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2015-03-12蓝白云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大三学生510000
蓝白云(华南师范大学 本科大三学生 510000)
音乐教育不仅培育学生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也由内而外促进了学生的对美的追求,从而推动了美育的发展。而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体态、环境等对学生进行具有“想象性”的引导教学,更能达到歌唱教学的目的,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在音乐的表述中给予人无穷想象的空间,我们也称之为音乐感觉。音乐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锻炼学生联想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音乐,体会人生。
一、具有引导性的教学语言
在音乐课堂上,我们时常会听到“吸气时像是在闻着鲜花般”“歌唱时,嘴型像是在含着鸡蛋”等,类似这类言语都属于引导性教学语言。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从自身感受领悟歌唱的要点。在音区的音色训练中,我们往往会根据不同音区音色的要求进行训练,例如,低音区的的共鸣腔,可通过“模仿驱动车震动的声音”而达到低音共鸣训练的目的,同时对低音区的拓展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实效。高音区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其支点位置在眉心上——我们称之为上支点。由于学生对上支点的概念不明确,我们也可进行语言性的引导。高音区的训练更多的采用的“哼鸣”和“mi”“yi”等在窄母音进行训练,如果牙关用力过紧则造成声音棱角分明,此时若是让学生模仿“哭泣”的状态,面目上的歌唱表情得以表现,声音的位置也能较快的把握(因为哭泣时力量集中在眉心上,以便学生找到高音区的支点,其方法也适用于中音区)。中音区的音色浑厚而透亮,这个音区发声点在胸腔,真声运用较多,要使学生达到音色统一,音区转换自然的训练目的,常常会引导学生“唱给远方的亲人听,他听到了吗?”以此引导声音的走向,使歌唱流畅而实感。
二、具有引导性的教学体态
具有引导性的体态,包括表情,眼神、动作等。体态上的引导也是一种暗示性语言,它能起到调动内在情绪的效果。为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教师也常常在给学生讲解软腭上抬时将手立成拱形,形象生动的表达口腔的歌唱状态,学生在教师的动作引导下发挥想象,领悟教学的方法。如“闻花式”要求歌唱时口腔里边呈打开状态,气息延伸到腹部,此时眉毛上抬,含微笑状已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在歌唱时,为使声音更为集中具有穿透力,用手作抛物线状引导学生感也可发声的方向。再如“鼻痒”、“猫的脸部动作”等,可达到面部的肌肉训练,可作为练声前后的放松动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歌唱时眼神的微妙都能透露出对歌曲的理解,在演唱具有革命情怀的作品时,如:《在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是“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遭受日本蹂躏,祖国山河破碎,全国上下充满悲愤的情绪。在教学上,我们要与学生探讨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自身所带的情绪,大胆地与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进行眼神的交流,通过这扇“窗户”,既能带动学生对歌曲情绪上的理解,同时以便学生理解歌曲内容从而能够恰当演绎作品。
体态的教学也可运用到节奏节拍的教学中。具有舞曲特性的三拍子,踏步性的二拍子,庄严性的四拍子,流畅性的六拍子等;再者,富有跳跃性附点节奏;连贯性的大切分节奏;轻盈性的小切分等,教师都可通过创编体态律动表现出节奏节拍各自的性格。课堂上的体态引导不仅能形象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够调动课堂的气氛,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轻松的接受和领悟教学内容。
三、具有引导性的教学情境
音乐教室是教师与教学对象“教与受”主要场所,其教室的环境氛围也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一个因素。例如,在学习宗教圣咏性歌曲时,而教室对面就是高大的写字楼,而楼下过往的车辆和喧闹声,这其实与我们教学的内容格格不入,往往也会造成师生应付式的心理;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教学环境那怎么办呢?我们可创设教学氛围,如,可通过欣赏宗教建筑的图片,观看有关视频,与学生交流宗教的人文风俗,即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略音乐教学的重点,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兴趣。
在歌唱的教学中往往离不开“身临其境”这四个字。我们理解作品背景和内容,不仅要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也可结合现场气氛模拟进行教学。在现代的合唱作品中,有许多拟声的处理,如:《水母鸡》(晓耕编创),引子部分节奏性的进入“次次七切儿、tutti(弹舌)、作作”,利用音色的模仿,活灵活现地把水母鸡在田野间活动的情景表现出来;之后二度的音程叠加,再以曲线向上送出去,营造了在山谷间的回声效果。在教学上,我们将想象注入到歌唱的情境中,从而能够更好的达到作品所需的效果。由此可见具有引导性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综合性的“想象”状态,结合了语言、体态、环境创设等要素已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在歌唱的教学中善于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不受约束地“想象”。用具有夸张性的联想手法,使得教学方法多样而生动、具体化,也更能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学生能自由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无止境的追求。
[1]俞子正.形象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误读及理性思考[J].人民音乐,2010(11).
[2]史维生.声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04).
[3]毕莹.论想象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1(12).
[4]张密丽.声乐表演内心情感发展的三次级进[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5]陈泓茹.歌唱意识的心理因素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