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机制探析——基于产业协同视角

2015-03-09魏丽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市100008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16

中国流通经济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京津冀

魏丽华(1.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市100008;2.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16)



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机制探析——基于产业协同视角

魏丽华1、2
(1.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市100008;2.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要:产业协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集中体现在产业关联度高与结构合理度优这两个方面。因此,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产业协同系统,就需要从科学的产业协同机制、协同化的产业结构系统、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等三个方面着手来探索实施。

关键词:协同战略;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产业协同

一、产业协同的具体内涵

协同是蕴含于大自然、社会发展和思维等领域的一种常见的客观现象。[ 1 ]对这种现象不断地进行探索、认识和系统概括,从而形成了协同学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协同学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海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在哈肯[ 2 ]看来,协同就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集体行为”。

立足于协同论基础的产业协同,目前尚无统一的内涵标准。本文认为,一般来讲,产业协同主要指不同产业之间以及同一产业内部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或是通过“外部交易内部化”,或是通过“内部交易外部化”等途径,最终产生协同效应,形成高度的一致性或和谐性,获得更高的协同效益,实现1+1> 2的效果,进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根据协同论,协同造就有序,不协同只能导致无序。[ 3 ]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提高产业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耦合性。各子系统彼此独立运行时,整个系统是无序的,只有当它们之间的耦合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形成有序状态。因此,构建动态均衡的产业协同系统至关重要。

产业协同系统是由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以及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子产业及其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多元环境复合而成的,这就决定了其具有天然的复杂性。具体而言,产业协同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产业内部和产业外部两个方面。

从产业内部看,每一个地域、每一次产业、每一个由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地域同一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在同一地域的布局、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定位不同层次子产业的布局等,在不同形式的产业关联的作用机制下形成了若干产业群落。产业群落之间、产业之间、地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强化了产业系统的复杂性。

产业协同系统的外部环境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等众多环境要素构成。[ 4 ]外部环境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产业协同的发展,而产业协同发展深化推进的程度又会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产业协同系统无时不刻不在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丰富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从而维持着产业协同系统的动态均衡性。[ 5 ]产业协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周而复始的相互作用与交换循环,使得本就复杂的产业协同生态系统变得更加复杂。

二、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对产业协同的基本要求

所谓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主要是指城市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与创新机制的有效构建,通过对既有的、潜在的,可能的、现实的等各种优势的充分挖掘,“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城镇发展规模与建设时序、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城镇集合体”。[ 6 ]其“新型”主要体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增强城市群发展的优质性;更注重投资与消费、出口三大结构的再平衡,以增强城市群发展的均衡性;更注重城镇空间布局的协调性,以增强城市群发展的层级性;更注重创新作为城市群驱动发展的主引擎作用,以增强城市群发展的动力。[ 7 ]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更注重对行政壁垒的突破及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结合,以提高城市群发展的协同性;更注重当前与长远的结合,以提高城市群发展的前瞻性;更注重速度与效率的结合,以提高城市群发展的质量;更注重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结合,以提高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性。

一般而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城市群或城市带要具有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潜力。这种潜力可以不是眼下所具有的,但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预见并能转化为现实的。二是要具有良好的创新承载力。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出和广泛应用是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增长极不竭的内生动力。三是城市群要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外溢度,要能够有效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次第崛起。凭借优越的辐射性和带动性,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发展能够波及周边地区,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高速增长。

根据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基本内涵,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产业协同系统,需要秉承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产业关联度高

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尽管各有侧重,但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关联度弱的短板。例如,北京正在向消费型、服务型城市转变,主导产业集中在高端服务、高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其服务对象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对津冀两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很小。在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物流服务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与津冀两地的关联性也不是很强。而与此相对应,河北与天津均处于工业化中期,特别是河北,其产业发展粗放程度相对较高。悬殊的产业梯度使得京冀两地产业间没有形成合理有效对接,错位明显,这也是北京在承担科技研发功能的同时,其成果转化、孵化等功能更多选择南方省市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京冀地区范围内没有形成合理的成果研发与转化有效对接的生态链。再如天津,同样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性特征加上已有的产业基础,决定了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业作为天津主导产业的地位。作为外向型的加工制造基地,其对京冀两地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现状,导致三地主导产业“自说自话”,缺乏“共同话语”,进而导致城市资源、人才、资本、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无法充分共享。

放眼世界,化“内斗”为“外争”,变“京津冀制造”为“京津冀创造”,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京津冀三地产业的有效融合。合则均利,分则均害。但也要认识到,“合”并非简单的搬迁合并,而是真正深层次、利益取向一致的产业协同化发展,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因此,提高产业关联度,构建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体系,至关重要。

2.结构合理度优

京津冀三地的三次产业呈现出典型的三级阶梯状。2014年,北京的三次产业结构为0.7:21.4:77.9;天津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3:49.4:49.3;河北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1.7:51.1:37.2。①不难看出,北京“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印证了其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天津和河北都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与河北不同,天津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基本持平,比河北要高出12.1个百分点。这表明,两地虽然均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却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主要行业门类的发展情况看,京津冀主导产业的选择也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从主导优势产业看,北京服务业优势突出,优势行业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2014年,上述产业占到了北京市GDP总量的近80%,详见表1。

