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五重视角
2015-03-11
针对1300多所高职院校的未来,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用四字定调:“创新发展”。10月18日召开的、向来备受业界关注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也以此四字作为年会主题。
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创新,怎样发展?在即将启动的2015年至2017年的高职三年行动计划中,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全国职教会议精神?这是高职战线所极为关注的。教育部相关司长也给出了他们的解读。
背景视角
时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经济背景呢?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看来,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这3句话、12个字即可概括。
技术进步方面。这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变革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强调技术进步对教育体系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要求,以及技术进步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和职业教育在技术进步中应承担的责任。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最核心的着力点也是加快先进产业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加快技术技能积累,从而使每一个产业、社会每一个领域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升级要求一线劳动者能力升级,更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与培训,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和技能。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动力。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要增量都是高等职业教育。二是,由于大量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需要培养大量新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产业升级所带来人才结构调整,可概括为两个80%,即:人才队伍中的80%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中的80%是复合型人才。
创新驱动方面。把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先进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去,转化到生活实践中去,转化到社会实践中去,转化到文化实践中去,这是职业院校应承担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职教界一直强调“产业链”概念,要求把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统一起来,按照产业链的要求来组建专业群。把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结合起来,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
陈锋副司长认为,上述背景,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要求高职院校突破关门办学的思想束缚,敞开思想,敞开胸怀,拥抱新兴产业发展,拥抱新的技术革命,拥抱新的工业革命。这是决定每一所学校能不能发展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
现状视角
谋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对其现状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借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的话来讲,就是“不为所惑”,既不为困难所惑,也不为假象所惑。
判断高职发展态势,重在两头,一是招生,二是就业。
教育部曾针对2014年全国高职招生情况,在全国1321所高职院校中抽取189所学校的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抽样数据显示,本省招生计划实际完成105.7%,外省招生计划实际完成83%。高职院校招生目前总体上不存在招不到学生的问题。数据同时显示,外省招生出现“零投档”的省次占4.03%,且招生计划绝大部分在5人以下,有些甚至只安排招收1人。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同时显示,多年来,我国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并且持续向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毕业生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毕业3年后收入翻番,达到毕业当年收入的近2.2倍,增长117%,58%的毕业生3年内获得职位提升,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二是就业对口率持续提升,理工农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到64%。
葛道凯认为,这些全局性的数据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态势是好的,而且还在持续变得更好。他同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彻得还不坚定,学校的发展还不平衡。
体系视角
葛道凯司长强调,正是着眼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得全国职教会后和会前所讲的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内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发展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是,职教会后的职业教育既包括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也包括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三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增加了“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陈锋副司长总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词来概括。第一个词是“贯通”,贯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到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贯通的前提是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第二个词是“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勾勒人才多样化成长路线图。第三个词是“立交”,更多体现为怎样建立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实现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第四个词是“融合”,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与产业相融合,特别是学校与所服务的产业、所在的城市、所在的社区都要建立某种意义上的共同体。
国务院决定和体系规划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对此意见很大:为什么不允许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陈锋解释,这其中存在一个误解。关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发展,分为政策和制度两个层面。政策上,通过示范引领的办法,选择一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本科转型做试点。制度上,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政策具有当前性,制度具有长远性。高等教育结构需要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大的战略布局,转型发展是整个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陈锋的观点是,本科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并不相互冲突。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是延续下来的政策;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针对现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所提出新的政策。但从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角度讲,今后随着院校设置制度的改革,“升格”这个概念一定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所高校的类型、层次如何定位,关键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他同时承认,本科转型发展跟高职院校密切相关,会强化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竞争,从宏观上来看,这是好事。在当前政策下,高职院校不要再无意义地盯着“升本”,不管升不升,都要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这一条是确定无疑的。
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如何通过改革考试招生,把适合的学生吸引过来,是所有高职院校都无法回避的命题。葛道凯特别呼吁,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生,一定要考技能;要营造就业能力越强,拥有的继续读书机会越多的职业教育文化。这样,高职会办得越来越好,中职也会办得越来越好,否则将会把职业教育引向升学教育、走“回头路”。
功能视角
国务院决定明确专科高职院校要具备三大功能。葛道凯司长说,由此要科学布局,合理配置,才能实现到 2020 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
——功能一是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我们多年来始终为之付出努力的。
——功能二是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是技术技能积累最直接的载体。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共成长、共发展,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同步。
——功能三是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可以预见,今后十几年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越来越少,退休的越来越多。这个数据说明,在新的人口形势下,高职院校如果仍只关注十八九岁的孩子,会失去发展的机遇和动力。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接近3亿,到2034年将突破4亿。这要求传统的学历教育之外,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葛道凯说,如果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这句话可以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所谓“同步发展”,就是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由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职业教育才会有生命力;社会各界也要确立这样一个理念,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要走得更稳更好,离不开同步发展的职业教育相伴相随。
治理视角
职业教育从管理到治理,这是全国职教会的一个重要导向。
对外来讲,就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国职教会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内容很多。比如,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开展多元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等等。
葛道凯主张,汇聚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合力,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把职业教育办好办强。
对内来讲,就是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决定》提出,“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
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指出,学校章程是高职学校成为独立办学主体的标志,是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依法治校的基础。没有章程的高职学校,无法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对于高职学校章程的制定,王大泉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合法原则。章程的内容与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提出统一要求的文件政策不冲突,要素完备;上位法及文件未作强制性规定或者统一规范的,学校章程可以自主做出规定;法律赋予高校的权利,要通过章程予以明确和具体化。二是特色原则。章程要凸现学校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形成特色,要求学校对自身的办学历史、经验、理念、发展定位和发展环境等进行深入研究。在章程章节结构、表述形式、重点内容等方面,都可以有所创新,形成特色。三是改革原则。章程要体现改革的要求,反映改革的成果,鼓励将校内重大改革措施在章程中予以反映。章程建设要与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