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120例手足口病发热患儿降温中的应用
2015-03-11陈清罗试计
陈清 罗试计
【摘 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发热患儿的降温效果。方法:对120例手足口病不同程度发热患儿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同时,配合中药液洗浴,并对患儿的病情、病室环境、心理、皮肤、口腔和饮食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评价降温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发热患儿退热效果显著,1~4天体温恢复正常,无重症病例出现,全部治愈出院。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手足口病发热患儿体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手足口病;发热患儿;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114-02
手足口病是由EV71和Cox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多见。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重症病例增多,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发热为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症状之一,患儿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为避免持续高热对患儿的危害,及时降低患儿体温,对手足口病患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采取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发热患儿体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手足口病病区发热患儿120例,所有患儿诊断均符合2012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病程1~3天,主要症状有发热,体温在37.5~39.8℃之间,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无重症病例临床表现。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抗病毒、清热解毒、输液等对症治疗。不同程度发热患儿,根据病情需要,分别给予清热解毒透疹中药煎水洗浴、头部冷湿敷或冰敷、冰冻输液及药物退热等不同降温方法。①衣被不宜过厚,以免影响散热,如出现寒颤要及时给予保暖。告知家长减少患儿活动,注意多休息;②体温低于38.5℃的患儿,鼓励多饮温水,物理降温采用中药五味消毒饮加减煎水洗浴,必要时给予头部冷湿敷;③体温高于38.5℃的患儿,遵医嘱给予药物退热,配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温水浴,如降温效果不理想,则增加头部和大血管处冰敷或冰冻输液等方法,使体温降至38℃以下。给患儿洗浴时注意控制室温在24~26℃,水温在37~38℃之间,操作要敏捷,时间控制在15~20min[2]。应用退热剂后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护理上落实好病情观察、病房环境管理、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等干预措施。护理干预具体内容:①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儿体温,掌握体温动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低热患儿每4h测体温1次,中等热每2h测1次,高热患儿每1h监测体温1次,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后每30min测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同时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心率、呼吸变化,高热患儿观察四肢活动情况,注意有无肢体抖动,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②病室管理。病室环境对发热患儿病情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病室安静,能帮助患儿睡眠,对病情的恢复有益;调节室温在20~22℃,利于散热,增强降温效果;保持空气清新,降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③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对陌生的住院环境和陌生的医务人员存在恐惧心理,护理人员争取多与患儿接触,消除陌生感。工作中耐心倾听患儿和家长的倾诉,关心他们在医院的感受,解答疾病和健康有关问题的疑惑,安抚焦虑情绪。在给患儿治疗和护理时做好解释工作,注意语言温和,态度亲切和蔼,动作轻柔。
对2岁以下患儿利用玩具分散注意力,2岁以上患儿可通过爱抚和夸奖,让患儿感到温暖和关怀,减少恐惧感,使工作能顺利完成。④皮肤护理。患儿衣服选择棉质材料,宽大,柔软,出汗多时要及时更换,保持清洁。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涂擦炉甘石洗剂。⑤口腔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感染。患儿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漱口或清洗口腔,口腔黏膜有疱疹、溃疡的患儿在口腔护理后给予亚叶酸钙和西瓜霜喷剂喷于患处,促进溃疡愈合。⑥饮食护理。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口腔黏膜糜烂疼痛导致食欲下降而拒食、拒饮,因此,饮食上要避免冷、辣、咸等刺激性食物,食物宜清淡、质软、温暖、营养丰富,喂食时要耐心慢喂,尽量增加患儿食量,并鼓励多饮水,可给予新鲜果汁,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3]。
1.3 评价内容及标准 ①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4h体温控制情况。②观察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发热的诊断标准:腋温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热,39.1~40℃为高热[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干预后体温正常患儿与发热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热患儿与中热以上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干预后,1~4d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3 讨论
手足口病患儿多数出现发热,发热虽说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应 ,但持续高热使患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可造成心脑器官的损害,对康复不利,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及时降低发热患儿体温至关重要。我院手足口病区护理人员对发热患儿遵医嘱给予抗病毒、清热解毒、补液等对症治疗的同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配合应用中药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荆芥等五味消毒饮加减方剂煎水洗浴,增强了清热解毒透疹的疗效,降温效果显著,发热患儿在入院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儿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2版)[S].北京:卫生部办公厅,2012.
[2]伊美娜.护理干预在高热惊厥中的实施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12(5):969~970.
[3]吕红霄.3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4):295~319.
[4]王旭,刘燕,李红.发热门诊患者240例的舒适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3,12(10):96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