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时期畅销文学改编电影

2015-03-12刘平阳上海戏剧学院2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4期
关键词:书迷盗墓原著

刘平阳(上海戏剧学院 200000)

当下热门言情剧《花千骨》,盗墓剧《盗墓笔记》,以及于正疯狂追赶热潮、即将出炉的《凤囚凰》,无一不是改编自畅销小说。纠其原因,无非是这些畅销文学作品由于在广大受众群体中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在广大的受众人群中有着相当大的知名度,这些小说作者有其坚实强大的书迷群体,一旦拍成电影,便是票房的有力保障。因此,在这些因素的保证下,畅销文学改编的电影在市场方面占据着强大的优势,容易吸引受众,且引起强烈反响。然而,这样的作品同时也饱受着各种非议,近几年,此类的影视作品在观众中毁誉参半,引起了观众和书迷的激烈争论。

比如《盗墓笔记》,一出版就横扫了全国甚至世界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全球发型,书迷不计其数。小说本身巨大的号召力及其商业元素使其成为电影改编的焦点。最终,近日由爱奇艺完成了这项改编,强大的制作班底,原著作者南派三叔力邀各位人气男星鼎力加盟,单集制作经费高达五百万等等噱头,使《盗墓笔记》成为目前最受瞩目的影视作品之一。然而,就在前几天,先导集的播放雷翻了一众书迷,虽如预期一般获得了上亿点击量,但口碑却极其一般。一些看过小说的观众普遍认为,连看过小说的人都无法剧透,南派三叔更是直言“看傻了”。总而言之,大家普遍认为这一次改编并未将小说精彩优秀的一面在电影中展示出来,尤其是被戏称为五毛钱的特效水平,丝毫看不出制片方在每集投入了五百万的制作经费。这种现象,实在值得我们探讨。与《盗墓笔记》不同的是,西方确实有许多畅销文学改编成功的影视作品,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哈利波特》《饥饿游戏》《指环王》。那么除了国情不同,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改编成果如此悬殊呢?

我们首先探讨一下文学改编成影视的几种方式。我们都知道,电影和文学是两门不同的艺术门类,其根本不同在于表现媒介的不同。电影是一门视听语言艺术,其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带来受众的感受更为生动和直接,而文学则不然,它作为语言符号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和生动的特性,它更为间接且抽象。它对于受众来说是依靠主体想象而完成相关的描述,电影则是直观地给予观众具象的画面。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较之文学更具有强制性。

因此,即便两者的差异产生于媒介的不同,但他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却远远不只媒介转换如此简单。好的改编能够延续原作品的生命力,创造新的活力,对原作起到传承与发展的作用,使更多的人接触它,了解它,欣赏它,然而失败的改编却是将原著变质,扭曲,甚至胡编乱造。

杰弗里瓦格纳认为,小说改编成为影片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移植式,这种移植完全遵照原著,对原作有极少改动。这种改编方法在忠于原著的主张下,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著的情节发展节奏甚至人物对话,其中不乏有一些成功之作,比如章回体电视剧《三国演义》,如今看来,它对原著的服从与呈现简直看不出编剧二度创作的影子。这样的方式或许更好地尊重了原著,然而在改编中是否是最合适的方式却有待商榷。

而第二种是注释式的改编方法,夏衍曾说过:“从一种艺术样式改写成另一种艺术样式,所以就必须在不伤害原著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的原则下通过更多的动作、形象——有时不得不加以扩大,稀释和填补来使它成为主要通过形象和诉诸视觉、听觉的形式”。这两句话,是对注释式改编方法的最好诠释。

第三种是近似式,简单说就是把故事的基本架构保留,然后把故事换一个环境到现代或当代。这种结构式的近似,成功的代表作品就是近年来火遍全球的《神探夏洛克》,将福尔摩斯与华生的人物关系及各大案件的主要闪光点移植到当代,同样的贝克街,同样的人物,却在不同的环境中赋予了新的生命:那个吸大麻、不苟言笑的福尔摩斯变成了贴尼古丁片戒烟并且恃才傲物得有些欠揍的夏洛克,华生则由一个地地道道的崇拜者变成了夏洛克的“好基友”。那些传统的、被人改编到烂俗的桥段也被花样翻新。一个纯粹的旧题材在编剧笔下变成了一个火爆全球的新剧。

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种改编方式。然而,在今年的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却缺少把握艺术核心的观念。通常来说,畅销小说本身的故事性就非常强大,但同时,它的文学媒介就注定了它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而这样的想象倘若没有足够强大的设计力量是没有办法被完全满足的,一旦在视觉效果和导演方式上失利,观众便不肯买账了。在这方面非常成功的就是《哈利波特》系列和《指环王》系列,几乎满足了观众看原著时的所有想象。但是这样的作品本身其文学底本就有着非常好的剧本雏形,它不像许多小说文学性大于动作性,反而是动作性大于文学性,而且它比之其他小说,主人公更具有行动性,能对剧情产生直接的推动力,而不像一些小说靠许多描写内心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发现动作等。因此,这样的小说更加受制片方们的青睐。然而这样的作品可遇不可求,在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改编的小说并不是这样容易被改编成电影,它有着小说独特的庞杂叙事结构,忽倒叙、忽插叙、忽直叙。例如,许多日本作家的优秀小说改编成电影都很考验编剧,它的内核与情节同样重要,但同样庞杂而无头绪,如何整理成一条完整的电影叙结构,是编剧们面临的重大考验。这时候,就需要编剧准确地把握小说的故事核心,并围绕故事核心将许多情节有机地变化,夸大,继而形成符合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式的叙事模式,同时又不能偏离小说本身的表达与核心。

目前,我国的许多影视剧改编都往前迈进了一大步,畅销小说的改编也势头正足,许多文学小说家以作品被拍摄成影视剧为荣耀,甚至为其追求,有的干脆转行做起了编剧,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文学市场的偏离,但同时又吸引进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家进入编剧行列,提升了编剧行业的文学素养。我们不能否认,文学是影视的重要源泉,经过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积累,这两者整合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正在逐渐显露,相信我们会逐渐克服这个困难,将中国的文学作品改编得更好。

猜你喜欢

书迷盗墓原著
小书迷
小书迷
如果动物也是小书迷?
“书迷”妈妈
真实的盗墓,是这个样子的……
水家乡
琵琶记
盗墓黑历史上最有名的摸金校尉们
绿牡丹(下)
盗墓与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