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纪录片《归途列车》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问题
2015-03-12诸亦曦浙江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014级321000
诸亦曦(浙江师范大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2014级 321000)
纪录片《归途列车》(2009)是范立欣导演的一部现实题材纪录片,拍摄者跟踪拍摄三年,纪录了来自四川农村的张昌华和妻子陈素琴为了生计远离家乡,到广东打工,将孩子留给年迈的母亲照顾,长年聚少离多,造成了他们与孩子间的隔阂。春节,他们踏上返乡的列车,回家与亲人短暂的团聚,这是张昌华一家的真实写照,也是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农民工生活的缩影。
一、《归途列车》的创作背景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纪录片的基本功能是纪录片对当下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纪录片是关照当下现实生活,通过影像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归途列车》的拍摄者跟踪拍摄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奥运、南方雪灾等,在这些宏大事件的背景下,《归途列车》却着眼于小人物的命运。随着经济的大发展,沿海地区大片工厂兴起,这是该片整体社会环境。工厂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劳动力,于是在农村中兴起了打工热潮,农村的中青年夫妇为了改善家中经济条件,纷纷选择了去沿海地区打工,然而物质生活的满足并不意味着一切的提升。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缺席,造成了与孩子们间的疏离。父母无法跟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不理解父母心中的无奈与舍弃,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甚至到了难以弥补的境地。张昌华夫妇以笨拙的方式逼迫一对子女读书,其实是在厌弃自己的生活,是“绝对不要让子女再重复自己的命运”的渴求。在他们心中读书是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而他们能做的仅仅是打工赚钱供子女上学。然而常年缺席在子女的生活与教育之中,导致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最终女儿选择退学外出打工追寻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张昌华夫妇的梦想破灭。
二、《归途列车》中的叙事策略
纪录片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蒙太奇、长镜头、故事化叙事、声音、音响等,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在叙事方式上优秀的纪录片叙事手法考究、巧妙,潜移默化地去影响观众。让纪录片按照“故事化”的创作理念走,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指的是纪录片通过画面和声音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来建构影片解构,推动叙事,完成对纪录片的阐释。2由于纪录片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事件,因此只能按照事件的顺序进行拍摄,创作者无法预知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但是在拍摄完成后的制作剪辑中,可以按照预设的逻辑顺序选择素材,构建矛盾冲突点。《归途列车》表现出多方面的矛盾冲突,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人与社会的矛盾,从微观的角度看,其矛盾主要表现在人与他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片子中张昌华和女儿张丽琴间的冲突到最后激化成家庭暴力,父女两代人大打出手。通过矛盾冲突的展现就是运用了故事化的创作手法。
影片中,第一次回家前,妻子陈素琴期待马上回家,见到孩子,但丈夫张昌华觉得回到家后可能和孩子没话说,吃饭的时候张昌华说很多想说的话也说不出来,从这里不难看出张昌华意识到了自己在表达以及和子女沟通的问题上遇到了障碍,感觉到了与孩子们之间的隔阂,这为影片后面出现他和女儿发生激烈的争吵埋下了伏笔,当父女俩大打出手的画面呈现在镜头前时虽然是情理之外,却也是意料之中。故事化的叙事需要通过制造悬念来烘托主题,通过一个个悬念带领观众走进主人公一家人的生活,吸引观众注意力,真实生活中零碎的状态被完整地拼接起来,原本让人忽略的意义得以彰显。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在客观纪录的基础上赋予了影片冲突性、戏剧性,也因此有了叙事的张力。这种真实超越了一切想象,因为真实而有力量。
三、《归途列车》的社会现实问题
纪录片是通过影响语言反映社会现实,并唤起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美国学者比尔·尼科尔斯认为:“无论是从个人视角出发,还是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出发,我们所要揭示的人和社会问题,包括权利与阶级,意识形态与政治,都要放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到最强烈的展现。”《归途列车》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纪录片,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商品加工市场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前来。镜头通过他们所处的空间环境表现出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状态,脏乱的工厂,拥挤的宿舍,混杂的车厢,空间环境无一不在例证社会边缘存在的农民工的处境。影片中以春运为主线,农民工返乡给铁路造成巨大压力,用买票难、进站难,上车难等一系列镜头来表现回家难,又通过回家难来反衬出农民工渴望回家、渴望与亲人团聚的焦灼心情,似乎也透露出他们的深深无奈与无力抗争。
影片中贯穿始终的矛盾焦点是父亲张昌华与女儿张丽琴之间的矛盾,父亲与女儿的矛盾体现了当下农民工群体的家庭关系间的隔阂与裂痕,最终叛逆期的女儿与父亲进行了激烈的对抗,成为了新一代打工妹。影片中张丽琴在爷爷坟头说起与父母的关系很差,“不想见到父母”,吃饭时说“父母想养他,只是嘴上说说,根本不会去做”,在与父亲争吵中说“我只认钱,不认人”,跟同事吃夜宵时说起父母“他们就是为了钱”。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说明张丽琴是一个缺乏父母的关爱以至没有安全感的留守孩子,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导致价值观出现扭曲。张昌华夫妇常年在外辛勤工作,为了给子女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希望子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离开农村,在生计和教育子女之间选择了背井离乡打工赚钱,也正因为此忽视了与子女的沟通交流,造成了一组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个案,也是千万农村家庭的代表,影片流露出观照底层人民生活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深忧虑
在外打工的父母,留守农村的老人小孩,中年的压力负担,青春期的叛逆和迷茫,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现实到令人窒息。《归途列车》看似是说“归途”,但春运不过是奇观式的契机,实则探讨的是“出路”,农民工为何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要如何融入城市,怎样安置留守的老人与孩子。张昌华夫妇和女儿张丽琴两代人外出打工的目的分别是赚钱和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怀揣的理想不同,但几乎一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仿佛预示了女儿张丽琴以后的生活。
注释:
1.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00.
2.孙剑英,陈慧谊,龚莉萍.《“和”而不同 精彩纷呈——2007(第九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活动综述》,《当代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