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歌现状与传承探析
2015-03-11姜明程王露鑫
姜明程 王露鑫
鄂伦春民歌现状与传承探析
姜明程 王露鑫
鄂伦春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具有勇敢勤劳、乐观向上的民族个性。他们拥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与文化,鄂伦春民歌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价值、想象力和思维方式,它凝聚着鄂伦春人民智慧的结晶。真实的反映鄂伦春民族的文化、历史,是鄂伦春人民生活、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
鄂伦春 民歌 现状 传承
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称为有两种含义:有“山岭上的人”之意,也可以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在经过漫长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族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创造了及其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源于大自然的音乐文化就如同鄂伦春人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一样与之共存共荣,这种发乎心灵深处的自然之音唱响了鄂伦春人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时间所经历的痛苦与欢笑。
一、鄂伦春民歌的体裁分类
鄂伦春民歌,真实而朴素的反映了鄂伦春人民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表现了他们世世代代勤恳劳动、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未来的真挚感情。鄂伦春民歌主要有“吕日格仁”、“赞达仁”、“莫尔苏昆”、“雅德根”、“保佑钦”等几种体裁形式。
1.载歌载舞的“吕日格仁”
吕日格仁,也称“依和安恩”,专指配合舞蹈的歌曲,是民间流行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鄂伦春人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因而在重大节日和收获丰收的季节,会自发的聚集在一起,跳起篝火舞,尽情抒发节日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之情。在舞蹈的时候,会配合以相应的歌曲,有的是古老传统的民歌,还有歌颂新生活而创作的歌曲。还有的时候没有歌词,甚至没有旋律,只有欢快的舞蹈节奏,即兴的添上一些歌词,来表达他们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的民族性格。“吕日格仁”的歌曲主要有《斗熊舞》、《贺喜歌》、《祝酒歌》等。
2.山歌“赞达仁”
“赞达仁”,也称“赞达勒格”,在鄂伦春人的生活中占着比较中的地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类似通常的山歌,旋律悠扬、高亢,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长腔山歌或长调赞达仁;另一种类似通常所说的小调,结构规整、旋律流畅、委婉,因此也有人短腔山歌或短调赞达仁。鄂伦春猎手在山林中狩猎的时候,这种叙事性较强的山歌陪伴着他们。人人都会唱这种山歌,“赞达仁”唱出了鄂伦春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当然,“赞达仁”在不同时期表现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近年来,反应狩猎者在解放后过上幸福的生活的歌曲也尤为众多,如《鄂伦春心向北京城》、《歌唱毛主席、歌唱党》等。
3.说唱音乐“莫尔苏昆”
鄂伦春族的说唱音乐叫做“莫尔苏昆”,这一类民歌一般都是歌颂具有神化意义的民族英雄,叙述民族历史、神化传说等内容,通常都和狩猎、山林的山产、生活相关。如《猎人之歌》、《英雄之歌》等。
4.宗教仪式歌曲“雅德根”
鄂伦春族人民普遍信仰萨满教,是流传在内蒙及东北地区的地方性宗教。萨满在进行宗教仪式时会伴有仪式歌曲,即“雅德根”,实际上在旧社会就是跳大神时唱的歌曲。这类歌曲在情绪上表现为神秘、怪异,营造一种宗教仪式的氛围,通常也以五声调式为主,节拍多为三拍子,音域不宽,似说似唱,带有即兴演唱的特点。
5.摇篮曲“保佑钦”
鄂伦春族民歌中也有类似民间小调一样的歌曲,比如摇篮曲“保佑钦”。它表达了人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家人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保佑钦”虽然属于摇篮曲的体裁,但是也饱含了鄂伦春人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二、鄂伦春民歌的基本特点
鄂伦春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民族语言,因而对于民族文化的记载都靠口耳相传,民歌也是靠世代相传才得以延续。歌曲经常具有即兴的特点,通常有一个简单不固定的曲调,而歌词则根据借景抒情、生活景象来即兴填充。鄂伦春民歌基本上属于中国的五声调式,其中以羽、徵、宫几种五声调式应用较为广泛,羽调式则更具有代表性。在宗教歌曲和摇篮曲中也能见到一些商调式、角调式。鄂伦春民歌还有七声调式歌曲,也并十分不排斥偏音的出现,清乐、雅乐、燕乐等几种七声调式在歌曲也有相应的运用。
鄂伦春民歌具有浓郁的山林和乡土气息,旋律优美动听、辽阔奔放,多以跳进为主,时有迂回、波浪式音型进行,突出展现了鄂伦春人强悍豪放的性格。鄂伦春民歌在结构上经常是方整性的四乐句乐段或双乐句乐段,旋律对比性较强、重复较多,歌曲中还大量运用装饰音,如倚音、颤音、连音等,形成一种特殊的旋律效果和民族风格。
鄂伦春民歌在节奏上较为自由、松散,“赞达仁”歌曲一般节拍工整、乐句对称,在乐句的开头和结尾,经常运用延长音,在其他乐句中又有相应的呼应,而句尾的长音则能够形成歌曲完满终止的稳定性效果。民歌旋律中时有一拍内出现三连音或多连音的运用,使歌曲具有较强的华彩音效。萨满歌曲有时节奏规则,有时则在固定的节拍中穿插有自由发挥的即兴成分。
鄂伦春民歌的歌词,经常是描绘大自然的景象,展现生产生活的内容,也具有句尾押韵的特点。如晒化了千年的酷冰寒霜,给鄂伦春带来了幸福和希望 。此外,歌词也常是即兴来演唱,叙事性较强。
三、鄂伦春民歌的发展现状
