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2015-03-11王晶
王晶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王晶
目的研究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78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退热方法治疗,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首次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和患儿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 实验组首次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者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更好, 降温效果更明显, 且安全性高, 值得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痰热清注射液
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治疗中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 在发生感染后, 病毒或细菌入侵到血脑屏障, 并产生致热源,通过中枢神经作用到敏感神经元[1], 进而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 出现了发热的现象。对儿童来说, 积极有效地降温可以减少由于高温导致的抽搐等情况, 减少高温引起的脑损伤。本次实验研究了痰热清注射液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儿首次住院治疗, 无先天性疾病及其他严重合并症, 患儿入院时状态良好。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8例, 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85±2.66)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的时间为1~4 d, 平均间隔(2.88± 0.87)d。 实验组中男23例, 女16例,年龄3~15岁, 平均年龄(6.94±2.45)岁;患儿从发病到入院治疗的时间为1~5 d, 平均间隔(2.59± 0.61)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临床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 主要为病毒唑药物治疗, 剂量为15 mg/kg, 融入100 ml葡萄糖注射液内静脉滴注, 使用常规的栓剂退热。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 剂量为0.8 ml/(kg·d), 溶媒为葡萄糖注射液100 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首次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 并统计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首次退热时间为患儿从入院到体温恢复到37.0℃以下的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为患儿当日连续测温3次(9:00﹑12:00, 16:00), 体温均<3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 实验组首次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疗效﹑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s, n(%)]
表1 两组患儿的疗效﹑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s, n(%)]
注: 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组别 例数 首次退热(h) 完全退热(d) 住院时间(d) 不良反应实验组 39 12.52±3.52a 3.25±1.02a 5.96±0.77a 5(12.82)b对照组 39 15.62±1.99 4.36±0.99 7.98±1.01 4(10.26) t/χ2 4.788 4.877 9.934 0.126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痰热清注射液中包括有黄芩﹑山羊角﹑熊胆粉﹑连翘和金银花[2]。其中, 黄芩为君药, 具有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的效果, 为临床对肺系疾病的常用清热药物;山羊角和熊胆粉为臣药, 山羊角与羚羊角药效类似, 可以平肝熄火﹑清热解毒;熊胆粉与熊胆的效果相似, 可以起到镇咳平喘﹑消炎解毒等作用, 两种药物联合有效地增进了清热解毒的效果。金银花作为佐药, 可以宣肺解表, 清热效果好, 且具有较好抗菌作用。而连翘则有疏风散结和清热宣透的效果[3]。诸药合用, 能够起到化痰﹑清热和解毒等作用。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针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者, 此类患儿的临床发病率高, 如不能积极控制患儿体温, 可能会导致抽搐等情况发生。既往的临床研究多针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整体治疗效果, 忽略了发热对患儿产生的影响。而本研究正从体温调节的方面进行了整体评估, 评价指标不但包括了常规的住院时间及药物使用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还包括有患儿的首次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从实验结果看, 实验组患儿首次退热时间为(12.52±3.52)h, 完全退热时间为(3.25±1.02)d, 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由于患儿退热快, 症状消失快, 住院时间也有明显的缩短。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患儿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更好, 降温效果更明显, 且安全性高, 值得应用。
[1]邱建利,许华,牛敏敏,等.中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1): 15-18.
[2]宋志香,李刘坤,李兴广,等.中药痰热清注射液治疗MRSA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观察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11):1596-1598.
[3]曲敬来,陈生,林娟,等.痰热清注射液抗甲型流感病毒实验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次全国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3:370-37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122
2015-08-25]
116001 辽宁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