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路与举措*
——基于大学文化的视角

2015-03-09计国菊徐枞巍伍李春

江淮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计国菊徐枞巍伍李春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路与举措*
——基于大学文化的视角

计国菊1徐枞巍2伍李春1

(1.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合肥230009;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部,北京100191)

文章阐述了大学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从大学文化的视角探讨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指出了提升创新能力的思路与举措:弘扬大学精神,发挥校长的文化引领作用;完善大学制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文化体系;拓展环境文化,营造导师诗意栖居的空间;重视行为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研究生;创新能力;大学文化;思路与举措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任务,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必然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不足,国际竞争能力还不强。”现代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1]本文从大学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阐述。

一、大学文化与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文化和大学文化

“文化”一词来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

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信仰、知识、艺术、道德和法律,以及能力和习惯等。精神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主要指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等,价值观念是其核心。

大学文化是大学制度,校风、教风、学风等相关活动的总和。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学精神居于其核心地位。优秀的大学文化是遵循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文化;是大学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凝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其本质特征是创造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和社会关怀的精神。它不仅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引领作用。

(二)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简称创新力,是指人们运用知识理论,在科技、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发明的能力。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191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首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中指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其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由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人际表达能力、理论构思能力和前沿把握能力构成。其二,研究生的创新智能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2]其三,创新能力是指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推动下,不断形成或提出独到的见解,客观描述与界定自己“新”成果等基本素质相融合的综合能力。[3]

综上所述,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进行创新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能力和个性品质;是研究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质疑、试错、证伪,从而发现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萌发新思想,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文化原因

文化是时代的强音,大学担当着文化创新的任务,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墨守成规,已成为旧体制最难以突破的堡垒。笔者认为,传统的权力文化、严重的现世文化、僵化的体制文化和庸俗的关系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的滋生和蔓延,是大学文化中妨碍创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源。

(一)传统的权力文化

传统的权力文化也即官本位文化、等级文化。“学而优则仕”,自古就是中国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校园逐渐被权力主导的官僚化和市场化所污染,官本位用行政手段代替了专业评价,资源分配和职称评定等向各种“学官”集中和倾斜。在项目评审时,知名大学的校长、院长作为项目主持人,一年的各种研究、项目经费有几百万、上千万。而正处于学术生涯高峰期的年轻导师作为参与者,往往埋头耕耘只能得到“几根草”,分得“一小杯羹”。在评定职称时,校长、院长等领导,即使成果平平,也往往优先晋升,那些成果丰硕的教师,只能“忍”字当先,“继续努力”。这种现象引导着大家:只有走行政才是王道!据东方网报道,某位参与863科技项目的资深博导,从东北调到北京某高校,觉得当教授没有出路,先后竞聘后勤处处长和保卫处副处长,结果均落选。“只好失落地继续做教授”。这样的教授能做出一流的学问、教出一流的研究生吗?

官大学问大,钱多学问多、指标高、学问高,扭曲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既抑制了青年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又毒化了科研环境。正如《当代中国教育调查》所总结:“失去了直面权力的气节,失去了质疑权威的勇气……大学从崇尚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文化圣地,变成如此等级森严的官场,令人唏嘘不已”[4]。

学术研究、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是建立在自由思考、独立探索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身心协调、无牵无挂、半游戏半工作的悠游状态。难以想象在权力的巨大阴影下,在复杂的人情关系网络中,导师们还能进入这种心物一体、神游天外的研究境界。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而权力是自由的敌人,也是创新的敌人。权力充斥的地方,创新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那种精通文献、有跨行对话能力、有社会关怀和创新精神的导师和真正学者已是凤毛麟角。

(二)严重的现世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筋骨与血肉”,是生活本真的折射和传承。理想情况下,文化与物质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正如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物化社会的文化与权利》一书中所说:“文化的利益如同社会的利益,不能交给自由市场处置。”但是,中国儒家文化注重现世的功利,难以坚守抽象的原则,也难以在坚守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强力杠杆,使社会产生了“过度物化”的现象,注重现世功利的风气在大学里扩散和蔓延,不少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偏离了方向,财富的多少往往成为评价个人价值与成就的唯一标准。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现世文化”时,便会产生主体的消亡、性灵的沉沦,丧失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这是老浙大校长竺可桢的名言。这个灵魂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对真理庄严无畏的追求!追求“现世文化”的大学教师,却反其道而行,“谋生不谋道”,对形而下的物质享受和“大楼”是那么迷恋和向往,对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和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却那么消极甚至冷漠。正如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所言,在日益疯狂的名利场上,世界各国的教授们所面临的诱惑越大,对大学精神的腐蚀也越大。[5]他们既无激情讲授课程,也无兴趣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更别谈启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了!

