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G-M-R”创新培养模式的传媒专业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为例
2015-03-10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白 昱,张 海(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基于“U-G-M-R”创新培养模式的传媒专业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为例
白 昱,张 海
(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能向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输送高水平复合型传媒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提出了“U-G-M-R”创新培养模式及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发展模式。本文首先基于知识转化理论及SECI模型探究“U-G-M-R”创新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及必要性,其次依据协同学习理论及学习型组织理论,搭建了传媒专业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框架,阐释了其运行机制,以期为传媒类专业的教师发展、教学模式、专业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U-G-M-R”创新培养模式;学习共同体;SECI模型
伴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当代媒体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更为复杂和严格的要求。传媒人才在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拥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由此,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借2014年课程改革之机,提出了高水平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及“U-G-M-R”创新培养模式。经过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发现,拥有一批教育教学法优良、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知识扎实、文化底蕴丰厚的卓越教师群体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而针对高水平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和“U-G-M-R”创新培养模式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则是帮助传媒学院教师迅速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传媒学院“U-G-M-R”创新培养模式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博士(Ikujiro Nonaka)在对知识的汲取和创造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SECI模型。他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并在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结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模式中相互转化。新的知识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产生,比如,在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产生共感知识,在知识的外化过程可以产生概念知识, 在知识的联结化过程产生系统知识,而在知识的内化过程则产生操作性知识。[1]知识的转化离不开知识生成与更新的共享域,即“场(ba)”。知识的社会化、外化、结合和内化四种转换模式相对应,场存在创发场(Originating ba)、对话场(Dialoguing ba)、制度场(Systemizing ba)、实践场(Excersing ba)四种类型。在四种场域作用下,知识主体通过练习、实践,在实践过程消化自己所获取的显性知识,并将显性知识行成自己的感想、经验、心得,最终得以充分汲取和内化。
图1: SECI模型
表1:知识的转化与场的关系
通过对SECI模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单纯的课堂教学仅能为知识提供“创发场”和“对话场”,而群体互动与实践所需要的“制度场”、“实践场”对知识的内化和汲取更为重要,尤其对于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传媒类专业而言,SECI模型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启发,即为学生打造一个有有力保障的教学-媒体-科研平台更能在四年本科教育阶段达到学院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传媒人才的目标。由此,本研究提出了“U-G-M-R”联动互促的培养模式。以本科四年为一培养周期计算,大学作为教学机构将在大一、大二期间着重学生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文化素养的养成。而在大三、大四阶段,学院将凭借已打造的相对完善的媒体合作平台,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学生输送到一线实践,并最终在实践反思中推进科研。
图2:“U-G-M-R人才培养”模型
二、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诉求
“U-G-M-R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提出了转型要求。一是教师队伍向“多元”转型。在我们的培养目标里,综合人文素养、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并重。能力单一的教师团队会存在局限性,在教师的学科背景上,我们期待打造由专业教师、专家型学者、海外名师、一线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二是教师能力结构向“实践”转型。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新闻播音》、广告学专业的《影视广告制作》、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电视新闻编辑》等需要后期剪辑、影视包装、配音播音、摄影摄像等专业技能。在技术发展硬件更新迅速的数码时代,不仅教师专业知识要进行终身学习,其实践技能也面临着要终身更新。如三年前还占据主流应用的EX1、5D(2)摄像设备,现已有被SONY EX280、EN330摄影机取代的趋势。而社会审美取向的转变,也推动着影视制作手法的变化。我院教师需做到从理论教师向行业实践教师转型,不仅“会讲”还要“会做”。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教师发展的研究开始出现转变,在目标追求、课程规划、组织管理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更强调将教师置于各种专业共同体之中。群体动力学创始人代表勒温(K.Lewin)专门研究过共同目标下群体成员的互动合作,他的结论是,在合作性的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往往能够相互激励,相互理解,个体间的信息交流频繁,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群体动力学在教师群体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美国学者古德·布罗菲(Good·Brophy)在《透视课堂》中提到“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的新观念最多地是从自己的同伴那里学来的,在合作氛围浓厚的学校,90%的教师这样认为;在合作氛围淡薄的学校,教学的思想状态总体上往往停滞不前。”[2]建构主义理论同样强调了协作社区的重要性。莱斯利·P·斯特弗在《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中提到:“知识不是现存的,孤立的,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是认识主体通过新旧经验与人际的互动,由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创造建构起来的。‘学习共同体’是这一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新的教学隐喻。[3]”可见,教师个人摸索、独立反思,甚至是传统“师傅带徒弟”形式的教师职业发展方式并不能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以群体合作为基础,在群体环境中得到支持的教师,其教学能力更能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这样的协作不能仅靠教师自发组织,依靠外力的推动和健全的制度才能激发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所以,以学院为支持平台,构建教师学习、互动、交流的共同体团队,建立长久机制和管理制度,是解决传媒学科教师发展所面临瓶颈的有效途径。
三、传媒专业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要素
教师学习共同体并非单纯的团队概念,而是一种学习型组织。但与传统组织化的学习不同,组织化的学习学习目的是功利性的;学习内容专门系统,并以基础知识为主;学习的过程执行性和目标性强。而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的目的非功利性,学习者更多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活状态的改变;学习的内容是全方位的,非系统的,零散并倾向于在交流中偶然习得;学习的过程是自愿性的,参与性的,组织性和目标性都相对较弱。除以上特征之外,学习型组织还具应备以下五个要素:第一,成员参与的目标及期待一致;第二,应由多个个体组成,在学习背景上能彼此互补;第三,能带动成员全员学习、终生学习;第四,成员能在组织中得到自我价值提升及实现;第五,在活动过程中能达到团体成长。那如何以学校或学院为管理层来建设学习型组织呢,美国学者路易斯和克鲁斯提出了较为权威的五个必备要素:一是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交换想法;二是在地域上安排教师们互相之间比较接近,以便于他们互相观察和互动;三是保证教师的权利和学校自我管理的权力,这样教师就能自由地做他们认为对学生最有益的事情了;四是建立学校范围的交流体制,包括专门为教学、学习和其他事务召开的日常会议;五是采用诸如团队教学等需要教师们发挥他们技巧的教学方法。[4]
