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2015-03-09黄敏锐
黄敏锐
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黄敏锐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消化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 RomeⅢ标准的患者, 随机分成莫沙必利治疗组(A组)和多潘立酮治疗组(B组), 各58例。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症状自我评估、监测胃排空率, 判断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胃排空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胃排空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有效率为89.66%, 高于B组的67.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不良反应, 均可自行缓解,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疗效, 但莫沙必利疗效较多潘立酮好, 在临床使用中应该根据患者病因合理选择促胃肠动力药物。
莫沙必利;多潘立酮;促胃动力;胃排空;疗效对比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 是以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上腹胀、上腹痛、呕吐等上腹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其为非器质性疾病导致[1], 且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 持续时间长,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合适的药物有效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意义重大。目前认为, 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2,3], 因此, 增强胃动力成为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促胃动力药是目前治疗 FD 的主要药物, 药物种类较多, 疗效不一。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总结临床治疗经验和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消化门诊及住院的116例患者, 年龄18~65岁, 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 RomeⅢ标准:有早饱感、餐后饱胀、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1项或多项, 所有患者症状出现至少6 个月, 并且无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证据(包括胃镜检查)。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均签署胃排空检查及精神因素测评意愿书, 所有入组患者均经胃镜、上腹部B超、肝、肾功能检查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和全身性疾病, 排除不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 排除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 排除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甲状腺疾病、精神病史, 妊娠、哺乳者[4]。
1.2 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的116例患者分为莫沙必利组(A组,58例)和多潘立酮组(B组,58例), A组男28例, 女30例, 年龄(45.0±19.5)岁, 病程(12.5±6.0)个月;B组男26例, 女32例, 年龄(42.5±16.5)岁, 病程(14.5±6.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月) 早饱 餐后饱胀 腹胀 恶心 嗳气男女A组 58 28 30 45.0±19.5 12.5±6.0 52(89.7) 50(86.2) 48(82.8) 21(36.2) 40(69.0) B组 58 26 32 42.5±16.5 14.5±6.5 51(87.9) 51(87.9) 49(84.5) 19(32.8) 38(65.5) t/χ2 2.522 1.658 1.647 0.000 0.000 0.000 0.038 0.039 P 0.865 0.876 0.080 1.000 1.000 1.000 0.846 0.844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4周的莫沙必利或多潘立酮, 莫沙必利(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201104、201206、201306), 剂量为5 mg/次,3次/d;多潘立酮(阿斯利康有限公司, 批号:201101、201205、201307), 剂量为10 mg/次,3次/d。所有患者开始治疗前5 d及治疗期间禁用其他促胃动力药物及抗抑郁症药物等。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禁食刺激性食物、禁酒, 保持规律生活作息, 每周复查1次。
1.4 疗效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与治疗后自我评估症状程度[4], 将餐后上腹痛、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烧灼感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4 级:1级为无症状, 计0 分;2级为症状轻微, 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 计1 分;3级为有症状, 但可忍受, 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 计2分;4级为症状明显, 并且无法忍受, 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计3分。
1.4.1 疗效评估 胃排空率测定:使用标准试餐加钡条上腹部X 线摄片方法测定胃排空率。具体方法为:标准试餐,康师傅排骨碗面1盒(80 g),400 ml100℃开水泡熟后15 min内食用完毕, 标准前禁食8 h, 试餐中途服用含有20根小钡条胶囊1粒, 所有患者均在摄片前服产气粉,5 h后进行上腹部X摄片检查, 记录小钡条在胃内的数量, 对难以确定钡条在胃内或在近端十二指肠患者, 均判定为在胃内。胃排空率 =[(20-胃残留钡条数)/20]×100%。餐后5 h胃排空率<50%为异常。
