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学说的绿色生态思想*

2015-03-09胡梅叶

江淮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恩格斯资本主义

胡梅叶

论马克思学说的绿色生态思想*

胡梅叶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3)

马克思学说主要是指导人们变革人剥削人的旧世界,塑造人际和谐新世界的“红色”理论,同时也蕴含着保障人们开发并保护自然,从而达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界相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维护这种“优先地位”,是人类进行合理行动,包括科学劳动的前提;以利润优先的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物质循环的“新陈代谢断裂”;只有消除这种断裂,实现“新陈代谢恢复”,才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首先要变革人对人剥削的旧关系,并在这个前提下,变革人对自然剥削的旧关系,这样才能达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和解及其统一。马克思学说的这些绿色生态思想,对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绿色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长期以来,西方有些论者把马克思学说仅仅看作是一种“红色理论”。即认为,它只对变革和改善人类的社会关系有指导意义,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和改善,非但不具正面意义,而且还有消极作用。其理由归纳起来大体有三:一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并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关于这个问题的马克思绿色生态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强调经济,因而是生产主义者,而非生态主义者;三是马克思主义彰显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赞美“人对自然力的征服”,因而它只有关于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理论,而没有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于是断言,它归属于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否认马克思学说同时也是绿色生态理论,则令人难以赞同。正如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福斯特所指出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系统的生态世界观”,是旨在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1]的二者统一的科学理论。

一、马克思学说绿色生态思想的历史缘起

人与自然的矛盾,从人作为主体从事物质生产的那一刻起就已产生。但这一矛盾作为问题,直至作为当今的全球性问题,从而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则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扩张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作为全球性问题的生态危机,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虽然还没有形成,但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即今人所谓的生态环境问题即已产生。正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马克思的绿色生态理论,这也就是其历史缘起。

首先,当时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关注。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19世纪的西欧,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进程之中,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深有感触,且极为愤慨。这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中有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大量详细论述中,得以佐证。比如,恩格斯在早期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揭露了英国工人阶级所处的恶劣环境。他强调,空气被污染、水被污染,“各种各样的灾祸都落在穷人头上”[2],从而生动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及其对工人身心的摧残。他在《致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指出了工业化国家出现的生态问题,“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淤浅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3]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所固有的简单的洁癖,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违反自然的满目疮痍,日益破坏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4]。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甚至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提出了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559

从上面的引证不难看出,那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是立不住的。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注当时已经存在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而且把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联系起来,从而深刻揭示了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

其次,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把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起来,指出环境破坏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致使自然资源耗竭,“英国藏铁丰富的矿山过去很少开采;熔解铁矿石的时候总是用木炭,而由于森林砍伐殆尽和农业发展木炭的产量愈来愈少,价钱也愈来愈贵。”[6]345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而且不断从城市流向农村,进而造成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和矛盾。

由此,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内在地对环境不友好,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因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性,利润增值原则是资本的基本原则。这种利润至上原则诱发了人类对大自然贪婪攫取的欲念,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逐渐演变为资本对自然的占有关系,其结果必然是最大限度地掠夺自然资源、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界倾倒垃圾,最终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并伴随着资本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最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反生态本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价值。……在私有财产和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必然是对自然界的真正蔑视和贬低”[6]49。这种贬低,就是把自然界作为资本剥削的对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而“土地所有权本来就包含土地所有者剥削土地、剥削地下资源、剥削空气,从而剥削生命的维持和发展权利。”[7]

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质来说就是资本对自然的占有关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反生态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必然会带来生态危机,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持续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人类要走出生态困境,必须首先改变被资本逻辑所支配的社会制度。否则,要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那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对生态问题不仅进行了资本批判,而且进行了哲学批判、技术批判和人本批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绿色生态思想。

二、马克思学说绿色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虽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危机”一词,然而他们从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实践为基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论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绿色生态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肯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马克思绿色生态思想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自然环境对人具有客观性和先在性,“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38,人永远都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离开自然的客观性和先在性,来谈人的产生、人的作用,否则,就会陷于虚妄。同时,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物质生产,这就必须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2]158可见,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源泉,人类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不是通过纯自然形式,也不是通过盲目劳动的自发形式,而是通过合自然规律的有目的的劳动实践形式来实现的。这一实现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本质力量物化在自然界中,从而实现自然的人化;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把自然的属性、规律等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而提高自身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样,通过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不断碰撞、磨合和不断提升,实现劳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2.克服“新陈代谢断裂”——马克思绿色生态思想的逻辑对象

在分析劳动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时,在定义劳动过程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生物学中“新陈代谢”概念,“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8]马克思用此概念分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断裂现象,进而展开了对“环境恶化”的深刻批判,并从总体上说明了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内在微观机制和根本原因。

关于物质循环的“新陈代谢断裂”,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生态批判的核心概念。马克思最初运用这一概念分析了资本主义农业对土地的掠夺,指出新陈代谢的断裂是资本主义生态农业环境遭受破坏的直接原因。因为“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9]919,导致了土地养分的流失,破坏了土地的持久肥力。

