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深入思考
2015-03-11李梦迪
李梦迪
摘 要: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趋同,在IASB发布了IFRS13之后,我国在2014年1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首次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单独列为一章归入企业的会计准则中。本文在研究《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上,指出了准则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准则的发行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技术
一、绪论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国际化的不断加强,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国际竞争中如何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正体现了我国正致力于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2014年的1月至3月,财政部陆续新增或者修订了七项企业会计准则,对原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是我国第一次将公允价值计量单独列为一项准则归入企业会计准则中,这体现了企业在国际交流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以2014年新增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探讨新增准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增准则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财政部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足够的重视,甚至将其单列为一章归入企业会计准则中,但是在该准则中仍然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准则的第一章第二条中给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我认为这个定义缺乏严谨,因为如果不存在第一层次输入值时,或者说只有第三层次的输入值时,在计量日可能不会存在有序交易。
在准则的第一章总论中给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但是准则只说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可用于某一些准则,并未具体说明在哪一些情况时适用,这样就给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留有了余地。
准则第二章中提出了“计量单元”的概念,这一概念和资产减值测试中的“资产组”概念极为相似。虽然提出这一概念,但是并没有明确给出资产负债如果要确认为“计量单元”应该满足的条件,这样在会计实务的操作中随意性比较大。
准则的第六章给出了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主要给出了三种估计方法,即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我觉得第六章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市场法中没有明确相关市场的时间范围。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一般都是采用近期交易市场的信息,但是具体近期是指什么时间范围,准则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第二,准则没有给出具体的计量模型,使得估值方法比较主观,特别是有关第三层次的不可输入观测值的确定。这给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留有了很大的余地。不可输入观测值是需要获取那些在市场中无法获得的信息,准则在估值技术这一章中更多的叙述是使得估定价格和交易价格尽可能的接近,然而对于估值技术中应该存在的模型和参数等没有进行过多的规定,这样会使得在操作中主观性比较强。
总的来说,公允价值准则不够细化,对某些方面的规定过于宽泛,并没有对实际操作给予详细的规定,这样使得准则在会计实务的操作中给管理层留有较大的余地进行盈余管理,不利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靠性的建立。
三、公允价值新准则提出的影响
从对企业的影响方面来看,首先,公允价值准则的提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越来越多,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企业的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可以减少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差异,更加具有可比性。
第二,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公允价值在应用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很容易给管理层留有余地。企业为了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本企业的内部控制。
第三,企业会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在对公允价值进行估值时,会计人员需要捕捉可观察输入值,在市场数据中获取准确的信息,使估计值和真实交易值尽可能的接近。当不存在可观察输入值时,对非市场信息也需要准确的进行估计,这都是需要会计人员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从对税务部门的影响来看,公允价值准则的提出伴随着实务操作中许多盈余管理的现象,这就加大了税务部门的监管难度。
四、总结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运用有利也有弊,如何权衡利与弊,尽量充分发挥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财政部、企业和会计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尽管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运用的时候,过于主观,但是财政部在制定准则的时候可以尽量的细化,缩小会计人员自由运用会计处理方式的空间,企业在监督会计人员方面,尽量完善本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而会计人员应该基于企业和自身的共同利益,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实务操作水平,相信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将朝着积极的方向,为企业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Z].2014.
[2]包家龙.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及评述[J].商业会计,2014:34-36.
[3]曹伟.会计准则导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4]陈晓馨,吴茜语,吴君民.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构建的必要性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4:9-11.
[5]李晓婷.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49-153.
[6]吕洪波.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4:55-56.
[7]王海连.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内容、比较与展望[J].商业会计,2014:6-9.
[8]叶建芳.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