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2015-03-10袁德胜盖鸿鹏梁恩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8期
关键词:血氨肝性氨酸

袁德胜 盖鸿鹏 梁恩富

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袁德胜 盖鸿鹏 梁恩富

目的采用乙酰谷酰胺与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观察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77例肝性脑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肝性脑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 对照组单用乙酰谷酰胺, 对两组临床疗效、神智情况及相关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9.70%, 高于对照组的65.78%(P<0.05)。治疗组神志转清醒时间≤2 d的占74.36%, 高于对照组的44.74%;治疗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I)和血氨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性脑病给予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效果显著, 能有效降低血氨,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乙酰谷酰胺;门冬氨酸鸟氨酸;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由门-体分流或严重肝病所致, 以代谢紊乱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大多由肝硬化引起,其病因也可见于急、慢性肝衰竭、原发性肝癌等严重肝病。其诱发因素较多, 可见于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严重感染及尿毒症等[1]。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是降低血氨, 改善肝功能。现选取本院于2013年2月~2014年10月住院诊治的39例肝性脑病患者, 采用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的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肝性脑病患者。入院后患者均接受腹部彩超及肝功能、血氨检测确诊, 其中男48例, 女29例, 患者年龄35~77岁, 平均年龄(50.4±7.2)岁。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检测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措施, 包括祛除病因及诱因, 如: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止血、控制感染等。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口服乳果糖减少肠道氨吸收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用乙酰谷酰胺1.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在给予乙酰谷酰胺的同时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5 g加入5%l葡萄糖注射液250 m静脉滴注, 1次/d。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神志转清醒时间)、肝功能及血氨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无效:治疗2 d后患者行为、性格异常、意识障碍、神经反射异常等较治疗前无好转, 或临床分期加重;有效:治疗2 d后患者性格及行为改变、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等较前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神志转清醒时间≤2 d的患者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氨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TBIL、ALT和血氨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BIL、ALT和血氨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n,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氨变化情况比较(±s, μmol/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氨变化情况比较(±s, μ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TBIL ALT 血氨治疗组 39 治疗前 254.4±182.6 314.3±129.3 278.4±28.5治疗后 189.3±156.1ab 284.4±96.51ab 84.98±22.65ab对照组 38 治疗前 298.1±162.9 299.2±231.7 255.7±43.6治疗后 265.2±160.1a 274.8±142.5a 110.4±56.9a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急慢性严重肝脏疾病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是肝脏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氨中毒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5-羟色胺抑制神经学说、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γ-氨基丁酸及苯二氮受体激活学说等。氨代谢紊乱引起的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在约100年前被提出, 目前仍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消化道是氨产生的主要部位, 经肠道吸收后进入门静脉, 在肝脏中被代谢,当肝脏功能处于失代偿期时, 肝脏代谢的氨的能力减弱, 若此时肠道吸收氨增加, 则更多游离的氨进入体循环, 进而通过血脑屏障, 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神经毒性的产生机制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直接干扰神经的电活动。②血氨的增高可干扰脑细胞的三羧酸循环, 并致使大脑能量供应不足。③外氨也能够直接导致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比例失调。④氨可造成谷氨酰胺浓度升高, 增加脑细胞的渗透性。⑤氨还可以促进脑细胞减少甚至凋亡[3]。

氨主要来源于胃肠道, 乳果糖在结肠中可以分解为醋酸和乳酸, 能酸化肠道以减少氨的吸收。鸟氨酸循环是氨在肝脏内的清除的主要途径, 而乙酰谷酰胺能够通过合成谷氨酞胺降低血氨浓度, 但是其起效缓慢, 患者临床恢复时间长。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达到降低血氨的目的, 因为门冬氨酸鸟氨酸可分解为鸟氨酸及天冬氨酸, 提供了鸟氨酸循环的底物[4], 增加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及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的活性, 促进氨转化为尿素的过程;天冬氨酸可促进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 促进脑、肾利用和消耗氨转化为谷氨酰胺, 同时门冬氨酸鸟氨酸还具有纠正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的比例, 促进了肝脏功能的恢复的作用, 使肝性脑病及早治愈。

本研究中, 治疗组经过治疗后, 肝脏酶学、黄疸及血氨浓度明显降低, 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证明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有效改善肝脏功能及血氨水平。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9.74%, 对照组的有效率仅为65.78%。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门冬氨酸鸟氨酸在肝性脑病治疗中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研究价值。

[1]赵丽宏.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硬化伴发肝性脑病6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6(12):41-42.

[2]陈礼宏, 李德辉.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51例.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10):1686-1687.

[3]闫兰菊.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5(15):89-90.

[4]宋平. 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9):9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130

2015-04-24]

116031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肝病八科(袁德胜 盖鸿鹏), 重症医学科( 梁恩富)

猜你喜欢

血氨肝性氨酸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一种优化的茶氨酸化学合成方法简报
蒜氨酸抗菌机制研究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高胆红素对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氨的影响
黄连-厚朴药对9个配伍比例对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
肉牛尿素中毒的诊治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