1.4.2 疗效判定标准[4]临床治愈:症状疗效指数95%以上, 试餐后5 h胃排空率95%以上;显效:症状疗效指数70%~95%, 试餐后5 h胃排空率70%~95%;有效:症状疗效指数30%~69%, 试餐后5 h胃排空率30%~69%;无效:症状疗效指数30%以下, 试餐后5 h胃排空率30%以下。统计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 疗效指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胃排空率比较 A、B组胃排空率治疗后均显著提升, 比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治疗后胃排空率要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临床疗效对比 A 组总有效率为89.66%, B 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7.24%,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胃排空率比较(±s, %)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胃排空率比较(±s, %)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治疗后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组 58 22.8±12.8 78.8±25.8ab 14.806 0.000 B组 58 20.8±14.8 56.4±22.3a 10.133 0.000 t 0.776 6.657 P 0.434 0.000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n(%)]
2.3 不良反应 A 组患者治疗中出现4例出现轻度稀便、其中2例伴头晕,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皮疹, 未经处理自行康复, B 组出现2例患者诉服药后口干,2例轻度稀便, 上述不良反应均未影响治疗计划, 且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FD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每年发生慢性或反复性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的人数占到人群总数的约30%[5]。罗马Ⅲ诊断标准定义将 FD分为两种类型, 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DS) 和上腹痛综合征(EPS)。胃肠动力障碍目前被认为是FD的主要病机[6], 因此采用增强胃动力成为治疗FD的首选。且目前使用促胃动力的药物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疗效[7]。
多潘立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苯丙咪唑类药物的衍生物,其分子结构与丙基甲酮苯基相似。多潘立酮是一种具有抗呕吐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在胃肠道中, 多潘立酮作为一种促动力药, 能增加消化道的动力[8], 升高食管下部扩约肌张力, 使胃与十二指肠蠕动协调, 进而改善FD的症状[6]。
莫沙必利具有促进副交感神经末梢较为彻底的释放乙酰胆碱, 较临床常用的胃复安、西沙比利的安全性高。其不仅在治疗FD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与奥美拉唑相似, 与铝碳酸镁联合使用对胆汁反流性胃炎也有较好疗效。在糖尿病患者中, 在饮食疗法、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降血糖的基础上, 对糖尿病性胃轻瘫具有较好疗效。不仅如此, 还对便秘也有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将FD患者分为两组, 进一步证明了增强胃动力能明显的缓解FD患者的餐后饱胀、早饱、嗳气等症状。研究结果表明莫沙必利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多潘立酮, 与多数文献[5]报道结论一致, 其原因可能是多潘立酮的促动力作用限制于上消化道, 对下消化道运动无作用, 而莫沙必利为HT4激动剂, 其作用范围为全胃肠道有关。本研究两组患者中均有个例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增强了胃肠动力后的轻微稀便及头晕症状, 上述患者症状均较轻, 未经处理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提示在增强胃动力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 在治疗前就预先提醒这些患者可以减少患者因治疗而导致的情绪紧张或治疗中断。值得提出的是, 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单独应用促胃肠动力药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仍有部分使用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均不能获得较好疗效, 其原因可能为FD在临床中表现为一种异质性疾病, 即使都是FD患者, PDS与EPS之间也存在部分重叠症状, 这也可能是导致本研究应用的两种不同作用机制药物效果差异的原因。因此, 在临床工作诊断中, 需要临床医生既要能够确诊FD, 不能漏诊器质性疾病, 在治疗上, 不仅要考虑疗效习惯性的使用单一作用机制的药物, 还需顾及病因滥用针对多种发病机制的药物。应该详细的确定患者疾病原因后,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最合适的药物, 此外还需要根据不同患者存在的心理、精神状态进行整体调整治疗。既要考虑患者存在的器质性病变, 又要考虑部分患者由于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生活质量低下引起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而导致的临床表现加重, 此外, 对于可能出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要加强规范化抗幽门螺杆菌、抑酸治疗, 以免延误患者病情。
[1]李晓波, 刘文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肠病学,2006,11(1):50-52.
[2]彭娟, 陈道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进展.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7):974-976.
[3]唐晓斌.79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4(10):132-133.
[4]梁伟.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6):408-409.
[5]符业阳, 黄越前.复方阿嗪米特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河北医学,2010,16(9):1050-1053.
[6]上海多潘立酮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多潘立酮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3,23(4):220-222.
[7]林金坤, 任明, 彭晓忠, 等.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近期疗效观察.胃肠病学,2009,14(8):488-490.
[8]赵建平.多潘立酮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中国实用医药,2014,9(3):148-14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087
2015-03-27]
528403 中山市第一中学医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