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03-11韩爱娜安彩红杨莹
韩爱娜 安彩红 杨莹
我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韩爱娜 安彩红 杨莹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 发生的情况及特点,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75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41~70岁患者占73.33%;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品种中以红花黄色素﹑丹红注射剂最多;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共23例, 占30.67%;中枢神经系统16例, 占总例数的21.33%。结论注意药物合理使用及加强ADR的预防和监测, 尽量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剂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其克服了传统中药剂型的作用慢﹑给药困难﹑生物利用度低等特点[1], 在心脑血管﹑抗肿瘤﹑呼吸系统等领域已得到广泛认可, 但中药注射剂成分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导致临床使用中发生ADR的几率较大。就近年来本院上报的中药注射剂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查阅本院2012~2014年上报中药注射剂ADR共75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中药注射剂有32个品种, 按药理作用及适应证归类为活血通络类﹑清热解毒类﹑清肝利胆类﹑抗肿瘤类﹑扶正补益类。
2.1 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 41~70岁老人发生不良反应共55例, 占73.33%, 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其中严重ADR 2例, 年龄分布在41岁以上。 见表1。
2.2 药物种类与ADR发生的关系 ADR发生率以活血通络类最高, 7个品种的药物有ADR的发生;其次是清热解毒类, 有4个品种的药物。从表2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可以看出红花黄色素﹑丹红引起的ADR最多, 各占17.33%。见表2。
表1 ADR发生的年龄分布(n,%)
表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n,%)
2.3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75例 ADR报告中, 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23例, 占30.67%,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16例, 占21.33%(某些药物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可能不只1个, 其临床表现予以分别统计)。见表3。
表3 ADR的损害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年龄 年龄是诱发ADR发生的主要因素, 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肝肾功能减退﹑相对药物代谢慢﹑血浆蛋白含量较低, 同时基础疾病较多, 合并用药也导致ADR发生几率增加[2]。从本文中就看出ADR发生年龄段分布在41~70岁。因此, 医药护人员在给老年患者用药时, 应综合考虑其生理特点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给药。
3.2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75例ADR 报告中, 主要累计在皮肤及附件, 临床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等, 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反应, 表现为头晕﹑头痛﹑寒战﹑发热等, 此症状发生率与易被发现有关, 而肝功及血液系统损害则比较隐匿, 只有在造成严重损伤并表现出严重症状后才被报告[3]。
3.3 用药原则 我国中药注射剂普遍存在临床试验经验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之前, 医护人员必须先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加强医师辨证用药培训, 严格按照说明书及查阅相关文献掌握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及用法用量, 注意配伍禁忌并尽量单独给药[4], 使用过程密切关注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 准备好抗过敏﹑抗休克的急救药物, 一旦发生ADR制定相应措施。综上所述,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药物合理使用及加强ADR的预防和监测, 尽量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1]杨丽君, 邓剑雄, 林国良, 等. 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物警戒, 2008, 5(2):108-113.
[2]周云山.重视老年人的用药安全.长寿, 2004(12):1-11.
[3]徐洪华. 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 2010, 21(2):164-166.
[4]田月洁, 李泮海, 李彩利.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配伍禁忌概况.中国药物警戒, 2010, 7(2):105-10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127
2015-08-28]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