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中国古典舞运动之法
2015-03-12南京艺术学院210000
施 萌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拧
——中国古典舞运动之法
施 萌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一说到中国古典舞,大家很容易就想到:拧倾圆曲。那什么是古典舞的拧倾圆曲,这四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我以为区别于芭蕾的开绷直立,拧倾圆曲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体态特征,在中国古典舞中,拧为其法,圆为其线,倾为其势,曲为其态。而拧作为一种运动方法存在,它是倾圆曲的前提,是倾圆曲的基础,是中国古典舞运动之方法。基于此,本文试着通过从“拧”的动律元素入手,借以分析古典舞所特有的对立、转化、转换再到对立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
中国古典舞蹈;拧;方法;转换;循环
一说到中国古典舞,大家很容易就想到:拧倾圆曲。那什么是古典舞的拧倾圆曲,这四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我以为区别于芭蕾的开绷直立,拧倾圆曲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体态特征,在中国古典舞中,拧为其法,圆为其线,倾为其势,曲为其态。而拧作为一种运动方法存在,它是倾圆曲的前提,是倾圆曲的基础,是中国古典舞运动之方法。基于此,本文试着通过从“拧”的动律元素入手,借以分析古典舞所特有的对立、转化、转换再到对立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
一、何为拧
拧,是在下身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上身(包括腰、肋、肩、颈、头)向左或向右作水平的旋转。拧在运动中时常与一些其它元素相结合,形成新的舞姿。如姿态斜腰、俯身射燕、大射燕腰,尽管从形态上看有不同的“拧倾”“拧仰”“拧俯”,但这一切的变化不过在“横拧”的基础上加以胸部、肩部的仰或含而以变化的。而拧,应该是在上下身相互交错的情况下产生的力量的对立存在。以子午相为例,它是拧式舞姿中最基本的舞姿,也是中国古典舞最具典型性的舞姿。
左前丁字步,胯对2点,胸对1点,眼视8点。从外在形态上,要求脚、胯、胸、头眼分别对着不同的方向,交错对立;从内在劲力上讲,是力量的不断对抗。脚往下踩,拎腰拔背,有一种不断凝旋上升的意识。
通过子午相,不难发现,拧其实就是靠身体的互相交错,力量的辩证对立所形成的动律元素。放在古典舞舞姿中,一个动作呈现出阴阳两个面,阳代表向外的、向上的、进取的、刚硬的特性,阴代表了向内的、向下的、退守的、柔软的特性。这种使身体在舞姿造型中不共对一面,交错对立,形成一定角度的拧,1已成为对古典舞传统舞姿造型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与审美要求,它不仅是教员衡量学生舞姿体态规格的标尺,也是培养学生传统审美心理构成的关键所在。可见,拧作为一种传统审美观念,是中国古典舞对其舞姿体态的一种富于哲理意味的要求,这种对立与统一、协调与反衬的概念,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具体体现。
二、 拧之转化
太极图中阴阳两个矛盾事物共生于统一的浑圆宇宙之中,这阴阳二者不是僵化的、固定的、一尘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互为转化。阴非纯阴、阳非纯阳,阴阳鱼中黑白分明的鱼眼也是胚胎中的阴阳,这种微弱的阴阳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地运动中,这种运动,使胚胎逐渐成长,而不断蚕食着自己的母体,不停地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于是阳、逐渐向阴转化;阴、逐渐向阳转化,转化的过程中又孕育着与自身相反的胚胎。
(一)从拧看舞姿中的动感
舞姿具有静止造型性这一特征,但它又不是僵化的静止。中国古典舞讲究“形止神不止”,动作外在形态的静止并不意味着内在神韵、内在劲力的停止,而是应该由内在神韵的连贯带动身体形态的再次延伸。古典舞舞姿中的“静中有动”,主要是靠拧的抻劲来完成。抻劲不仅要贯穿于动作过程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力显得更为重要。
如大掖步冲掌,这是一个“拧倾”类的舞姿。后点地屈腿,骨盆前侧倾、拧腰合胯,手至冲掌,舞姿形成,这时应以拧的抻劲完成“静中之动”,上身不断推背送肩,随着前手的方向向前倾斜,此时,后点地的腿应不断合胯向远延伸留住。正是身体在两个方向的对抗下所产生的拧倾之势,舞姿才有了势态,才有了失衡,才能在静态舞姿中看到动作的“动感”。
(二)从拧看连接中的动势
中国古典舞的连接动作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圆”,所有的连接无非是在平圆、立圆、8字圆的转变衔接。但靠身体的拧所带出的横向动势通常是与平圆相结合,当拧要与连接动作相结合时,则是通过8字圆连接。正是有了8字圆连接才形成了中国古典舞最具典型的上下身运动规律——留下身走上身和留上身走下身。这是开与合、留与走的对立统一。如转身踏步蹲,这是开与合的矛盾,按掌踏步蹲是合,二分之一转身双山膀是开。但这二者不是孤立的开合阴阳,它们之间存在联系,存在运动,而由拧带出的留上身走下身这一动势正是阴阳相融的传输线。
