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文化”视角下的当代艺术建构研究
2015-03-11黄茜王爽
黄茜 王爽
“黑龙江流域文化”视角下的当代艺术建构研究
黄茜 王爽
当代艺术一直被认为是西方艺术思潮的产物,作品呈现为形式的多样性、互动性以及艺术家跨界实验性等特点,成为策展人所推崇的当代艺术标准而应用于各大艺术展览,被广为接受与认可。 而我国当代艺术要进行良性的发展,除了追寻西方的形式感创新之外,还应该将我国丰富的多民族多流域文化应用其中,只有将艺术根植于本土文化中,才能建立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因此,黑龙江当代艺术的建构也要根植于黑龙江流域文化之中,建立典型的当代艺术区域概念,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获得属于我省的艺术话语权,以彰显我省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为中国其他地域的当代艺术实践提供启示。
黑龙江 流域文化 视角 当代艺术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当代艺术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2542108。
黑龙江美术在中国艺术发展中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其中以北大荒版画及冰雪画派为代表,在创作风格上多以写实为主,近些年来,以往的优势画种—受俄罗斯影响的油画在全国的影响力渐弱,水彩和漆画等小画种在全国的影响力渐强。一方面是由于有全国知名的领军人物,带动一批优秀的创作者;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画种的创新性使得艺术界耳目一新,更符合当代的审美要求。而我省传统的优势画种则由于固守传统,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当代性而发展迟缓,无法与国内当代艺术前沿作品相较。 除此之外,我省艺术作品大多为纸本绘画,缺乏跨界、互动、媒介等当代性的艺术语言,而且,也没有充分挖掘黑龙江流域文化特色在艺术创作上的优势,这些因素使得我省的艺术作品创作在全国形成了个人突出而缺乏团队影响的局面,即黑龙江当代艺术的区域概念,因此,我省必须抓住黑龙江流域独特的地理文化特色,为黑龙江的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创作手段,在全国建立黑龙江当代艺术的区域概念。
一、挖掘黑龙江流域文化艺术资源
黑龙江流域文化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既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一,又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存在着久远的双向交流。黑龙江流域的文化主要集中在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上,有满、汉、蒙、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赫哲、柯尔克孜、朝鲜等,这些民族居住在广袤的黑龙江流域大地上,他们彼此渗透交融,共同形成区别于汉民族文化的黑龙江流域特色民族文化,同时,各民族又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所创造的这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蕴含着各民族质朴的审美观念,是一切美术创作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可以为我省的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并通过挖掘黑龙江流域民族特色文化和当代艺术之间在观念与形式上的契合点,是发展我省当代艺术的切入点和归宿。
黑龙江流域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形成黑龙江流域文化的根源,首先,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渔猎文化、山林文化和游牧文化。 赫哲族人为代表的渔猎文化,其传统的艺术产品有鱼皮画和鱼骨工艺,材料独特,鱼皮具有天然的鱼鳞花纹,多种多样,构成色彩斑斓而又诗情画意的画面,风格粗矿而具有立体感,是其他美术材料不可替代的,赫哲族的鱼骨工艺举世闻名,源于木雕工艺,其一些著名作品多取材于渔猎民俗传说。 有“山林主人”之称的鄂温克、鄂伦春族,对于他们生活的白桦林有着深厚感情,善于就地取材,用桦树皮制作美观实用的生活用品和桦树皮画,创造出了极富特色的山林文化。有“战士”之称的达斡尔族和有“射箭民族”之称的锡伯族,自古尚武强悍。是黑龙江流域游牧文化的代表,游牧文化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等诸多要素。 游牧文化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次,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大多信奉萨满教,形成以萨满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 萨满教包括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图腾和祖先崇拜的多神崇拜。 萨满教崇拜的对象除太阳、月亮、星辰等自然物和风雨雷电及火等自然力外,动物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其宗教活动中遗存了大量诸如萨满神服、雕刻、绘画等民间美术文化元素。
上述黑龙江流域所形成的渔猎文化、山林文化、游牧文化、萨满文化,共同构成了黑龙江流域原始而奇特的文化形态,造就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以及充分利用自然物质材料的美,因材施艺、物尽其用、巧色应用的创作方式,为我省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维内容和多彩的艺术形式。
二、建构地域化的当代艺术
构建我省区域化概念的当代艺术,不仅要挖掘我省的文化根源,还要将我省的特色文化与符合当代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才能形成我省特色的艺术表达。 在艺术创作上,要建立区域自信,但也不能一味地借鉴黑龙江流域文化的固有民族艺术形式,而应该在流域文化基础上加入时代的信息和形式的创新,将黑龙江流域文化转化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具有当代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才是树立我省地域当代艺术标签的开新之路。
1.建立区域文化自信
