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地区白族及汉族女性乳腺癌临床资料的比较研究

2015-03-11朱健李俊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乳腺癌民族

朱健 李俊

【摘 要】 目的:探讨滇西地区白族及汉族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三年来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65例,其中白族125例,汉族1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白族年老(﹥60岁)女性患乳腺癌的比例高于汉族女性。两组乳腺癌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然而在分子生物学水平,白族乳腺癌病人HER2(+)所占比例为42.4%,而汉族乳腺癌病人HER2(+)所占比例为1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白族ER(+)PR(+)比例(91.1%)要高于汉族(80.9%),而ER(+)PR(-)的比例(8.1%)低于汉族(19.1%)。三阴乳腺癌比例白族较汉族低。结论:滇西地区白族、汉族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乳腺癌;民族;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26-03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目前研究的乳腺癌危险因素包括乳腺癌家族史、肥胖、内源性激素水平、外源性激素水平、生殖因素、HIV感染等。众所周知,在不同种族及民族之间由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人口学的差异均能调节疾病的生物学表达[2],导致了乳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存在差异。我国滇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一方面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这里正经历着高速的城市化,妇女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乳腺癌的高发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生活方式的不同,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以及免疫组化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三年来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滇西地区白族与汉族乳腺癌患者的流行病学差异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为医疗人员规划预防活动,并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汉族、白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共265例,其中汉族140例,白族125例。两组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原发性浸润性导管癌,具有完整临床及病理资料。

1.2 病理学及组织免疫学检查 所有标本均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4~5mm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形态学观察。调查原发病灶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并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受体表达情况。对于检测雌激素受体(ER),我们使用的抗ER(克隆ET1,DAKO公司),并检测孕激素受体(PR),我们使用抗PR(克隆Pd2636,DAKO公司)。ER、PR以≥1%的肿瘤细胞的细胞核着色为阳性[3]。肿瘤组织学分级根据改良的Bloom-Richardson标准[4]。

1.3 临床特征分析和比较 分析和比较滇西地区汉族和白族女性乳腺癌临床特征(发病年龄、绝经状况、生育状态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类资料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中单因素的分析采用χ2检验,两个独立样本之间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1.1 发病年龄 汉族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40例,发病年龄31~63岁,平均(50.1±8.8)岁;白族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5例,发病年龄34~77岁,平均(49.8±13.0)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60岁为两组人群患者数最多的年龄段,但白族﹥60岁的患者构成比高于汉族(P<0.001)。(见表1、表2)。

2.1.2 生殖因素 绝经期前后患者所占的比例两组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生育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病理学及组织免疫学特征

2.2.1 组织学分级 滇西地区汉族女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1级占3.6%,2级占78.6%,3级占17.9%;白族女性1级占4.0%,2级占72%,3级占24%。两组人群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2 肿瘤大小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两组人群中乳腺癌大小大多数均在2~5cm区间内。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各分段比例相近,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3 ER、PR、HER2表达比较 汉族及白族两组人群中ER、PR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于HER2表达,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4。

2.2.4 ER、PR联合表达比较 汉族、白族乳腺癌病人ER(+)PR(+)和ER(+)PR(-)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族乳腺癌病人ER(+)PR(+)比例高于汉族,ER(+)PR(-)的比例低于汉族。对于两组人群ER(-)PR(+)和ER(-)PR(-)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2.2.5 ER、PR和HER2表达均阴性 ER、PR和HER2表达均阴性即三阴乳腺癌的比例:汉族所占比例高于白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 讨论

由于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很难准确的把某人归为某个民族,不同族群间的乳腺癌的流行病学信息很难获得[5],本研究仅通过对滇西地区白族及汉族妇女乳腺癌人群的临床病理学、组织免疫学特征比较分析试图寻找出两个民族之间的差异。

我们发现两组人群乳腺癌的确诊年龄大多数均在35~60岁年龄段。但值得注意的是白族年老(﹥60岁)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要高于汉族女性。目前很多专家均认为年轻乳腺癌具有恶性度高、进展快、转移早、预后差等特点[6-8]。有资料显示国内外年轻乳腺癌(≤35岁)的比例占同期乳腺癌的5%~13%[9],滇西地区白、汉族年轻女性的发病率均未超过此比例。根据已有的病历资料显示白族病人受教育水平较汉族低,对于乳腺癌的认识不足,定期检查意识较淡,导致白族患者早期发现率较低,以致于高龄患者增多。因此,我们建议对白族妇女加大宣传乳房的自我检查力度以及实施早期乳腺癌筛查行动,主要针对40岁以上的女性,应把乳腺钼靶检查归入到常规体检内。

在生殖因素方面,现认为绝经年龄越高,延长了乳腺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乳腺癌的危险性亦增加。妊娠对母体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妊娠后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两组人群之间在该因素影响方面无明显差异。对于乳腺癌的病理改变,原发肿瘤大小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越大,5年生存期越低。多项研究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预后效果越差,生存期越短[10-11]。两组乳腺肿瘤分级大部分在2级。我们未发现白、汉族的病理学特征有明显差异。

在分子生物学水平,白族乳腺癌病人ER(+)PR(+)比例(91.1%)要高于汉族(80.9%),且三阴乳腺癌比例白族(9.6%)较汉族(18.6%)低。但HER2表达阳性的白族患者比例(42.4%)高于汉族(17.1%)。乳腺癌中ER及PR具有预后和预测价值。阳性患者有更好的短期预后,距第一次复发时间更长[12]。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以侵袭性强、治疗手段有限、预后较差[13-14]、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15]为主要特征。然而,HER2的高表达现认为与乳腺癌不良预后有关,且大量研究显示它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总体来说,我们的研究并不能清楚显示滇西地区白族与汉族女性患乳腺癌风险大小以及预后情况。但能说明两组人群乳腺癌的生物学表达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是两者文化、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的不同)及遗传因素的影响。我们期待通过对两民族的乳腺癌危险因素更进一步的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学以及基因学的研究,为滇西地区乳腺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FERLAY J, WARD E,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2]HUNTER CP. Epidemiology, stage at diagnosis, and tumor biology of breast carcinoma in multiracial and multiethnic populations. Cancer 2000;88:1193-1202.

[3]HAMMOND M E, HAYES D F, DOWSETT M, et al.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ing of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in breast cancer [J].Arch Pathol Lab Med, 2010, 134(6): 907-922.

猜你喜欢

免疫组织化学乳腺癌民族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我们的民族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多元民族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婴幼儿肌纤维瘤病临床病理学观察及文献复习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4例临床病理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XCR4蛋白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