在右踏步按掌的基础上,边拧边蹲,右肩与左胯相合,拧身蹲至半蹲,双脚向右推辗地面,做“走下身”的动势,此时上身更加强调推肋合背,肩胯相合,不断“留上身”,在这种上身往左下身往右交错拧至极致后,转体二分之一推立半脚掌,同时平圆抹手至双山膀,后二分之一继续向右转身,左胯主动推送合,找右膝,形成半蹲,上身则继续平圆路线推左背合右肋,按掌背手。在动作过程中,欲右先左,欲走还留,整个动作过程左移为虚,右抹为实,这一左一右,以虚带实,以实引虚,开合相接,阴阳转换,充满韵味。
(三)拧在技术技巧中的动力体现
拧不仅在舞姿造型、连接动作中有所体现,在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中也同样显现着身体的交错对立,技术技巧中拧作为一种动力予以体现。
1.舞姿转之动力
靠拧所带来的横向动势开创了一系列民族舞姿转,包括吸腿拧身转、斜探海转、大掖步转、小射燕转等,这些民族舞姿转都是身法的夸张和延续。它不同于直体旋转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拧式舞姿转的特点是身体在舞姿中靠拧旋的动力完成的转,它不同于直立转可以通过甩头增加动力,拧式舞姿转没有留头甩头,只能靠转之前的拧身带出动力。下身留是上身走的依据,上身走是下身留的必然。只有下身留的面积越小,上身才会有空间走,在有限的“留”的空间中却示意着无限广阔“走”的空间,在不停顿和流动中造成一种一气呵人,行云流水的效果,使中国古典舞在圆游的动态时空张显特有的韵律美。
以吸腿拧身顺风旗转为例,是经过上步蹲抹手横拧至吸腿拧身顺风旗舞姿的转。转之前的上步蹲就是蓄力的过程,就如按压弹簧一样,压力越大反弹的越高。通过蹲将力量不断向下向内收住,在蹲至最深处时力量由收转为放,通过抹手拧身带出转的动力,快速形成吸腿拧身舞姿,走上身留下身,形成吸腿拧身转。
2.探海翻身之留走关系
探海翻身,它是集幅度、能力、呼吸、身法、韵律于一体,非常具有女性特点又很有表现力的技术。它是通过拧之势带动起腿,当腿在旁腿最高点开始往后环动的同时,骨盆相应前倾,身体经过腆至掀身探海舞姿,再做完整的翻身。上步双晃手同时动力腿点地,从旁后侧方向直抬腿。
不同于从正旁直抬起腿的探海翻身,动力腿之所以必须要从旁后侧方向开始起腿,是因为此时双手要由双晃手起法,经过拧腰的过程,上身推背拧腰(走),动作腿后点地,下肢向远延伸(留),两个方向的延伸于一体中对抗,这是留下身走上身动势。在交错对立至极限后,一只手往下晃,上身经腆,形成腿往上手往下的配合过程至完成掀身探海翻身。
三、拧——阴阳互转之体现
正因为上下身在不断对立运动中互化互换,也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终点即是起点的运动方式,表现起来则是形形色色的“圆”。
以双背手踏步旁提为例,从发力上看,它要求提胯、拔腰,边拧边提,力量一直上行,至胸肋处为停顿(紧),然后胸腰向外侧略倒,垂肩头随,力量向上再至下(松),眼睛的视线作为力的呈现一直落到地面,尔后再由地面经脚掌、膝、胯等部位一节节信上推起,在身体内部阴阳转换阴阳相生,造成一个无限循环的圆周运动。这是立足于民族文化民族审美下的动律元素,这种在拧倾圆曲的规则下所带来的立体构图,在有限与无限之间迂回的运动曲线突出了中国古典舞的韵律之风。
《吕氏春秋》说道:“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离则复合,合则复离……终则复始,极则复反……”也就是说宇宙万物永恒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循环的圆周运动。通过循环建构了“宇宙是一个轮回周转、循环往复的世界”,这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观,也是中国人的运动观,从而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审美心理以及审美取向的界定产生影响。
四、结论
(一)拧之法
拧倾圆曲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体态特征,在中国古典舞中,拧为其法,圆为其线,倾为其势,曲为其态。而拧作为一种运动方法存在,它是倾圆曲的前提,是倾圆曲的基础,是中国古典舞运动之方法。通过身体在运动中的对立、转化、转换、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衍生出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对立统一、阴阳相生且互为转化、生生不息的运动规律。
(二)拧之审美内涵
阴阳互转,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向,也是阴阳交合、对立统一的审美原则的体现。在古典舞中,无论是舞姿造弄还是欲前先右、逢左必右的运动法则,无不强调运动中力量的不断对立—转化—转换—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这正是在循环往复的宇宙观中衍生出虚实相生、对称、合谐、统一的审美原则,同时这也成为自检的核心标准。通过对拧的分析,在我日后的表演实践或是教学训练中,我会特别强调拧的运动方式、运动规律、审美内涵和审美取向的重要性,并对这一专题进行更多深入地持续的思考。
注释:
1.选自庞丹.《子午之身,阴阳之韵——古典舞身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李北达.《中国武术理论与舞蹈实践》[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李续,王伟.《中国古典舞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施萌(1990.5—),女,江苏如东人,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京艺术学院 舞蹈专业 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