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视野下的马一浮音乐思想初探
2015-03-11袁建军
袁建军
思想史视野下的马一浮音乐思想初探
袁建军
本文将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马一浮置于思想史视野下,从社会思潮、道德伦理思想及哲学思想的综合角度窥探其学术思想及其六艺和“孝”的礼乐观。
思想史 新儒家 马一浮 音乐思想
归根结底,思想史是历史的一部分,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它涉及到道德伦理思想、哲学政治思想、文艺美学思想等,当然其研究也包括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和思想体系的产生都有社会历史原因,我国近代学术思潮主要有自由主义西化派、马克思主义及文化保守派。而本文所谈马一浮即是文化保守派阵营中的一员。
一、马一浮的学术思想
1.人与时代——生平
思想史研究不能脱离历史来进行,且还应涉及他的具体生活、际遇、意识活动以及其思想源流的演变、前后代继承发展问题等。 马一浮(1883年4月2日-1967年6月2日)是现代国学大师,面对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危亡,寻求救国之道。 辛亥革命后,先生潜心考据、义理之学,研究古代哲学、佛学等,他通过“六艺统一切学术”来阐述其新儒学思想。曾以大师名义讲学于泰和、宜山。1939年入川,在四川乐山筹设“复性书院”并任院长兼主讲,意在培养通儒,传承圣贤血脉,光大民族文化。 复性书院的开办,是接续孔孟仁学、心性之学,进而实现修身、养性、治家、齐国、平天下的宇宙观、人生观。 马一浮先生旧学功底十分深厚,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称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等,其著述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等。
2.生命着力点——学术思想
马一浮的理论建构可以说是既利用传统的思想资源,又有独特的理论视角,许宁博士归结马一浮的文化哲学为“作为理论基础的心性论和逻辑展开的六艺论……”,“心性论”是先生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六艺论”是其文化哲学的核心观点。
“一切文化皆从吾人心性中自然流出”这是马一浮文化哲学的要旨。从其心性论来看,马一浮认为六艺之学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国学之灵魂,是活泼泼而自然流出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生命过程,与内在生命精神互融。 他认为‘六艺’是人类的普遍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他认为学习六经是为了字中的微言大义和道德原则,他以宋明心性之学为进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
马一浮认为“六艺”既是孔子之教,也是我国多年来普遍承认的一切学术之原,且六艺之间互相统摄,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包括西方学术。认为“六艺之教,通天地、亘古今而莫能外也”,它不仅是国学的代表,而且也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代表,具有超越性价值。
马一浮在中西文化当中浸润多年,而最终归宗儒学,对于他的治学经历,他说:“余初治考据,继专攻西学,用力既久,然后知其弊,又转治佛典,最后归于六经” 。而笔者以为马一浮的六艺论也体现了他对传统音乐的理解,他对音乐的解释也是直取本心,探索形式背后的精神意蕴,追求心的和谐与秩序,与其哲学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
二、马一浮对六艺的解释
前文已述,马一浮的文化观是六艺论,其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常说的“六经”。 马一浮所说的六艺既指六经,而且也指整个儒家学说。
六艺在周代被看作是治理国家,培养、稳定人民的手段,那时礼乐常常不分,他们认为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所致力于人格的内在修养。马一浮认为六艺是天道天德的表显,一切道术统于六艺,六艺统摄于一心。 按其六艺之学,“六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读:六艺之书,六艺之文和六艺之道。 具体而言,六艺之书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文本;六艺之文指六大经典中包含的无比丰富的知识性内容,如情志、伦理、名分等事相;而六艺之道是六艺中境界最高、内涵最丰富、价值超越的一层,它蕴含着超越性义理,如知、仁、圣、信、德、义、中、和等特质。 马一浮最后说:“此理自然流出诸德,故亦名为天德,见诸行事,则为王道。 六艺者,即此天德王道之所表显。 故一切道术皆统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由此可见,其六艺论是建基于其心性论基础上的。
1.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
马一浮指出六艺具有永恒、普遍的价值,可以统摄一切人类文化,此处,统摄即涵融包容意。 说“全部人类之心灵,其所表现者,不能离乎六艺也。……” ,六艺该摄一切学术,既该摄国学,也该摄西学,既统中国学术,还统一切西学:“……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 艺术统于《诗》、《乐》,政治、法律、经济统于《书》、《礼》,……本体论近于《易》,认识论近于《乐》,经验论近于《礼》,……西方哲人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于六艺之中,《诗》、《书》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易》、《春秋》是至真……” 。 由此看,六艺统摄诸学之说,左右逢源,万物皆备。