之后,马克思创造性地将“新陈代谢断裂”概念运用到了社会领域。指出城乡分离只是导致“新陈代谢断裂”的表面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隐藏其后的更深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与“新陈代谢断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在资本原则的支配下,资本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不是服务于人的真实需要,这就必然会导致“新陈代谢断裂”。

3.坚持“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绿色生态思想的逻辑要求

马克思在剖析“新陈代谢断裂”的表现及其根源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断裂,实现“新陈代谢恢复”,即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关系”。当然,马克思“新陈代谢恢复”的研究,同样是从探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进而扩展到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即关注“整个生态可持续性”是否可能的问题。在作出肯定性回答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说明了消除断裂、实现“新陈代谢恢复”的根据,就是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建立在稳固的生态原则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将把自己与可持续性的土地联接起来”,应当是“一个符合人性的、可持续的制度”。[10]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在分析劳动和地租时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2]123而在分析地租理论时,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人类并非土地所有者,“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人类应当“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9]878可见,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为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就应该善待自然、养护自然。

4.运用“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绿色生态思想的逻辑中介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支持人类对“自然力的征服”,但并没有像某些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毫无保留地”主张以牺牲农业、牺牲生态为代价,去实现所谓的单纯机械化和工业化。他们并非片面崇尚科学技术,而是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从而有效地降低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因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9]115。同时,马克思还以化学工业的废物利用为例,指出运用科学技术还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比如,可以“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苯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9]117。

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善与自然关系充满了自信。恩格斯在1844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到:“对科学来说,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2]82

5.通过人际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马克思绿色生态思想的逻辑旨归

马克思将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实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矛盾的双重解决”[2]187,作为其生态思想的逻辑旨归,同时也将之确定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高目标。

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的和解是紧密相连的,实现和解必须从解决冲突入手。就二者的关系来说,要在解决人与人的冲突的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这就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9]928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当然,这一理想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方能实现。

三、马克思学说绿色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认为,既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断裂”,那就必须进行改造和扬弃,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186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我们不能为了生态文明而放弃现代化,同样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绿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国情,将工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注重制度建设,建立生态文明长效机制

马克思学说绿色生态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生态问题的制度分析与建设,这对于指导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很有意义。目前,我国存在的许多环境问题及环境突发事件,都与缺少制度建设有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习近平主席阐述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这就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制度建设要求建立和坚持地方政府的绿色GDP政绩考核模式。设立生态红线,建立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施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终身制。有效地实施环境破坏责任追究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打造生态文明性政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制度建设要求加快环境法制建设,完善现有环境法律体系。按照“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在法律法规上落实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严格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更好地发挥制度建设的约束和监督作用。

2.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如前所说,马克思学说绿色生态思想注重发挥科技的作用,以实现人文关怀。这种科技被称之为绿色科技。它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转变资源的利用形式,进而扩展资源的利用空间,从而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循环之路。因此,“绿色科技创新是从源头上来进行环境治理,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撑”。[11]

而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相背离。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着眼于防治污染、回收资源和节约能源,加大对水电、风电、太阳能及生物质能等的开发利用,以消除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就这需要政府一方面加大对绿色创新技术的政策倾斜力度,利用信贷、税收、补贴等政策手段加大投入,以推动绿色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借助资源和生态环境行政管理方面的“强硬”措施,通过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排污总量,来“倒逼”技术创新和产业调整,实施绿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寻找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较优平衡点[12],以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3.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马克思学说绿色生态思想的着眼点在于全人类或人类总体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从一国的角度说,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必然要求,尤其是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时代背景下,更应如此。

在环境治理方面,发达国家率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生态技术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对外交流的机会,加强与国外环境大国绿色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生态技术和生态管理经验,促进本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同时,伴随着全球变暖、臭氧层损耗等环境问题的产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有效合作,以解决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从单纯注重国家责任转向全方位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世界双边的、多边的,以至全球的环境保护行动,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以惠及全球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

4.携手发展中国家,共同反对生态侵略

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问题,但对于占世界1/ 4人口却消耗着全球3/4资源的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生态状况要比发展中国家好得多。除了发达国家本身对本国环境的精心保护和综合治理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嫁了生态成本,化解了本国的生态危机。他们通过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有害弃物,或者将本国已经淘汰的一些高消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料仓库甚至垃圾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可以说,作为全球资源的最大消耗者和全球污染最大制造者的发达国家,享受了现代化成果却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承担起代价,而发展中国家正在替他们承担现代化的代价。

马克思学说绿色生态思想反对部分人对自然的剥削,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侵略,实际是对马克思这一生态理论观点的实践延伸。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携起手来反对生态侵略。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坚持按照“共同却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诺并履行与自己增长能力、职责相一致的国际义务,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J.B.Foster.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 [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p.Ⅷ.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7.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7.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2009.

[10]J.B.Foster.EcologyAgainstCapitalism [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2:168.

[11]赵建军.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13.

[1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4中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报告——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8.

(责任编辑明笃)

F0-0

A

1001-862X(2015)06-0092-005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4A137);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项目(mxk03015)

胡梅叶(1973—),女,安徽凤阳人,博士,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当代发展。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恩格斯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的企业担当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