践方面的欠缺。因此,逐步在各大院校中形成校内工作室的教学模式。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时间灵活,地点便利,由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工程项目,便于有针对性的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实践的学习。
另外,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调整方面,应适度加大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时间,给学生增多投入工作实践的机会,多多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做到校企之间的互动性合作,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明确人才的培养指向。这样,会对专业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性探究。同时,还会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灵活就业思维倾向。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革新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实践和推敲的过程,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向,使学生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建立“模块化”的体系,让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综合竞争力。
[1]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浙江:设计艺术学,2009.
[2]许砚梅.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D].湖南:课程与教学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