他还说:六艺之间互相统摄,如“《易》可以统《礼》《乐》,《春秋》可以统《诗》《书》,此六艺之互相统摄也” 。“《诗》既摄《书》,《礼》亦摄《乐》。 合《礼》与《乐》是《易》,合《诗》与《书》是《春秋》。易言之,则《诗》之所至,《书》亦至焉;《书》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 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易》亦至焉;……故言《诗》则摄《礼》,言《礼》则摄《乐》,《乐》亦《诗》摄,《书》亦《礼》摄,《易》与《春秋》亦互相摄……” 。 如此看来,六艺是一个巨思想系统,是整体的,是人性的自然流出,互相之间都是融会贯通彼此相连的,故此,六艺实乃是统摄一切学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天地万物人心皆备,并说:“天地一日不毁,人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
马一浮说万事万物一切道术皆统于一心,如“……六艺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义理” 。 可见,六艺指向人的本心,按照马一浮理解,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宇宙万物皆可归于一心,人心与天地之心是相通的。 马一浮说:“……语其终极,唯是一心”、又“六相摄归于一德,故六艺摄归于一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乃心之本然。 ” 可以看出,六艺之教、六艺之道皆源于一心,何为心?他看来心即仁即善即有德,此心乃人性德的本然流露。同时心通于天地万物,存于大广宇宙,天地万物都从心流出。心、物、理既然打通,那么音乐亦当在其列,故马一浮论乐也从心流出。可以推导,一切思想道德、信仰、一切文化观念、文学艺术皆源于一心,其六艺也根于一心,音乐思想也源于一心。
2.论“孝”之“礼乐”——建基在心本体论基础上
马一浮从心本体论出发,认为心外无物,事外无理,因此提出“礼乐教化,心之发也”的观点。 他说:“心为万事根本。 政是其迹,心是其本。 礼乐教化,心之发也。 典章文物,心之著也。 ……是心能出一切法,遍摄一切法,心即一切法。 ……心外无物,事外无理。”
他在《复性书院讲录》中说:“《孝经》一篇,实六艺之总归”,孝弟乃大道之极,万化之原,他说:“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 又说:“孝弟者,即礼乐之原也” ,他认为“离孝弟,则礼乐无所施,性命无所丽,神化无所行。 故知孝弟,则通礼乐矣。尽孝弟,则尽性命矣。尽性命,则穷深化矣。离此而言礼乐,则礼乐为作伪也。离此而言性命,则性命为虚诞也。 离此而言神化,则神化为幻妄也。” 可见,他论礼乐大义,承接宋明说,而推本于孝悌。 离开孝道,没有礼乐可谈,没有性命可谈,没有神化可谈。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层级递进的关系,行孝弟则礼乐兴,进而性命至,进而神化出(妙用无方之谓神,流行合同之谓化),孝弟可通礼乐,显然,这种思想与宋明理学“知尽性知命必本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潜通,此处,孝弟与礼乐,性命与神化并举。 可见,他是一步步推进的:以心为体进而以孝为用,以仁为归,以礼乐为形式,以尽性知命为目的。 马一浮引古人言:“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进一步推导认为“礼乐不兴,由于德教不修;德教不修,由于孝弟不达;孝弟不达,由于性德不明。 ”由此得出结论“《孝经》为‘至德要道’、根本之道也”
马一浮还说过“文化即是礼乐”、“行之顺理者谓之礼,言之足以感人者谓之乐” 的话。他在《书院简要办法》中规定:“须备礼器、乐器,每年举行释奠与先师礼一次”、1929年参加法会观礼说“……礼仪隆重如此,先生因叹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释氏讲会,犹有规模。儒家礼乐衰废久,像这样威仪,亦不可得而见矣” 可见他对礼乐的推崇与重视,具有传统的色彩,因为此时的礼乐已以制度化形式摄入文化内涵进而具有了疏导、调整、提升人与社会的功能。
马一浮“艺术即礼乐”的思想是丰子恺总结的,此是在艺术的最高境界言乐,内外秩序和谐,当然也通于仁德之心,通于美善合一的至高之境。 马一浮认为礼乐的特点是简易,他引《礼记?乐记》说: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 ……”
“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礼乐相随,乐主和同,礼主别异,礼是大序,乐是大和,序指秩序,礼乐大义在此序中,具体指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等等合序规范,此序亦是自然之序,贯通于宇宙天地间。故,有礼不可无乐,有乐不可无礼。源于仁心的礼乐是自然的天性显露:“行之顺理者谓之礼, 言之足以感人者谓之乐。 ”,以至于“凡取一种方式行之者,其方式便是礼,做得恰好便是乐。如作诗,格律是礼,诗中理致便是乐。……”,在他看来,礼乐就是言行,就是顺理,乃平常之致,一切艺术做得好便是礼乐。这段话阐述了礼和乐相须为用、互补共生的关系。 这里,人、道、天地等,皆与礼、乐相关;礼乐体现出的内外、减盈、施报、动静、和序等特点,都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
结语
要言之,马一浮的学术思想,是以整个传统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的,其道德目的在于复其性体本然之善。 他认为学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追求,而在于自身道德品格的完善,他之所以要如此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而他对六艺的论述凸显了六艺的普遍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说“六艺之道”含蕴极广,无所不包,可统摄一切学术,六艺之间也是互相统摄的,并在其心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孝的礼乐观,提出“孝弟者,即礼乐之原也”以及“文化即是礼乐”之说,有重要启发意义。
[1]马一浮.复性书院讲录[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陈锐.马一浮与现代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许宁. 六艺圆融—马一浮文化哲学研究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