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效果比较
2015-03-09万锦华李建斌李震宇罗海洋
徐 萌 万锦华 李建斌 颜 斌 李震宇 罗海洋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南昌 330000
在高血压脑出血中,脑室出血较为严重,且易导致患者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升高颅内压,引发猝死。脑室出血的治疗重点是快速清除脑室内血肿、减少并发症、减轻脑组织损伤[1]。目前,临床多采用脑室外引流术持续引流脑室内积血,以降低颅内压,但治疗中存在血块堵塞引流管的可能性,且感染风险增加。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在治疗脑室出血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脑室外引流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 年1 月~2013 年9 月收治的80例脑室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室出血诊断标准,均经CT 检查证实,并排除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脑外伤出血、脑动脉出血等患者[2]。根据治疗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内镜组和引流组,各40 例。内镜组中,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龄为33~70 岁,平均(53.2±3.1)岁。引流组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龄34~69 岁,平均(53.0±2.8)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内镜组给予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麻醉后取仰卧位,消毒铺巾,从患者侧脑室额角处穿刺,切开3 cm 头皮、牵开,然后用铣刀铣开直径约为3 cm 骨窗,并以“十”字形将硬脑膜剪开[3]。在此基础上,沿平行于矢状面方向穿刺,并在进针约6 cm 后将针芯拔除,如果流出血性脑脊液,则说明针穿入脑室,便可沿穿刺方向慢慢地将脑室镜插入脑室。通过内镜观察,在图像指示下利用吸引器将同侧侧脑室血肿吸出,并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电凝止血;对于没有成功吸出的血凝块,在内镜观察下用抓钳夹碎、取出,逐渐将血凝块全面清除,然后在内镜引导下在第三脑室内置入引流管,清除血肿。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治疗,放置双侧脑室外引流管。血肿残留较多的患者注入尿激酶30 000 U/次,对肿块进行溶解,闭管2 h 后开放,每次间隔12 h,2 次/d。根据患者CT 复查结果,3~5 d 后将引流管拔除[4]。
引流组采用常规脑外室引流术,钻孔点为中线旁2.5 cm、冠状缝前1 cm 处,给予患者硬膜穿刺和颅骨钻孔,并将外引流管置入双侧脑室[5],然后将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进行持续脑室外引流,同时按照内镜组方法进行术后治疗、尿激酶注入。
1.3 疗效评定
在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头颅CT 复查,检查患者的血肿情况,并与术前对比,统计患者的脑室血肿清除情况。治疗1 年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评估,具体如下。Ⅰ级:可独立进行基本日常生活、工具性生活[6];Ⅱ级:工具性生活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但基本生活可独立;Ⅲ级:部分工具性生活,3 项以内基本日常生活依赖;Ⅳ:部分工具性生活,3~5 项基本日常生活依赖;Ⅴ级:工具性生活全部依赖,>5 项基本日常生活依赖。良好率=(Ⅰ级+Ⅱ级+Ⅲ级)例数/总例数×100%。此外,统计两组的血肿清除时间、脑脊液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肿清除情况的比较
内镜组的血肿清除情况显著优于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血肿清除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血肿清除时间与脑脊液恢复时间的比较
内镜组的血肿清除时间、脑脊液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血肿清除时间与脑脊液恢复时间的比较(d,±s)
表2 两组血肿清除时间与脑脊液恢复时间的比较(d,±s)
2.3 两组术后1 年的ADL 分级优良率的比较
术后1 年,内镜组死亡1 例(2.5%),引流组死亡3 例(7.5%)。内镜组的恢复良好率为89.7%,显著高于引流组的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7,P<0.05)(表3)。
表3 两组术后1 年的ADL 分级优良率的比较[n(%)]
3 讨论
脑室出血多为继发性出血,脑室周围组织出血进入脑室,在循环脑脊液作用下进入第三脑室、侧脑室等,从而拥堵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引发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7]。脑室出血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脑室内血流量有着密切联系,患者常伴有呕吐、意识障碍、头痛等症状。在临床治疗中,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并发症较多,例如脑疝、颅内感染、脑积水等。在脑室出血治疗中,多采用传统外科治疗方法,即脑室外引流(置入引流管排除积血、血肿),但是该方法仅限于引流出部分血性脑脊液,在清除脑室血肿方面效果不佳,不利于脑脊液循环通路畅通,且不能在直视下进行血肿清除,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王利锋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恢复率为88.24%,且治疗无感染,术后恢复快。在内镜直视下对脑室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医生可全面观察患者脑室内的血肿、积液状况,能够准确进行血肿抓碎取出,进而提高手术速率、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增加血肿清除量能够减少脑内血肿,缓减血肿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压迫、刺激,改善预后。大量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能够冲出血性脑脊液,溶解大块血肿,清除积血的副产物[9]。此外,在内镜直视下,引流管放置的准确性提高,进而避免了放置引流管导致的脑组织结构损伤,并能够在准确引流过程中降低引流管阻塞率,缩短引流时间,提高治疗效果[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内镜组治疗后的血肿清除情况显著优于引流组,血肿清除时间、脑脊液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年,内镜组的恢复良好率为89.7%,显著高于引流组的70.3%。与以往相关研究[13-15]结果相符。
在内镜治疗中,不可强行清除难以清除、具有粘连性的血块,以免造成血块出血,引发术后出血,导致死亡。在手术操作中,应认真观察、谨慎操作,避免触碰脑室壁,升高颅内压,要保持室管膜完整[10]。此外,在生理盐水冲洗中,应合理调整引流速度,避免颅内压过高或过低。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室出血可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育平,张恒柱,杜任飞,等.神经内镜对比传统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Meta 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3):135-141.
[2]姜雪,李瑞刚,李佳,等.神经内镜结合脑室外引流并颅内压监测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2013,28(12):47-49.
[3]王刚,田力学,张洪兵,等.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观察[J].北京医学,2013,35(11):917-920.
[4]李万军,刘擎国,刘明媚,等.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治疗脑室出血[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5):47-48.
[5]吴春富,陆华,朱爱华,等.自制神经内镜辅助器械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出血[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3):308-310.
[6]熊云彪,杨承勇,黄生炫,等.支撑通道辅助神经内镜对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的疗效[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9):1337-1339.
[7]杜昌旺,王茂德,宋锦宁,等.神经内镜手术与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66 例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54-56.
[8]王利锋,王学忠,张蕴增,等.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9):64-66.
[9]秦晓伟,韩珂,綦斌,等.原发性脑室内出血脑室外引流的 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5724-5726.
[10]唐元辉,马建荣,周杰,等.神经内镜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3):205-208.
[11]王小龙,周志武,庞永斌,等.神经内镜辅助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治疗重症脑室出血铸型31 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8):1037-1039.
[12]吴春富,陆华,徐杰,等.神经内镜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7(3):143-144.
[13]韩冰,韩梅,王洪,等.神经内镜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治疗中老年重型脑室出血[J].健康必读,2012,11(10):211-212.
[14]陆华,朱爱华,吴春富,等.可固定透明神经内镜鞘下双吸引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1,16(8):353-355.
[15]宋体木,颜士卫.微创手术早期治疗脑室内出血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5):2205-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