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2015-03-11龙俐君
【摘要】在当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和外部监督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真实盈余管理已取代应计盈余管理成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实施动机和业绩效应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以期对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实施动机 业绩效应
在当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和外部监督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应计盈余管理的操纵空间越来越小,相反,另一种以实际经营活动或交易为基础的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已有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无法应对解决当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变化所导致的新问题,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转向了研究真实盈余管理。本文尝试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未来研究发展提供部分借鉴。
一、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
Schipper(1989)最早提出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他指出真实活动操纵反应了企业管理者的利益诉求应该被视为一种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提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达到股东要求的业绩目标通过扭曲正常经营活动以达到股东要求的业绩目标的一种活动,Zhao等(2011)与Roychowdhury(2006)的观点不同,他不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达到股东要求的业绩目标通过扭曲正常经营活动以达到股东要求的业绩目标的一种活动,而是通过牺牲公司长远利益以实现当前的经营目标非正常经营活动。总的来说,我们将真实盈余管理界定为管理者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活动发生的时点等方式来操控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动机
企业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根据现有文献,我们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动机:(1)通过资本市场获利的动机。为更有利于企业成功实现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增加新股或企业债券、避免亏损和退市风险以及满足二级市场投资者利润增加需求等,企业有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Roychowdhury(2006)研究发现,上市企业管理者在面临年度利润为负时,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以避免向社会公正发布一个亏损的会计报表,Cohen和Zarowin(2010)指出为满足增发股票的条件,企业会采用各种方式实施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学者研究观点包括保证盈利的动机(张俊瑞等,2008)、规避亏损的动机(蔡春等,2012)、满足增发股票条件的动机(李增福等,2012)及避税动机(李增福等,2011)。(2)契约动机。契约对企业管理者行为施加了强有力的约束,促使管理者尽一切努力实现经济契约中的约定事项,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实施真实盈余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可能选择。此外,企业管理层还可以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来展现企业具有更高的盈利水平和发展空间,提高其价值水平,从而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就证实了以上观点,他发现债务率较高的企业存在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倾向。(3)避税动机。Zang(2012)发现企业会权衡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成本并选择其中之一或二者组合,对于税率相对较高的企业而言,实施真实盈余管理以降低税收的成本较大,因而企业会选择成本相对更小的应计盈余管理。李增福等(2011)在中国上市企业中发现有确实存在部分基于应计盈余管理来避税。(4)个人职业发展动机。Graham等(2005)发现个人职业发展也是促使企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Demers和Wang(2010)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年龄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越是年龄结构年轻化的管理层,其通过真实盈余管理以增加收入的动机就越强,因为这更有利于年轻管理层的未来职业的发展。
三、真实盈余管理的业绩效应
真实盈余管理会对企业业绩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学者研究其经济后果最主要的内容。从现有研究内容来看,其影响效果可分为正向效果和负向效果两类。Bens(2002)实证研究了股票期权中实施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员工股权激励会导致企业每股收益的稀释,上市企业往往抽用专门资金用于股票的回购,实施员工股票期权激励的公司为了避免每股收益的稀释,将资金用于回购股票,从而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不利于企业未来业绩。Xu和Taylor(2007)发现并不是所有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都会对业绩造成负向影响,如果只是在股票回购中发生程度较小、频率较低的真实盈余管理,就不会对企业未来业绩产生影响。除了分析股票回购中真实盈余管理对业绩的影响,还有学者研究股票增发中真实盈余管理对业绩的影响。Cohen和Zarowin(2010)分析了在股票增发中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公司在增发完成的业绩表现,根据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股票增发完成前企业资产回报率存在大幅度增加的趋势,而在增发完成后又存在下降的趋势,正是真实盈余管理才导致业绩在增发前后出现变化,他们还进一步发现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公司在增发后的业绩表现越差,而且与采用应计盈余管理的企业相比,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未来业绩下降程度会更大。
四、总结
在当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和外部监督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真实盈余管理已取代应计盈余管理成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从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实施动机和业绩效应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发现虽然现有文献对真实盈余管理做了大量研究,但在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识别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如何从真实事项中挖掘出企业管理者的“虚假”动机,是未来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Schipper,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1989.
[2]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
[3]Zhao,Y.,Chen,K.,Zhang,Y.,Michael Davis. Takeover protection and managerial myopia:Evidence from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12.
[4]Cohen,D.,Dey,A.,Lys,T.The Sarbanes Oxley Act of 2002:Implications for Compensation Structure and Risk-Taking Incentives of CEO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05.
[5]张俊瑞,李彬等.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基于保盈动机的经验证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
[6]蔡春,朱荣等.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形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A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2(9).
[7]李增福,黄华林等.股票定向增发、盈余管理与公司的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31).
[8]李增福,郑友环等.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
作者简介:龙俐君(1990-),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