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9-2012
2015-03-09王海兵杨蕙馨
王海兵 杨蕙馨
创新驱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9-2012
王海兵 杨蕙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数据包络分析; 收敛性;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展现状如何?哪些因素能够促进创新驱动的发展?这些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是引言,然后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相关方法讨论和数据来源说明,第四部分是测度结果及分析,第五部分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启示。
二、文献综述
但在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相关的研究中,现有文献在时间序列上多止于2007年,在截面单元上也多为28个地区(无海南、重庆、西藏),一方面不能有效的考察金融危机前后的差别,另一方面也忽略了部分地区的创新驱动现状,实时性和整体性不强,进而使基于此受限研究的结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尽管部分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本身质量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仍试图首先从这两方面进行拓展,然后再基于此展开相关的讨论。
三、测度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测度方法
创新驱动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包括指数法(Index number)、增长核算法(Growth Accounting)、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随机前沿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等。美国很多研究者都使用指数法,欧洲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主要使用增长核算法,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目前仍主要使用数据包络法和随机前沿法。之所以如此,主要与数据的可获得性程度有关,比如,指数法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价格明细、劳动者工作时间、小时薪水等在美国政府相关机构有详细的统计数据,增长核算法所需要的劳动者工资收入、津贴和福利等在欧盟等相关机构有详细的统计数据,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数据结构不全、质量欠缺等问题,所以以数据包络法和随机前沿法为主。
就数据包络法而言,借助线性规划原理,关注既有数据结构本身而无需主观设定生产函数,可以有效降低数据质量欠缺的负面影响,但缺点在于不能捕捉随机因素的作用从而将测度结果置于“黑箱”之中。就随机前沿法而言,借助经验生产函数,不仅能将确定性前沿面随机化,还能将测度结果的“相对性”转为“绝对性”(朱承亮等,2011)*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当然,两种方法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在相关文献中也仅在于研究者基于其原始数据的判断和选择*相关讨论散见于段文斌、尹向飞(2009),王恕立、胡宗彪(2012)等文献。。本文采用基于产出导向的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测算产出距离,并用前后两期Malmquist指数*有关Malmquist 指数法的深入讨论可参见Fare等(1994),Ray、Desli(1997),Grifell、Lovell(1999),章祥荪、贵斌威(2008)等文献。的几何平均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我们对TOPSIS理想解(陶长琪、齐亚伟,2011)和跨期数据集(林毅夫、刘培林,2003;杨文举,2006)等持谨慎态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它们涉及到对数据结构本身做出改动;第二,极有可能产生异常值的连锁效应;第三,测定结果并不能保证与为避免技术内陷的出发点相一致。。
(二)变量和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所需的数据主要有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就业人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倾向、非市场化程度等四类指标。
影响因素中,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Trade)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代表对外开放水平(FDI),用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比重代表人力资本(HC),用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代表政府干预倾向(PE),用国有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代表非市场程度(SOE)。此外,还选取城市化水平(UR)和基础设施(INF)作为控制变量,前者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后者用公路里程表示。对于部分缺失数据,首先按照类似数据进行替代(比如,江苏省2012年国有企业工业产值缺失,使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替代),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插值法对其他缺失数据进行补充,但是,发现极少数数据仍不理想,比如重庆1978年、1979年的人力资本水平显然不可能为负,所以又按照后五年数据对此进行了平均化填充。
四、估计结果
本文采用DEAP2.1软件测量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结果如下:
(一)全国层面
图1 1979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变化趋势
(二)地区层面
图2 19792012年间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变化趋势
(三)收敛性特征
图3 1979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的对数标准差
再来考察β收敛特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方程形式分别为:
ln(Innot/Innot-1)=α0+α1Innot-1+ε
ln(Innot/Innot-1)=α0+α1Innot-1+∑ljxj+ε,其中,Inno为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因子,x是控制变量,α和l是估计系数,ε是误差项。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法,相关结果见表1。从中看到,不管是全国范围,还是东、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都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这意味着低水平创新驱动发展地区有向高水平创新驱动发展地区追赶的趋势,但最终的稳态发展水平与不同地区的特定条件有关。进一步将估计系数转换成收敛速度,发现全国范围内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分别为54.56%、62.94%、39.93%和94.68%、88.38%、97.79%;地区绝对β收敛速度中,东部地区在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方面领先,中部地区在技术进步方面领先;地区条件β收敛速度中,西部地区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领先,中部地区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方面领先。
表1β收敛检验结果
