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在舞蹈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015-03-11倪颖
倪颖
模仿在舞蹈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倪颖
模仿是舞蹈学习中最基本、最古老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之一。 在舞蹈学习中,需注意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模仿:舞蹈动律的模仿;舞蹈表演中情感的模仿;舞蹈创作中的模仿。通过模仿逐步过渡到潇洒自如和富有个性的表演与创作。
模仿 基本体态 动律 创作中的模仿
在舞蹈界,我们常说“扒碟”一词,意思是照着 VCD、DVD 上或网络上的成品舞蹈,原样学下来。 其实这就是模仿,模仿他人的舞蹈动作,动律,表演等。 从某种角度讲,在初学舞蹈阶段,“学”即意味着模仿。 更重要的是,各种舞蹈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不同风格的舞蹈动律的把握,都要依赖于模仿。模仿是舞蹈学习中最基本、最古老的学习方式,也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学习手段之一。
一、舞蹈动律的模仿
舞蹈动作内容丰富,动作多样,技术复杂,完成一个简单动作,也需要身体的动律,更不要说完成高难度、高质量优美艺术的成套编排组合舞蹈动作了。作为舞蹈艺术的精髓,身体的动律训练是舞蹈学习中不可缺的必要环,动律包括外在的动作姿态,更注意内原律动。
在学习一个动作或一个舞蹈组合时,首先应该模仿老师所示范的动作,掌握以后再模仿动作的动律。动律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掌握的,有些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很快能吸收到自己身上,而模仿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会慢一些。 动律的模仿,不是一味的照着样子做,还要注意内在的动律。 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历史进程、自然条件,形成了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律特点。而我们在学习各民族舞蹈时,不应只单一模仿动作,动律。 应该要先了解这个民族的特色、生活环境等等,这样带着理解再去模仿舞蹈的动律感觉,才能准确的掌握。如蒙古舞的动作韵律就与蒙古人民的游牧生活紧密相关,蒙古人走路时重心左右晃动,是骑马夹小腿的功夫。 马跑起来后,肩快速抖动,体态的重心前倾等等,这些生活状态的动作,经过提升形成蒙古族舞蹈的特色动作韵律。又如维吾尔族舞蹈,他们民族有很大的自豪感,女性的地位比较高,所以维吾尔族舞蹈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在模仿维吾尔族舞蹈动律时,应注意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注意这几点的模仿关键,才能掌握好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舞蹈训练上,任何一种舞蹈形式,都须把握住它的基本动律,才能正确的反映出其独有的表现力、风格、特点。
二、舞蹈表演中情感的模仿
记得以前上台表演前,老师总会说:“记得带表情。 ”以前以为带表情,就是笑。 现在我知道了,“表情”两个字没那么简单。 舞蹈表演不是面部表情,而是舞蹈要表达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必须用心揣摩。
在舞蹈表演基础课中,从形态、表情、情绪等中无不渗透着模仿的过程。尤其是在人物创造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需要。如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情节舞蹈的表演,模仿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对人物特点的揣摩,是不可能完成那些鲜明的人物塑造。 例如舞蹈《孔已己》、《胭脂扣》、《大唐贵妃》、《老伴》等等一些鲜明人物,故事情节,演员们把他们的眼神、神态、人物的形象,演绎的淋淋尽致,这可以看出他们的模仿功力。 所以,要模仿的好,得要抓住人物形象特点,角色的内心情绪和情感,运用肢体演绎故事的情节,表达角色的内心情感。 演员的情感并不是他自己的情感,悲哀的不是悲哀,愤怒的不是愤怒。 演员的情感是角色的情感,所有的悲哀、愤怒和意义指向都存在于角色的身上。
表演的艺术离不开模仿,需要模仿。 然而,这种单纯的模仿,只是学习的某一个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目的。有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们只注重模仿人物的外表,比如,凡是老人走路的样子就弯腰,说小鸟就运用手臂,说盲人跳舞就都拿棍子。 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一开始往往只从人物,事物的表面入手,从形态着手进行基础的模仿,而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在对人物、事物外形、形态进行模仿的同时,更要着重人物、事物神态的观察与情绪的模仿。
三、舞蹈创作中的模仿
艺术创造离不开模仿,舞蹈创作更离不开模仿。 从舞蹈艺术的起源来说,先人最初模仿自然界中动物的动作、图腾的模仿继而加工演化为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造型动作,以达到审美怡情之功用。舞蹈创作来源于现实,现实的生活是舞蹈创造的第一源泉。 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在《舞蹈应该是什么样的》一文中说到:“舞蹈和雕塑是相合的,两者的基础都是自然。 雕塑家和舞蹈家都必须在自然中寻找最理想的形体,寻找能展示这些形体内在精神的姿态。”可以说在发展到今天的舞蹈仍然要从现实中寻找营养,中国当代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美轮美奂的孔雀舞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尚书》中有“予击石柑石,百兽率舞”的记载,实际就是模仿动物所做的舞蹈。《大帷》和《角抵》这两种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舞蹈,原本就是人与兽斗的舞蹈。由模仿动物到祈祷神灵到民间劳动者的娱乐行为,这是舞蹈创作的发展和转变。
