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秦皇岛乡土文化“猴打棒”
2015-03-12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066004李咏梅王膺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066004
李 爽(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 066004)李咏梅 王膺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 066004)
“猴打棒”是秦皇岛代表性的乡土文化之一,产生于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拨子乡的农业基础之上的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在特定的山区乡村环境中所酿生的古老民俗文化传统。正式在城市化背景下,它也出现了退化和断层的严重危机,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传承,使之不流于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乡土文化“猴打棒”的文化内涵
秦皇岛青龙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东麓,明长城北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满族自治县。就在这个县的三拨子乡就流传着古老的乡土文化“猴打棒”,它蕴含了乡村村民“驱鬼逐疫”民间信仰习俗。每当表演之前,青龙县街道办事处开始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并且要按照固定的模式在田野郊庙、走街或在厅堂等进行祭拜和法术活动。这种民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虽然它以独特舞蹈的形式作为表现形式,然而它却是蕴含着本地村民“求吉纳福”的美好诉求。具体体现在:从着装上看,服装颜色的使用是被视为辟邪的颜色“黄色”位于五行之中庭,对应乾土、坤土,为戊已中宫,代表“威震十方,五行归附”之意;从道具上看,“花椒木棒”。其材质的选用是由于花椒木本身所散发的味道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能够防疫食物免受虫害,而虫害在民间认为是“邪”物,从而使得花椒棒被赋予降妖驱邪的功能性;从角色上看,油彩勾画出“倒栽桃”的脸谱所扮成的“猴子”,它双手分别拿着花椒木棒,边喊着满语降妖除魔的咒语,蹦窜跳跃并击打于屋内的各个角落,最后跳出窗口预示着仪式结束。可见神通广大的“猴子”已成为青龙县村民心中的巫神同时具有降妖驱邪的职责。因此乡土文化“猴打棒”赋予了青龙县城市文化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青龙县村民追求平安、幸福祈福于仙的精神诉求。
二、城市化对乡土文化“猴打棒”的影响
首先,城市文明对“猴打棒”乡土文化价值的冲击:“猴打棒”赖以生存的生态土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其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青龙县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嬗变,乡土不再是他们的生命之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文明下本县农民乡土意识逐渐缺失,精神文化的依托也逐渐丧失,从而打破了人们自我身份的认同模式,新的文化认同建立;其次,农村人口空心化使“猴打棒”传承日渐弱化。如今,“猴打棒”的最佳传承对象应为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农民,因为只有他们才具有强健的体魄以及能够掌握娴熟的“猴打棒”的击棒技巧。但是,日益增长的物欲追求却改变了他们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模式。大批掌握乡村话语权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不仅使他们远离了乡土文化秩序,而且对传统乡土文化“猴打棒”表现冷淡、漠视。因此“猴打棒”出现了“断代”的传承危机:第三,乡土教育的失范使“猴打棒”传承发生断裂:因为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城打工后,这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于家中,这一现象更反映出乡土文化教育的弱势。特别是乡村学校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普及也未重视。因此这里的青少年不仅对“猴打棒”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而且也造成了传承人的日渐缺失。
三、乡土文化“猴打棒”的传承策略
一是通过普及教育,提升民众对“猴打棒”的认知能力。秦皇岛教育机构、文化馆、学校、街道办事处等通过网络、乡村旅游等各种渠道进行“猴打棒”的宣教育活动,使乡村民众意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要使每一位乡村民众都意识到有责任、有义务去认知和传承。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青龙县艺术团把“猴打棒”将在5年里发展到3个重点村,将近50人发展村里的表演骨干,全县要达到1500名以上。而且该团还把“猴打棒”打造成精品节目进行演出;同时,青龙县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开设艺术栏目《满乡风采》,专门介绍青龙乡土文化“猴打棒”,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创新投资主体,解决“猴打棒”传承的资金问题。秦皇岛政府作为“猴打棒”传承资金投入的投资主体,同时,大力吸引民间社会融资投资,整合扩大“猴打棒”文化资源资本市场的合理配置。通过对“猴打棒”乡土的整合、发掘,汇集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其逐渐渗入到村民大众的意境中,形成同一共识。当地政府、村民共同摸索了把“猴打棒”民俗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又用民俗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的链条,使当地文化经济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乡村村民的收入水平;三是“猴打棒”传承人才的培养。青龙县文化馆举办了“猴打棒”艺术培训班,培训艺术骨干人才。同时,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和青龙县职业技术高中都建立了“猴打棒”的教育传承培训基地,特别是在全县中小学也相继开展“猴打棒”的普及教育;四是对乡土文化“猴打棒”的创新。起初它只是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到同治五年,马长春把它纳入“花会”的首档;近些年来,秦皇岛文化馆以及青龙县政府选派专业人员又进行了挖掘整理,从广场表演艺术发展为舞台表演艺术。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虽然给乡土文化“猴打棒”的传承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城市化也使我们意识到“猴打棒”的有效传承和适度创新,才能真正迎来乡土文化的“第二春”。
[1]刘双.青龙《猴打棒》的保护与传承.大众文艺,2014(1).
[2]王华斌.乡土文化传承:价值、约束因素及提升思路.理论探索,2013(2).
[3]曹云,周冠辰.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现代城市研究,2013(6).
[4]顾晓莹.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神州民俗,201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