中国当代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起初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对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在形式感上的盲从,近十几年,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才体现出当代艺术的中国化标签,这种转变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我们具备了足够的民族文化自信。我省的当代艺术是否能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构建自己的标签,也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认同自己的文化特色,是否具备区域文化自信,只有对本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建立充分的自信和认同,才能建立具有自身文化属性和本土特色的创作形态,以此使我省的当代艺术从观念、图像、形式、材料等方面在全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形成区域概念。黑龙江流域文化在国内艺术界获得认可,也能促进我省当代艺术获得在全国艺术创作中话语权,直接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2.黑龙江流域文化的借用与转化
黑龙江流域文化以及黑龙江人民所持有的真诚与淳朴的审美意识,为我省的当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由黑龙江流域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民间美术,将最常见的自然物质材料变废为宝,善于识别、保持、发扬材料所固有的色泽与肌质的自然属性,创作出朴实无华的艺术品,为我省的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材料表现手段。虽然这些民族文化符号是我省建立区域当代艺术概念的先决条件,但是也不能照搬其视觉形象本身,而是将借用民间美术资源作为我省当代艺术创作的起点或基础,以此为媒介进行有效的转化。这个“转化”绝不是简单地翻版和模仿,而是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改变,这种“转化”又是从所借用对象自身生长中发展出来的,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即成就更新、更好、更有时代强音的艺术作品。 那么,区域民族文化的艺术转化就是成功的,否则,民族美术资源就只可能是一套陈旧而落后的艺术符号。
三、黑龙江流域文化视角下的当代艺术推广
1.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推广
我省当代艺术的发展除了依靠当代已经成熟的艺术家,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也是不可忽视的艺术人才生力军,要想使我省的当代艺术在全国获得持久的影响力,就必须将区域当代艺术的概念引入课堂。 根据专业的培养计划,其一,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加入相应的理论知识,植入黑龙江流域特色民族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其二,在创作实践中,植入当代艺术的各种表达手段与表现媒介,使课堂创作成为学生们的艺术创作实验平台,并结合黑龙江流域文化的理论知识,尝试利用本地域特色文化艺术,参与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其三,教师除了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向学生分析讲解当代艺术以外,还应该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向艺术市场,去领略各式各样的当代艺术,如类似于北京798、宋庄这样的艺术区,艺术画廊以及各种地方主题性当代艺术展,让学生在近距离地接触中加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对当代艺术区域概念的认识,以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和思路,为我省区域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好后援军。
2.主题艺术活动的推广
要使我省的当代艺术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区域概念和影响力,首先,需要在艺术界领域中通过各式各样的主题艺术活动,如举办关于我省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沙龙、艺术论坛和艺术展览等,探讨如何利用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加强当代艺术创作,增强我省当代艺术在全国领域中的影响力。 其次,不仅在我省艺术界领域中进行推广和获得认同,还要在艺术家群体以外的大众群体获得文化艺术认同,这就需要举办一些适合大众参与的主题艺术宣传推广活动,尤其是互动形式的活动,增进大众对我省当代艺术的了解和兴趣,扩展当代艺术的群众基础。随着黑龙江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落成,为各种主题艺术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场所,也成为艺术与大众之间非常好的对接平台,使大众与艺术家、艺术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 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举办,使我省的当代艺术先在本地域获得认同和影响力,然后再扩散到全国,以期在全国获得应有的影响力和艺术话语权。
四、结语
我国多元文化繁荣的今天,要在全国建立我省当代艺术的区域概念,艺术家应把目光投向黑龙江流域先民所创造的黑龙江流域文化,以黑龙江民间美术作为我省当代艺术创作的母体,从中汲取灵感和想象力,并激活当代艺术创作的生命机制,也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与艺术丰腴的沃土上,并加以借用、转化和超越,我省的当代艺术才有宽广而无限的表现空间。 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具有黑龙江流域文化特色的当代艺术,如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扶植大学生群体,成为我省当代艺术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另外,通过主题性的艺术论坛、艺术沙龙以及艺术展览,增进关于如何建构我省当代艺术的交流,才会使我省的当代艺术在全国更为健全地成长,也为其他省份建立地域性特色当代艺术的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提供有益的启示,因此,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1]韩继强.黑龙江美术现状研究[J].艺海,2014(9).
[2]董晓畔,缪红,韩铭妍.浅谈黑龙江民间美术[J].世纪桥,2008(2).
[3]杨晓蓉.黑龙江传统民间美术文化探源[J].学术交流,2011(12).
[4]雷显峰.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文化形态构建[J].大舞台,2014(4).
[5]陈立红.返祖与开新——中国当代艺术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借用与转化[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