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安全现状及对策问题研究
2015-03-11孙婧
孙婧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体现在文化层面,由于文化帝国主义、自身文化市场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文化市场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市场发展,创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文化理论,深化落实文化体制改革,协调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新兴文化的关系等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文化市场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046-02
一、中国文化市场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一)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全球化”
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地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全球化正在促进不同国家的文化交融发展与进步。
此外,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文化霸权的现象。我们在接受先进文化的同时,一方面,会不可避免地接触甚至受到腐朽文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本民族先进文化发展也会受到制约与挑战。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市场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法国学者尚—皮耶·瓦尼耶指出,所谓“文化全球化”,“事实上,它只是美,欧,亚三角地区,受到其所属国家鼓励的私人产业霸权式支配下的一种大型的文化交融现象。”[1]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人类文化生活的高度社会化状态,是人类的文化行为超越民族国家疆界的大规模活动,是各种文化要素(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是民族文化的高度相互依存与融合[2]。说“文化全球化”实质就是“西化”与“资本主义化”的某些学者,其实就是将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那种的所谓社会性的优势放大到非资本主义地区,恰恰这些处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主导地位,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事实上,由于中国文化市场发展不成熟,加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迟缓,政策与文化的发展创新不协调,文化管理混乱,导致我们无法同欧美等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进行抗衡,中国的文化市场安全受到威胁。
(二)文化帝国主义威胁国家文化市场安全
文化帝国主实质是通过利用其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手段对目标国人民进行精神价值观上的控制,随着“文化传播”也会给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其文化的进一步扩张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实力。赫伯特·席勒在《传播与文化统治》中提到“虽然殖民地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可他们中的三分之二的国家正在经历着经济援助和对美国依赖的过程。”[3]
当代的文化帝国主义的隐蔽性极强,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凭借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美国利用网络这一无国界限制的优势武器,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技术与模糊的鉴别能力这一空挡,趁机将大量的美国创作文化产品向他国大量输入,其惊人的渗透力,已经不知不觉削弱本民族的文化,使人们的价值观逐渐“西化”。美国就曾多次要求中国全面开放文化市场,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文化产品输出影响价值观,其中青少年群体受到的影响最深。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大30万小时[4]。此外,文化帝国主义除了采用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的方式,也会借用宗教,慈善等方面的手段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三)淡薄的文化市场安全意识观念
种种现象表明,我们并没有有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产生积极有效合理的预警防范机制。中国的文化市场安全意识的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传统文化挖掘利用率,资金投入少,致使相关专业人员无法有效开展文化保护工作;开发保护文化的力度低,宣传范围窄,不能够有效地引起对文化保护的重视。忽视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作用,导致中国传统节日的作用没有发挥。第二,对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区分处理观念落伍,不符合时代发展,重此轻彼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缺少文化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的立法保护。在中国文化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没有一部可靠的有效的法律依据作为后盾。第四,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各国文化贸易愈加频繁,外来文化强烈的冲击着中国优秀的文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蔓延,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观进一步弱化。
二、巩固与加强国家文化市场安全的路径选择
(一)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
当今,我们为了保证文化市场的安全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本阶级利益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下,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依赖的价值信念,于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处于对价值观起支配地位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在这里,仅分析在文化市场方面的重要性。第一,由于“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我们所遇到的不仅是生产力方面的挑战,就连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首先要摒弃旧的思维,树立现的适应时代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运而生,使我们保持了头脑的清醒,抓住了历史的机遇,保证了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增强社会主义的时代凝聚力。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的精神灵魂,可以引导我们着力构建文化防范与安全体系,抵御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积极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蚀。第三,通过积极发展公益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深入群众中,结合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进行创作。尤其在少数民族等偏远落后地区,加大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保护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为了保证中国文化市场健康安全的发展,首先,采取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优势与前景,了解不足。有选择地继承传统文化,维护文化血脉的流畅发展,有助于中国掌握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话语权等文化权利。其次,弘扬优秀传统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十七大报告中这样被叙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句句都彰显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拥有自己的精神,才会促使国家内在的壮大与发展。再次,抢救并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对四川“变脸”、各地地方戏、风俗习惯、民俗祭祀仪式等那些并不以实物存在的非物质文化,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挖掘和保护。这类文化财产因为没有复制性可言,因而其价值无法估量。
文化市场的安全发展,绝不能因循守旧,要大力进行文化创新,顺应时代发展,从而提升中国文化创新能力。创新是文化保持生命活力的基本保障。在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有选择地借鉴学习外国文化创新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完善发展中国文化市场体系,处理好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使中华文化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搭好“回归经典”到“创新经典”的桥梁。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从《美猴王》等动画,借助新的媒体技术和手段,使传统中国元素在“回归”中“创新”。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的开幕式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发挥得美轮美奂。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交相呼应,完美地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感。
第二,走“中西文化互动”之路,辩证的综合创新。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借鉴吸收的创新,要结合本土国情。完全的模仿与照搬,实质上是对自己文化的磨灭与破坏。树立文化安全的战略思维,加强忧患意识。在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顺应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实践,使中国的文化市场做一个真正与世界接轨的文化市场。
第三,文化机制体制的创新发展。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本就不完善的文化体制显得更加力不从心。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首先,就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而言,立足点必须是人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思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使人民参与的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其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问题。片面的重视其中某一方面都是无法顺利创新文化体制。最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深入对农村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城镇市区积极开展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在财政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强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建设。做好博物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设施免费向大众开放。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文化创新,就要强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拓思路,创新管理体制,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培养和吸引创新型的文化人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通过以上种种措施保障的建立,促使中国文化市场安全有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皮耶·瓦尼耶.文化全球化[M].台北:台湾麦田出版社,2003:92.
[2] 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0.
[3] 丁锐,孙鲁飞.解读“文化帝国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4.
[4] 于沛.反“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04,(4):29.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