注:tfp、tech、effch分别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括号内为P值;为节省篇幅,表中并未将控制变量列出。
五、创新驱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文分析中,发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现状并不乐观,而且,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不同发展阶段有所差异,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在不同发展阶段这些因素的作用又有何差异呢?这是下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一)整体样本区间回归结果
首先分析对外开放水平对创新驱动的作用。初步来看,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前者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为负,后者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显著为正。考虑到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程度极有可能与一国人力资本状况有关,又引入对外开放水平和人力资本的交互项,结果发现进出口贸易与人力资本交互项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外商直接投资与人力资本交互项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与技术进步显著负相关,与此同时,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从显著为负变为显著为正,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为负,但不再显著。此外,其他估计系数大小所反映的变量间相关性程度有所加深。由此可以推断,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水平的逐渐加深对我国创新驱动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得以实现。换句话说,在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培训、交流沟通等方式所得溢出受益最多的可能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经验、组织结构、运营实践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不同影响可能与两者作用机理有关:进出口贸易所面对的市场需求主要在外,所以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具有共生共存的现实基础,此情形下合作效应大于竞争效应,价值链前后纵向联系会更加紧密,因此能促进技术进步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所面对的市场需求主要在内,所以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在本土会有激烈的竞争,此情形下竞争效应大于合作效应,由于跨国公司具有较强的技术、品牌、规模等优势,使价值链水平方向上的挤出效应更加明显,因此不能有效提升技术进步。
表219792012年回归结果
注:tfp、tech、effch分别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T为时间趋势;***、**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括号内为P值。
其次分析人力资本对创新驱动的作用。初步来看,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在引入对外开放水平和人力资本交互项之后,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对技术进步的估计系数大小有所增加。由此可以推断,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创新驱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人力资本与进出口贸易交互项对技术进步的显著正向作用和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交互项对技术进步的显著负向作用可能突出反映了我国人力资本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也就是说,尽管当前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加工贸易背景下的产业结构有较高的耦合度,但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与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时会面临较高的人力资本瓶颈,更不用说依靠人力资本优势与外商投资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如何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与教育体制改革相匹配,还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
最后分析控制变量对创新驱动的作用。在回归结果中,城市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着显著为负。可见,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网络效应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样本区间分组回归结果
表3分组回归结果
注:tfp、tech、effch分别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T为时间趋势;***、**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括号内为P值;表中常数项的空白处是因为在Stata软件中并未给出具体数值。
六、结束语
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提供了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也对如何实施创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启示意义:(1)坚持对外开放,不仅要通过进出口贸易加深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沟通交流,还要通过引进适宜的技术和资本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2)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我国人力资本水平,同时,加大世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建立长效的合作与共享机制提高知识的溢出效应;(3)坚持经济体制改革,有效约束政府干预行为,释放制度红利,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4)坚持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给予非国有企业平等待遇;(5)坚持以人为本,杜绝照搬照抄国外经验,探索适合中国情境的城市化、城镇化道路;(6)坚持法治改革,积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严惩官员腐败、权力寻租等违法行为。
[责任编辑:贾乐耀]
WANG Hai-bing YANG Hui-xin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DEA; convergence; determinants
2014-10-2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研究”(13&ZD019);教育部创新团队“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IRT13029)。
王海兵,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济南 250100);杨蕙馨,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山东省协同创新软科学基地研究人员(济南 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