表1 2014年北京市优势主导产业增加值及其占比

天津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八大领域。2014年,这八大优势产业总产值达到24998.04亿元,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0%。其中,装备制造业的业绩更是一枝独秀,格外突出,以9873.94亿元的产值占到了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5.2%,对天津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3.0%,拉动了天津市工业3.1个百分点的增长。此外,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幅分别达到了38.1%和17.0%。②从增加值总量看,2014年,天津市排名前5位的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这5个行业合计拉动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9%,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天津市工业总增加值的比重更是达到了46.8%,几乎接近半壁江山。从产值规模看,2014年天津市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的行业达到11个,比2013年增加了3个。这11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化学制品制造、食品制造、石油加工炼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产值合计占天津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8.4%,拉动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4.0个百分点。③

河北省优势比较突出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钢铁、石化、医药等领域。2014年,在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16.49亿元,同比增长8.78%,高于河北全省工业增长3.6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0.6%,拉动河北省工业增长1.74个百分点。河北省钢铁产业完成增加值3593.9亿元,占河北省工业增加值的30.6%,占河北省GDP的12.2%,上缴税金342.9亿元,占河北省全部财政收入的9.1%,吸纳直接就业40多万人,间接就业100多万人。然而,庞大的钢铁产业规模无法掩盖其利润率偏低的尴尬现实。2014年,河北省钢铁产业吨钢利润仅为113.24元,销售利润率仅为1.87%。这一业绩,尽管好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却低于全国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4.04个百分点。就医药工业而言,河北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共计238家,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17家,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89.3亿元,同比增长4.4%。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幅为13.2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能源这三大领域增加值的增幅分别为12.8%、19.4%和14.0%。更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河北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④

基于三地既有产业格局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体系,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而言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就需要秉承区域利益协同化和协同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因势利导,立足于既有产业发展基础,既不能以牺牲某个区域的发展为代价,又要致力于提高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度,向高附加值方向演进。例如,京津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具有先发领先优势,需要在产业发展中起引领作用;河北面临崛起与转型的双重任务,应顺势而为,借势发展,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等多方面入手,统筹发展与升级的二重性,在转型中崛起,在崛起中转型。

三、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产业协同系统的基本思路

产业协同系统在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育完善的产业协同系统,需要从科学的产业协同机制、优化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等三方面着手。

1.构建科学的产业协同机制

协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为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序推进,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各主体利益的再分配。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这一致命短板,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利益协同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运行,直接决定着产业协同这项事业的成败。因此,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产业协同系统,首先就需要进行产业协同机制的深层次改革。

一方面,需要统筹三地利益协调机制,合理界定各自最大的利益关键点,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比如,北京最大的利益关键点是创新与疏解,天津最大的利益关键点是发展与升级,河北最大的利益关键点是转型与发展),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三地可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构建共同的利益协调机构,以此协调利益的再分配。这里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具体是指:只要有利于北京功能疏解与空间节约的,都可适度让渡利益;只要有利于天津发展与升级的,都可展开跨区域合作;只要有利于河北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都可积极承接与互动。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尺度,本着“互谅互惠”的原则,构建新型、可持续跨区域战略合作伙伴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本着尊重资源要素稀缺性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原则,加快构建新型、科学、合理的资源要素配置与回报机制。目前,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生态资源等战略性资源依然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配置方式,导致资源输出方、生态产品提供方等供给的产品与服务,其成本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事实上,多年来,河北一直在以“服务”的心态和“牺牲”的理念为北京贡献力量。时至今日,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在这里依然没有得到体现,价格机制在其中的配置作用也是扭曲和失灵的,这也是导致北京周边存在大片贫困带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因此,新形势下,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机制,就需要积极探索战略性资源合理配置机制与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产业转移与相应的要素配置挂钩联动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程中,会面对众多的产业与项目转移。但是,目前的区域间能源消耗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等,都还在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计划与行政配置方式,也就是由国家按照行政区划来界定。如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与之相伴随的相关指标不能随之转移,会使产业转移和项目承接地面临很大的矛盾。因此,建立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能源消费和排放总量指标的跨区域联动转移机制,是确保京津冀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8 ]此外,还需要加快建立跨区域税收分成共享机制、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体化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区域竞争与利益冲突协调机制等。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与积极探索,着力推动各资源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由流动与科学配置,引导一批跨区域重点基础设施、重大生态工程项目、重大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进而推动产业在区域空间内合理布局。

2.构建协同化的产业结构系统

产业结构的协同化是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产业结构的协同化不是单纯某一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而是不同地区产业在关联度、合理度等诸多领域的协同优化。也就是说,要突破地域限制,从一体化视角构建跨区域产业协同系统。