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许多研究生以获取文凭,得到更高的薪酬与晋升为目的,攻读研究生学位与探索创新、追求真理无关。大量垃圾文章的出现,假人才、假成果的产生,破坏了大学求真务实的文化环境。

(三)僵化的体制文化

当前,大学创新文化被国家政策、体制和学校内部制度再造。在国家现行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下,教育与科技是分离的,投入大学的资金和资源不足,必然影响到教师、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国家的人事制度以及人才评价机制,都对大学有导向和制约作用。教育部高校评估行政问责的性质,造成了培养特色淡化的现象,千校一面、千人一面,不利于“偏才”、“天才”的成长。北大教授陈平原指出:“如果大学校园里没有特立独行与异想天开,绝非人类的福音。”在大学内部,强调资源配置的竞争性体制,让大学教师迷失于频繁的计划、项目、工程和奖励的申报中,持续的紧张和压力带来情趣的淡漠、职业的倦怠和心态的扭曲。另外,教师职务晋升和研究生学位授予等都偏重于科研成果,部分教师被迫走出象牙塔,到处“化缘”。研究生也不再安于求学问道,而是沦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论文指标化、职称名利化、教学标准化,师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浮躁之风,也泯灭了探求真理的志向。

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学术大师?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是提出了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转型,需要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大学乃至社会各界认真探讨。打破僵化的体制文化,重构创新文化应是当务之急。

(四)庸俗的关系文化

关系文化属于集体文化的范畴,也称圈子文化、义气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视血缘(亲戚)、业缘(同事)、地缘(同乡)等关系的。利用这种人际关系办事是人们的共识,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和观念。那些没有关系圈的人,要办事就必须努力地去寻找关系。现在,庸俗的关系文化已经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研究生选导师要关系,拿课题要关系,导师上项目要关系,评职称要关系,甚至大学评院士也要削尖脑袋找关系!离开了关系,真正是寸步难行。但是,科学和技术大多是孤独者在寂寞中玩物自得的结果,创新是因对客观规律的敬畏、热爱、痴迷,而达到一种心与物驰、物我两忘的境界,其本质上是一种个体行为。[6]他们特立独行,不经营所谓的“圈子”和关系,也不在乎他人的评价。

应该看到,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创新者很少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社会化性格,他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往往与他在专业技术上的造诣成反比。当小圈子的关系网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后,那种田园牧歌似的温暖关系往往成为忽视、排斥更或是压迫圈外人的利器。庸俗的圈子文化还容易形成圈内一元化、同质化、简单化的思维习惯,不利于文化的交融和师生的学习创新。

三、大学文化视角下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与举措

大学是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和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大学校长和导师是大学文化的领跑者,科学完善的政策与体制是文化创新的保障,以大学创新文化为统领,重视环境文化的拓展和学生行为文化的培养,才能打破瓶颈,提升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弘扬大学精神,发挥校长和导师的文化引领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结晶。它首先表现为尊重科学、善于创新。罗兰·巴特说过:在一所大学,文化最重要;在大学文化上,校长最具有影响力。大学校长是大学精神的形象代表和个性体现者。耶鲁大学以教授治校、盛产总统而著称;斯坦福大学以一流的学术、拼搏进取的精神,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与真理为友”的哈佛大学校训,激励着独立思考的代代哈佛人,诞生了44名诺贝尔奖得主。凡是有特色的大学,都因校长坚持走自己的路而闻名。大学精神也表现为尊重人才、唯才是用。“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大学校长能够打破权力的桎梏和体制、关系圈的束缚,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霍普金斯大学在美国首先提倡以教授为中心,校长吉尔曼曾言“我宁可将钱花在人员上而不是砖瓦上”。大学精神还表现为崇尚民主,思想自由。在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首先明确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礼聘博学多才的教师,引导师生的研究兴趣,并为师生研究高深学问创造条件和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北京大学形成了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缔造了北大之辉煌,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北大师生。因此,一名杰出的大学校长应该对高等教育的地位、功能和规律理解深刻,有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与信仰,志存高远、勇于开拓;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充沛的精力,既能总揽全局,也能知人善任;还具有人格魅力,君子风范,高山仰止,方能引领大学文化。

大学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职能还要依靠具有批判精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大学教师来实现。研究生导师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独立思考、虚怀若谷的品格,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为学术上的问题,导师冯·卡门先生和弟子钱学森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事后却主动道歉认错。加州理工学院能培育3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这所大学民主与自由的学术风气是分不开的。

