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学专业人体解剖课程的教学探究
2015-03-12房延军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116000莫德格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116000
房延军(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116000)莫德格(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116000)
人体解剖课程是美术院校中美术学专业极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国油版雕壁等本科专业课设置中的理论课程。在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中开设该课程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五周共60课时的人体解剖课。
在大多数专业院校中,对于人体解剖课程设置的基本教学内容是:讲授人体解剖发展史概况;通过人体骨骼和肌肉教具讲解人体头、手、脚及躯干、四肢的形体结构特点和规律,分析人体比例、重心、动态关系,在学习人体各部位专业名词的同时,要求学生理解和把握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内在联系;通过人体教具展示、临摹并结合写生,最终可以默画人体骨骼肌肉的比例、形体,达到人体解剖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大多选用伯里曼所著的《伯里曼实用人体解剖》教材,这本人体解剖书同时也备受国内院校教师的推崇,如清华美院雕塑专业的王洪亮教授在人体课教学中,要求学生临摹大量伯里曼的解剖资料。
人体解剖课程作为专业理论课,主要是为美术学专业二年级下学期的人体写生课做理论铺垫和实践准备。根据学生在往年的人体写生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人体解剖课程的教学中应当着重分析和探讨,以求解决学生意识上的不足。如:画手脚时没有和头部比较大小、体量关系,画躯干时没有概括的意识强调“蛋形”关系。当然,实际人体写生中的刻画、表现能力还需要自身平时的努力。
本人通过多学期的人体解剖课程和人体写生课程的教学活动,分析两门课之间的关联,针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学反思。人体解剖课中,学生暴露的问题是单纯绘画临摹骨骼、肌肉导致学生理解概念平面化。而在人体写生课中,容易概念的描绘所谓的“人体解剖”关系,把模特本身不突出甚至是“没有”的结构关系刻画的很形象,从人体写生课的角度看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学习解剖课的目的,忽略了形体的基本形态,机械的、主观的描绘人体,没有把握人体造型的表现重点。同时,在形体塑造方面暴露出对形体体积认识的不足,如四肢的基本型“藕状”,细节的刻画破坏了“藕状”圆柱的体积关系。分析此问题,根源在于缺少局部和整体比较的意识,其实我们在决定画面任意一处结构形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时,都是与整体形象相比较而来的,不是凭空而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画面中人体造型关系和谐,形象生动且富有空间感。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表现出作者对于模特的感受,并有一定的个人语言和独特视角,那一定是很好的人体作品。以大自然为师重视观察和思考,在国画理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观察自然,得之于心,出之于手,而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在其未完成的《画论》中提到“重视人物内心刻画,好的画应该做到两件事,即描绘人和他的内心活动,前者易,后者难。”这同样可用于雕塑等其它的具象艺术创作形式。
人体解剖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认识和把握人体整体的比例、重心、动态关系,理解各部位骨骼、肌肉的内在联系,抓住骨骼和肌肉构成的人体基本形态,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观察对象表现对象。当我们知道了一些比例的规律时,会很自然的去比较具体的个体特点。比如伯里曼的观点认为8头高人体比例是完美的,但现实中面对学校中的模特大都在6-7头左右,米开朗基罗式的理想人体在此基本不存在。这就需要学生们找到模特身体比例特点,一般以耻骨为二分之一处,找出上半身几个头长,下半身几个头长,这种方法对于初画人体素描的学生很有帮助。其实方法有很多,只要自己习惯并且能把握好人体比例就是好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本人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结合图片和教具讲授人体结构、比例关系,学生临摹、写生解剖资料,并结合学生在后期素描、油画人体课及创作上所出现的问题,有目的地在该课程中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
以中西方各时期人体造型艺术作品鉴赏为突破口,对油画、壁画、国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典型作品的介绍,探讨这些人体造型艺术对于人体解剖学理论的表现。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或抽象或具象又或者是超写实、超现实的风格,体现艺术家对于材料的运用和对人物情感表现的敏感性。探讨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灵活把握、表现人体解剖关系对学生今后的艺术活动有深远影响,这也是本人在多年相关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学习人体解剖学理论并灵活运用到写生和创作中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离不开自身对于艺术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已故著名油画家忻东旺教授曾谈及油画表现要诀,“如果只观察形象的体积、结构、色彩等等这些外在因素,不论你的技巧多么娴熟,一定会画出一幅头像习作来。”丧失引导学生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的关注和创作表现必定产生积极的创作引导作用,同时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为学生今后提供更好的创作平台。
适当安排泥塑表现解剖教学环节,将平面的、概念化传统教学转向立体的、形象的泥塑实践。有效的加强学生对于人体解剖关系的理解,提高对于结构形体的把握能力。如穿插进行泥塑实践环节,组织学生以雕塑形式表现头部骨骼和肌肉的关系,在立体空间中多角度地感受和分析头部结构的位置、比例、形状和方向的关系,一方面带动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为今后人体造型写生和创作表现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接触雕塑艺术形式,学习雕塑制作步骤、雕塑表现语言为今后雕塑的创作做好铺垫。
[1]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2]忻东旺.相由心生:忻东旺作品集.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