鄂伦春人早已远离了居住在“撮罗子”的历史,也不在围着篝火取暖,而向青少年传授狩猎经验的民歌,也因为生产方式的改变显得没有意义。鄂伦春民歌没有了原始生活的自然形态,也就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那种游猎时期鄂伦春人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的娱乐方式,已经被听广播、看电视等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而古老单调的民族歌曲,在很多鄂伦春人的眼里都显得枯燥乏味了。
由于鄂伦春人没有民族文字,也没有歌曲的记谱方法,民歌的传播方式极为有限,语言又在逐步流失等诸多因素,鄂伦春民歌的发展与传承现状越来越令人担忧。鄂伦春人现在已经远离了山林,普遍的居住方式更为城镇化,鄂伦春的男女多数和汉族或者其他外民族通婚,生活习惯也大多同化了,跨族通婚、民族杂居的情形非常普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改变了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他们普及性的接受了现代文化与教育,强烈冲击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反而能被青年人接受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随着老一代传承人、民间老艺人的相继离世,鄂伦春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令人堪忧。
但是鄂伦春民族的传统民歌也并没有从我们的现代视野中完全消失。尽管能够演唱这些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但随着国家和地区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加强,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的开始以新的形势展现。而这些展现不仅得到本民族人民的支持和喜爱,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鄂伦春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文化魅力。
四、鄂伦春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1.鄂伦春民歌的传承方式
(1)家庭传承
家族传承始终是鄂伦春民歌传承的主要途径。在传承过程中,妇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孩子还是婴儿时,妈妈或奶奶就在耳边唱摇篮曲,长大一些后也是由照料他们的女性在生活中教唱,长辈的歌声会一直陪伴孩子成长。老人给孩子他们的儿女和孙子孙女唱的儿歌和摇篮曲也都是他们从小时候开始,妈妈和奶奶唱的,通过这样一代又一代家族式的传承,让年轻人了解和学唱本民族的传统民歌,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传承能够得以延续。另外,在鄂伦春族人打猎回来庆功或者重要的节日时,鄂伦春人民就会围坐在篝火旁一起唱歌跳舞,这样久而久之,一些经典的歌曲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来了。
(2)集体传承方式
鄂伦春民族在科技和娱乐生活并不发达的年代,在婚礼、祭祀、节日这种场合,能歌善舞的鄂伦春人民用歌声舞蹈来表达着自己的快乐和对别人的祝福,大家相互交流着各自家族传承下来的歌曲。
2.原生态是鄂伦春民歌传承的重要之路
(1)要激活鄂伦春族人际传承,民间音乐家是鄂伦春民歌主要传承人。我们要加以推进鄂伦春民歌家庭传承和族内传播的方式,当前本民族老一代的民间传承人年长体衰,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形式日益紧迫,这就需要族群中的长辈发挥积极的传承功能。民间音乐家也是鄂伦春民歌传承不可缺少的,没有他们对鄂伦春民歌发掘、搜集、记录、整理、阐释和典藏,要进行鄂伦春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难以实现的。
(2)要加强保持好民间艺术的原始生存、生产形态,正确处理保护继承和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鄂伦春民歌的价值所在就是它特有的民族性,因此,原始形态是在传承过程中一定要保留和坚守住的,要坚持完好的保留鄂伦春民族音乐中独有的调式、调性和旋律线;坚持保留鄂伦春民族民歌的即兴性、互动性的特征。
(3)鄂伦春族的民间歌曲,在历史上经常是伴随着他们的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宗教祭祀等民俗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表演和展现。而目前鄂伦春民歌一般只能在每年的古伦木沓节(即篝火节)期间进行演唱。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在重大节日、婚礼仪式等重要活动的场合,经常演唱本民族歌曲,用歌声来表情达意,甚至是老人们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也是用歌声来表达的。弘扬和保留这些习俗,对于鄂伦春民歌文化的发展传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鄂伦春古老的民间歌曲,充分的表现了本民族生产、生活,以及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民族风貌,是鄂伦春族真实的生存与历史的写照,是一部宝贵的活态史书。它对于我们研究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内蒙古的“三少民族”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财富。我们要积极的搜集、整理、传承好鄂伦春族民间歌曲,大力发扬鄂伦春民族文化。这将对进一步加强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柯琳,卢国文.民族音乐续论[D].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王世翠.鄂伦春今昔[M].黑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3.
[3]白亚光,暴侠.鄂伦春民歌选[M].黑龙江人们出版社,2005.
[4]鲁桂莲.鄂伦春民歌的分类及特点[J].艺术研究,2003.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
★注:本文为 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鄂伦春族民间音乐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NJSY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