(二)完善大学制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文化体系

大学制度是大学文化在制度层面的反映,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保障,必须把制度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要强化科学管理制度。研究表明,当大学的宗旨和个人目标方向一致时,容易产生“活力”,当大学与教师在目标、期望、奖励等方面出现了矛盾,大学系统就丧失了应有的效率。[7]科学管理是大学活力四射的催化剂。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从2007年起,学校重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实施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改革。2009年以后,启动了“目标管理”,每年初向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出年度实现目标,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2012年,学校又开始启动“绩效管理”,形成了以“规范管理”为基础,“目标管理”为重点,逐步实现“绩效管理和系统管理”的制度规划。目前,学校任务的完成率从2009年的63.6%提高至2013年的94%,逐步实现了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8]

其次是推进教授治校制度。“学术追求”是大学的灵魂。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但凡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部委员会在大学学术评价、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证学校重大决策的科学有效性,以推进教授治学,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创新和发展氛围,让学术有尊严、学术人有自尊,把现代大学制度落到实处。

最后要改革人事制度。政府要制定兼顾公平与效率、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策略,突破大学内部以及外部的机制和体制壁垒,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构建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创设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等部门的重要作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先驱、质量为中心的人才评价体系;遵循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完善研究生质量监控与淘汰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三)拓展环境文化,营造导师诗意栖居的空间

“环境”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富于特色的教育设施、人文景观和校园环境,不仅是师生思想交流、求知探索的场所,更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圣地。

从物质形态上来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既能带来身心的愉悦,也能塑造导师健全的人格。哈佛大学教授罗索夫斯基说:“当我穿过市内肮脏的哈佛广场而进入校园时,如同在沙漠中遇见了绿洲,感到心旷神怡,立刻愉快地开始了工作。[9]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优美而整洁的校园,现代网络平台、图书信息资源、多功能体育场馆等,为导师提供了一个诗意栖居的空间,使他们心情舒畅、满怀激情,迸发出创新的灵感。

从精神形态上来看,尊重、宽容、和谐的环境,会激发导师探求真理、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首先,大学管理者对每一位导师要尊重、信任、理解,多些呵护和包容,形成崇尚自由、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正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包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天才数学家约翰·那什,才能安静地生活在校园,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次,导师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举办创新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沙龙、科技竞赛和社团等活动,鼓励他们探究、发现,批判、创新,形成宽厚、宽松的良好育人环境。最后,高校还要重视学缘的多样性,突破地域、“圈子”的界限,推进教育合作的国际化和文化的融合。“大学至高无上之处在于它给人类提供改良文化、创造文化、延续生命和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智力平台。”这是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的名言。[10]高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学者互访、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建立利于交叉、开放和共享的创新平台,培养具有全球性战略眼光的国际型创新人才。

(四)重视行为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11]当前,一些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学术道德失准等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

健全的人格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有“一等品行”,才能成就“一等人才、一等事业、一等学问”。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唐文治老校长的名言,爱国心、责任心、感恩心是“一等品行”的最重要内容。钱穆先生也说过,一切学问,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多年来,合肥工业大学以探究知识为基础,建设能力为核心,人格养成为根本,把“责任、感恩、梦想”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线,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支持研究生西部支教团的活动。通过“优秀导师桃李奖”、“科技创新十大标兵”、“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等奖项的评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还坚持高雅艺术进校园,引进国家顶尖艺术院团进校演出,同时鼓励自主原创,将“欣赏”与“创造”有机结合。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同时,也展示了当代中国研究生的形象,提高了大学人的文化自信。

文化熏陶育英才。制度创新、民主风气、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等,形成了一所高校独特的大学文化,这种文化正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中国的大学何时能成为孕育批判者、创新者的大本营,使师生尽情追求真、善、美,创新学术成果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需要我们批判地继承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并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新内涵。

[1]钱穆.文化学大义[M].台北:正中书局,1952.2.

[2]丁海莺,丁松滨.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电力教育,2006,(6).

[3]高鸽.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赵启强.当代中国教育调查[EB/OL ].http://www.unicornblog.cn/userl/zlzqq.

[5]蒋延玉,杨频萍.三大“瓶颈”制约创新人才培养[N].新华日报,2012-05-21.

[6]肖知兴.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8.

[7]有本章.大学学术职业与教师发展(FD)——美日两国透视[M].丁妍,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5.

[8]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J].求是,2012,(9).

[9]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40.

[10]邸燕茹.大学文化建设需走出误区[N].中国教育报,2013-4-12.

[11]宋有,于成学.大学文化:大学发展的灵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责任编辑焦德武)

G64

A

1001-862X(2015)06-0188-005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港澳台青少年中华传统价值观认同研究”(14BKS079)

计国菊(1966—),女,安徽颍上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徐枞巍(1956—),辽宁大连人,北京航天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等;伍李春(1978—),安徽潜山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工程。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