受目前京津冀三地既有产业分工格局影响,尤其是受外界对河北产业发展层次偏低认识的局限,目前已有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依然没有摆脱“北京定位于第三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天津定位于高端制造业、河北定位于一般性传统制造业”的既有产业分工格局。这种结构固化、利益固化的分工格局,既限制了河北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向产业价值链上游攀升的空间,也不利于缩小三省市产业发展落差,推动跨区域产业有效对接,从而也就不利于产业协同系统的构建。因此,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产业协同系统,就需要密切三地产业关联,在保证产业合理错位发展的同时,构建协同度高、关联密切的京津冀优质产业链生态系统。

一方面,按照既有的产业链、技术链、服务链等发展基础,构建跨区域产业有效对接的协同系统。加快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产业有效对接,谋划“研发—转化—生产—组装—物流—配套—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分工与布局,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并行,形成协同度高、关联密切的产业分工格局,需要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所确立的三地功能定位,顺应产业分工链条化趋势,更多地在互补、互动上下功夫。例如,强化北京在研究、设计、管理、创新、营销等领域的核心地位,将制造业逐步外移;天津则应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金融创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北京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转移;而河北则应立足既有产业基础,坚持“产能压缩与产能化解”齐抓共举,特别是加大对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同时结合本土优势产业,积极承接京津一般制造业与制造环节的转移。此外,还要实现毗邻京津的地域优势的最大化,积极发展区域性仓储物流业以及占地多、用工多的现代服务业(如呼叫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实现“在转型中逐步升级,在升级中加快转型”这一双重战略目标的并行统一。

另一方面,着力缩小京津冀三地悬殊的产业发展梯度,构筑梯度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京津冀产业梯度过大,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推动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发展,构建三地产业协同系统,就是要缩小这种悬殊的梯度差,而不是迁就甚至固化这种梯度差。就河北而言,尽管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但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就落后。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河北已经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建成了一批成长前景良好的产业园区和平台,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建设成为京津冀高端装备制造业重要承载区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在未来的京津冀产业结构协同体系中,应从产业辐射和产业外溢的角度出发,培育并扶持河北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替代与升级,通过弥补河北产业结构的“短板”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京津冀产业协同生态系统。

3.构建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

目前,从表面上看,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是人口、交通、生态问题,而实质上则是区域功能配置失当,空间布局失调,以及由此进一步导致的城市、产业、基础设施等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失衡问题。鉴于此,就需要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视角进行产业的合理调整,对区域功能进行重构,进而对区域内的城市功能、产业布局、交通体系、生态空间等进行统筹安排。

在这个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真正突破“一亩三分地”的地区利益至上的行政思维,将“地区协同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度与关联度为纽带,在京津冀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从而真正实现功能互补、均衡发展的网络化产业空间格局。例如,根据目前既有的城市发展基础,可尝试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为中心,构建“三大区域板块”。北部板块以北京为中心,包括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态旅游、高新技术等产业,打造集高端产业发展与商务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环京津新兴产业带;东部板块以天津为中心,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临港产业、离岸金融、飞机、汽车制造、造船、钢铁和化工产业等,打造环渤海湾现代化海洋产业带;南部板块以石家庄为中心,包括邯郸、邢台、衡水,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制造、生物制药、旅游养老等产业,打造冀中南绿色制造产业带。以均衡化、合理化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构筑立足京津冀、辐射西北内陆腹地、联动东北和中原经济区的网络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助推产业协同进一步深化发展,进而实现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强势崛起。

*本文系2015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协同战略下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协同发展战略下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研究”(项目编号:HB14YJ005)、2013年度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路径研究”、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污染溢出视阈下京津冀产业布局跨区域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3BJY077)”的部分研究成果。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京津冀各省市统计局。

②、③数据来源:天津市统计局。

④数据来源:河北省统计局。

参考文献:

[1]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49.

[2]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3

[3]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69.

[4]王力年.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孟琦.战略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6]魏丽华,李书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河北省产业布局分析——以临空产业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25-31.

[7]魏丽华,李书锋.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跨区域临空产业布局分析——基于“行政区经济”向“产业区经济”转变的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2014(12):43-49.

[8]高智.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C]//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赢之路.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198-200.

责任编辑:陈诗静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the Strategic City Group in Beijing-Tianjin-Hebei based on the Angle of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WEI Lihua1、2
(1.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100008,China;2. Hebei Party School,Shijiazhuang,Hebei050016,China)

Abstract:Industrial coordination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upgrad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to national strategy,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the strategic city group in Beijing- Tianjin- Hebe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lemen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the strategic city group of Beijing-Tian-Hebei on industri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demostrated in the high degree of industrial association and the optimized structural rationality. So,we should cultivate the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system in building the new strategic city group in Beijing-Tianjin-Hebei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scientific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system,the coordinated industry structural system,and the rational industry spacial arrangement.

Key words:coordination strategy;Beijing-Tianjin-Hebei;the new strategic city group;industrial coordination

[作者简介]魏丽华(1979—),女,回族,河北省易县人,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12-0018-06

猜你喜欢

京津冀
2019年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在津举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率先突破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京津冀医保如何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