1.舞蹈创作中对自然界动物、生物的模仿
自然界的生物、动物的动作模仿是舞蹈创作中的重要资源。动物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伙伴,在人类的各种仪式形式中都有对动物形象的表现,那么舞蹈当然也不例外了,其对动物形象的表现源远流长。它除了存在于人类原始渔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即便在现代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除了能在崖画中观赏到模仿动物的舞蹈形象,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中仍然有动物模仿的原始文化遗存。
如杨丽萍的“孔雀舞”更是已成经典。动物的动作是舞蹈作品创编中的重要资源,杨丽萍用一双手去展现了孔雀的眼睛、嘴巴、头部的等等表现,细长的手臂,传递着孔雀的灵动;柔软的腰肢,舞出了孔雀的婀娜。“有学者认为,人有模仿的本能,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动物动作和习性的模仿。 ”透过“孔雀舞”我们会发现,杨丽萍对于孔雀头颈,变化多姿的体态,揣摩的生动传神,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现今仍然有许多模仿动物形象或自然界生物来做舞蹈题材,如《春蚕》、《狼图腾》、《风舞竹动》等等作品。 在艺术院校舞蹈创编课上,老师也经常会出动物的形象,让学生进行对动物的模仿,创编舞蹈。 动物形象鲜明,刚开始创作时,也比较容易入手。
2.舞蹈创作中日常生活行为的模仿
舞蹈创作来源于现实,现实的生活是舞蹈创造的第一源泉。舞蹈创作一直都跟随着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从模仿最古老的民间劳动、打猎、战争,到民间风俗娱乐行为到现代社会的生活状态。许多舞蹈都来源于生活周边的事物。而现今幼儿的舞蹈教育,也是以日常生活为主。 比如:游戏,简单的体育运动,这些游戏多为传达知识的手段,而非以游戏本身为目的,体育运动也只是为了锻炼身体。但在创编幼儿舞蹈中,这也可以成为模仿的内容,这时游戏和体育运动本身已经成为目的。幼儿阶段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时,舞蹈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日常行为技能和舞蹈都是以动作为主,这就搭建起了模仿的平台。 日常卫生习惯中的洗脸、洗头发、洗澡等都涉及到许多连惯的动作。这些行为本身可能并不为幼儿所喜欢,但是通过在舞蹈中对其加以模仿就成为一种审美化的表演。以洗澡为例。 幼儿都熟悉洗澡的过程,接受起来非常容易,还可以创造性得发挥自己的动作想象。
通过类似的舞蹈模仿,幼儿把洗澡这样的卫生习惯当成一种艺术的表演来接受,日常行为通过模仿的桥梁上升为一种艺术的舞蹈,使得日常生活真正得以审美化。 同时舞蹈动作中有日常行为也更容易让幼儿记住并愿易记住动作,舞蹈的生活化让幼儿从小就对艺术本身产生了亲近感。这样的舞蹈,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舞蹈创作中历史人物的模仿
在现今创作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舞蹈比较多见。那些人物的刻画,创作令人映像深刻。 如《千手观音》,张继刚老师对“千手观音”的观察与模仿,成功地塑造了“千手观音”形象。 演员们一个舞姿、一个手势、一个神态的模仿都极为逼真。 人物的模仿要具体的观察了解人物的特征、神态、眼神,达到对人物心灵的模仿,并通过对人物外形和内心的模仿,使之神形兼备地体现所观察的人物。
模仿是舞蹈学习的必经过程,也是舞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但它不是舞蹈的核心,只是入门的手段之一。 所以舞者应该在模仿的基础上,去创新、发现、学习,最终摆脱单纯的模仿,找到自己的“个性”和“生气”。 艺术需要模仿,舞蹈需要模仿,但一味的模仿不是艺术的精神,也不是舞蹈的精神。自己特殊的领悟才是真正宝贵的,值得珍惜的,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何群.论游戏.模仿.动作体验中的舞蹈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
[3]何群.论舞蹈表演的情感特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0(2).
[4]任琦.简论舞蹈的动律美[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4).
[5]王明芳.模仿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6).
[6]欧阳民华.试论舞蹈的编导与创作[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2).
[7]胡艳萍.论舞蹈教学中的“形.气.神.韵”[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2).
[8]黄淑娟.东方美学的舞蹈神韵[J].艺术广角,2005(4).
[9]张萍.模仿.感悟.创新[J].福建艺术.2002(4).
[10]张瑞祥.模仿——戏曲剧目教学中的一条重要法则[J].戏曲艺术,1995(2).
[11]陈铭.鄂西土家“跳丧舞”动作元素中动物模仿的意识体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
作者单位:湛江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