综合学习型组织及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要素,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也应具备以下要素:
第一,以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传媒人才、落实U-G-M-R”创新培养模式为目标。在这一共同愿景下,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主要在学院整体课程设置和单门课程教师教技教法上寻求突破。新的课程大纲增加了大类平台课,该类课程为团队式教学,课程组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密切切磋成为了关键。
第二,建立完善的定期交流体制。不仅包括专门为教学、学习和其他事务召开的日常会议,还要以每周进行学术研讨,每月进行教学总结和实践技能训练。当然,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非强制性,更强调成员的自主参与和自发性趣。学院作为组织者应营造高质量的交流机会和优越的交流环境,如邀请海外传媒领域学者、国内同类高校专家、业界一线制作人员共同切磋。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互动活动,如何让教师在共同体中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也是未来重点要探索的问题。
第三,共同体成员覆盖全院各系。传媒学院下设的5个专业各有侧重地面向广播电视媒体、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等。专业之间彼此交互的同时也有各自的专长及优势。为实现全员学习、团体成长,共同体的成员需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及研究、实践专长,又要能够在大的学科领域上彼此互动相互促进。
第四,建立与媒介发展同步的共同体实践实训平台。在此所提出的实践平台不仅面向学生,更要面向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该平台一方面指功能完善、硬件设施齐备的实验教学中心,另一方面也指网络虚拟分享平台,用以分享学习资源和教学心得。
四、传媒专业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
通过对传媒学院当前教学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梳理,我院提出了“基于‘U-G-M-R’创新培养模式的传媒专业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该模型以行之有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制度为基础,合理的教师配制为主体,配以完备的实训平台,力求整体提升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模型如下:
图3:基于“U-G-M-R”创新培养模式的传媒专业实践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
该模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关注“U-G-M-R教师共同体”的本体构建。从学院已有师资层面来讲,将以课堂为载体组成教授-讲师-助教的梯型教师组团队,讲授《文学基础》、《文化基础》、《艺术基础》等大类平台课,并将以听课、助课、研讨、共建网络资源平台、BB平台等形式,促使新老教师密切合作,旨在提升青年教师团队的基础素养和教技教法;从名家学者层面讲,学院启动了“东师海外名师大讲堂”项目,哈佛大学、密苏里大学、北海道大学、釜山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学者多次与学院教师座谈;从实践技术层面讲,学院启动了与“海外名师大讲堂”相呼应的“传媒精英沙龙”,沙龙不仅请来了白岩松、敬一丹等文化名人,还有SNOY、CANON公司的技术人员,让教师与一线媒体无缝对接,掌握当今媒介的最新动态和最前沿的技术。第二部分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硬件支持平台的建设。通过基础平台、专业实训平台、产业实践平台的打造,给教师提供科研场所和实践场地。教师可以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科研兴趣加入教育技术研究所、纪录片研究所、视听文化中心、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等学院下设机构,形成术业有专长的共同体团队。各个专业实训机构也成为了学院科研产出的主力。第三部分是对U-G-M-R培养目标的构划。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打造最终指向传媒学院的人才培养及人才输出,实践型教师指导学生拍摄的作品可以推送到个电影节、广告节和视频网站。
结语
传媒专业实践型教师共同体的建立将大力促进传媒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快相关学院科研进
展。然而,什么样的共同体活动更能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何种机制更能保证共同体可持续发展都是未来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践型教师共同体结合“U-G-M-R”创新培养模式,我们期待培养出更多能在媒介发展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的高水平复合型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Nonaka Nonaka, I., &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美]古德·布罗菲著.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陶志琼,王凤,邓晓芳译.2002:60
[3]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396
[4]SylviaM.Robertsand.Euni.Pruitt著,赵丽等译,学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School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nununities).[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8.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er’s Community of Inquiry based on the "U-G-M-R"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of media professional--- a case study of the school of media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Bai Yu,Zhang Hai
(Media Science Schoo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students training and teaching mode in department of media. In order to transport high-quality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o the changing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of "U-G-M-R" and the model of The Practical Teacher’s Community of Inquiry are presented by the media College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In this research, we explore the advanced and necessity of "U-G-M-R"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SECI model. And the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framework of The Practical Teacher’s Community of Inquiry in the media department is set up, we also explains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research want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media department.
Key words:"U-G-M-R"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SECI model
项目基金:东北师范大学教学发展基金项目“面向高水平复合型传媒人才‘U-G-M-R’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型教师共同体建设”(课题批准号:15T1JGJ004)研究成功。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大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的高校MOOC平台建构策略研究》(批准号: ZD14004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白昱(1988-),女,吉林长春,硕士,助理工程师,媒介教育研究方向。张海(1977-),男,吉林长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和教育技术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N00-(2015)03-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