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树地区“伊”和“卓”舞蹈特色分析

2015-03-12达哇卓玛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81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4期
关键词:慢板快板玉树

达哇卓玛(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815000)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青、康、藏的交界地,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条大河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非常显要,具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历史上玉树由25个部落组成,故新中国建立前称“玉树25民族”藏族是世居民族,属康巴藏区。人人喜爱歌舞,个个能歌善舞的玉树人,以其优美独特的审美情趣,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独特的民族歌舞文化。因此玉树藏区素以“歌舞之乡”而闻名遐迩。青海地区的民族民间歌舞蕴藏量十分丰富,据20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普查统计,全省民族民间舞蹈有400种左右,民歌近万首、在藏族牧民中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这说明高原人个个能歌善舞。

玉树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驰名中外的玉树藏族歌舞,尤其玉树地区“伊和卓”的特色最为丰富多彩。

“伊”也作“谐”为藏语歌谣的意思。但在玉树“伊”是既歌且舞的艺术形式,藏区有些地区以其舞蹈队形名为“果谐”(即圆圈舞)。“伊和卓”是玉树舞蹈的两大家族,以其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全民参与的普遍性,构成了各自庞大的舞蹈家族。

玉树的“伊”源远流长,因为各地藏语方言,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风格。潇洒奔放,激情狂舞是玉树“伊”舞的基本风格,从“伊”的唱词内容来看:有赞颂寺庙、诸佛菩萨、神山圣水、活佛僧侣的,有描述自然景色、颂扬家乡山水、思念故乡的、有恭维部族头人、祝福庆贺、赞美俊男靓女、夸耀装饰的,也有模仿飞禽走兽,对舞姿提出要求和标准的,内容非常丰富,生活气息很浓,但是玉树的“伊”中直接表达男女恋情的唱词很少。新中国建立以后,旧曲填新词,内容就更加丰富广泛了,有歌颂党和领袖的,有赞美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和首都北京的,也有颂扬民族大团结和党的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等一系列新创作歌词。

跳“伊”的人员没有什么年龄、性别限制,也不受时间限制,一年四季、白天、傍晚都可以跳,不论喜庆节目或平常日子均可以跳,跳“伊”时,歌必舞,舞必歌,唱和跳同步进行,女半圈、男半圈,男女围城一个圆圈,是“伊”的基本跳法和舞蹈队形,男女各有领舞者,(藏族称之为“伊班”),男女领舞中又以男领舞为主,舞蹈的起舞,速度的变化,曲调的变换等均由“伊班”来掌握,有些地方男领舞者脚上都有串铃,一来好听二来可以统一节奏。

“伊”的唱词基本为男女一停一唱,交替对唱,像是在对歌互答,其中男的唱一遍词,女的重复一遍,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唱完全部词,然后共同齐唱最后一段,舞蹈推向高潮后结束。

“伊”作为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舞蹈,除在节日组织表演性演出外,一般在劳作之余或夜晚,男女青年也常围着篝火、以“伊”自娱、它的特点是边歌边舞,手舞足蹈,旋律欢快流畅,舞姿抒情优美,语汇丰富多彩,在各类舞蹈中堪称出类拔萃。

在自娱性的舞会上,“伊”多半来用男女舞者各列半圆合为整圈的舞蹈队形,像《阿拉它拉》《央金卓朶》和《赞丹充络雅松》等曲名的“伊”不受人的限制,进退自由,老少皆宜,轻歌曼舞,动作难度不大,在表演性的舞场上“伊”则要按“序舞”“正舞”“大圆满”的程序演出。“序舞”以向四方来宾敬酒献礼的动作为主,舞蹈场面颇为生动感人;“正舞”则以赞美家乡山河、歌颂幸福生活,表达男女青年纯真爱情的内容为主流。“大圆满”就是大结局,它的唱词由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等吉祥内容构成,它是整场节目能否协调,均衡的关键。因此为了渲染气氛,演出越近结尾,舞蹈难度越大,动作变化随之增多,并常以各种有节奏的呼声、口哨、推进高潮,直到赢得观众的喝彩为止。

“伊”的队形丰富多彩,其中有的与宗教图腾有关诸如“多吉加章”(交叉金刚形),“永忠叶庆”(万字形),“东朶叶庆”(右旋海螺型),“尼达长者”日月相辉形,等五老队形。既是藏民族在艺术中自我精神的体现又是民族舞蹈艺术不可多得的瑰宝。

“卓”流传在玉树藏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歌舞,有些地方成为“果卓”即圆圈卓舞之意,有人译音为「锅庄」其实「锅庄」「果卓」指的是同一种歌舞形成。“卓”的产生年代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它同藏族原始笨教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由笨教祭祀活动时演唱的音乐和舞蹈演变发展而形成的,慢板“卓”舞继承了笨教祭祀音调的古朴、庄重、肃穆的特点,快板“卓”舞则发展成为一种粗犷、矫情、奔放、热情的舞蹈。从曲调上,“卓”一般氛围慢板、中板和快板、曲式结构都很完整,但由于特殊的扩充乐句,往往是乐句和乐句之间的长短不一,曲调的不对称性,使舞蹈也产生不对称的向左的动作,这是“卓”和其他舞蹈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卓”的慢、中、快板对此十分鲜明,慢板只歌不舞,音乐古朴而庄重,速度很慢,祭祀氛围很浓;中板则伴随舞蹈,舞步平衡、缓慢大方,音乐基本是慢板旋律,只是速度比慢板稍快一点;快板舞姿矫健、粗犷而奔放、通常要求:“上身像雄鹰展翅,下身像黄羊奔跳”,舞姿极为热烈,达到舞蹈高潮时,旋律四、五、六度的跳进较多,再加节奏上连续的切分音,三连音和符点、音、形成乐曲刚健而激情,豪迈而有力的特点。快板音乐是慢板音乐的压缩变奏,因而曲调短小,一般为上下句,音乐有时转调,由于种种原因,慢、中板失传严重,流传较多的是中板和快板。

“卓”是一种表演性较强的民间舞蹈,有的地区称“锅庄”。“卓”和“伊”是同样表演形式的集体舞蹈。但风格截然不同,“卓”的动作有不少与鹰的雄姿相仿,上肢舞姿多半半舒展刚健,下肢多屈曲而有力。

玉树地区的“卓”不同于其它以鼓为道具的“卓”,它是以袖子为主要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节凑多变,常常同时有几个人、上百人一起表演、没个舞蹈基本上是从慢到快渐进发展,慢时如鸿毛落地,无声无息,舞姿持重平稳,舒展大方、雄健剽悍、直至发展到极度狂热而结束。玉树“卓”的舞蹈服装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女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的运动变化多样,旋转自如,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由慢变快,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凑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的阳刚、帅气之美充分的展现了出来。而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整个舞蹈占线出了女性柔美秀丽的风格,体现出女性温柔端庄的特点。

玉树农区村寨,均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卓”,寨民们将这些“卓”奉为寨宝,十分珍惜,并为习惯以寨名区分“卓”舞流派,如“白龙卓”“察莱卓”等,这些流派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很少雷同,其中最具体代表性的有“囊谦卓庚玛”的特点是:舞者一律牵手进行足舞,男女分班唱和,以牛角胡琴伴奏,这种“卓”从音乐到舞蹈以及演出风格,均以古朴、典雅著称。

“新寨求卓”的特点是:深沉、凝重、内容严谨深邃,但忌女性参加演出,以上是玉树地区“伊”和“卓”的最大特点。

猜你喜欢

慢板快板玉树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陕西快板,说唱艺术的另一面
玉树新城
我家门口的玉树
玉树留芳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