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2015-03-09刘新跃

江淮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想同学大学生

刘新跃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 243002)

网络舆论已成为当今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正深刻地改变着现代社会舆论环境,并日益展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的思想紧密相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大学生思想的实时镜像,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所在。[1]

一、调研方法、对象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辅助采取电话采访、重点走访、网络调研、组织小型座谈会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安徽工业大学、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46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18份,问卷有效率达98.22%,样本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在4518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占49.4%,女生占50.6%。本科生2449人,占总人数的54.21%;专科生2000人,占比44.27%;研究生69人,占比1.52%。被受访学生所学专业涵盖理工、经管文等各个学科,理工科占总人数的41.48%,经管文科占总人数的27.53%,还有其他学科占比30.99%。从政治面貌结构来看,受访学生中大部分是共青团员,占总人数的86.56%,有9.61%是中共党员,群众和民主党派仅占极少部分。从户口类型来看,受访学生中农村户口居多。农村户口2863人,占比63.37%;城镇户口1655人,占比36.63%。从受访学生的家庭结构来看,独生子女占42.87%,非独生子女占57.13%。

对在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累计有68.4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个小时,其中,有20.92%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3个小时,有14.3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超过3个小时。在大学生平时上网所做事情的调查中,浏览网页新闻、关注国内外新闻以24.87%排在第一选项,休闲娱乐以21.89%位居第二位,有19.11%的大学生选择查询资料。微博、聊天、网购分别居第四、五、六位,分别有 18.63%、11.12%、3.63%,有0.75%的大学生选择其他。

在有关大学生通常采取何种途径获取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舆论的调查中,微博微信博客等以45%的比例位居第一,各大门户网站以35%的比重稳居第二,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校园讲座分别以7%、7%和3%位居末尾。在访及大学生采用何种方式上网时,有71%的在校大学生表示通过手机上网搜罗信息,有25%的大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仅有4%的大学生采用的是台式机。在访问到大学生更多的关注何种网络平台或者应用程序的调查中,有67.77%人群倾向于腾讯QQ应用程序,微博、微信平台也分别聚集了12.3%和11.59%的人气。

多数大学生对于当前网络舆情的参与,保持一种温和的理性态度,既不过于热情也不过于冷淡。关于在校大学生是否转发过网络热点事件或者其他资讯的调查显示,仅有16%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主动转发,多数(62%)大学生选择偶尔转发,也有22%的大学生表示从不主动转发。参与网络讨论的目的主要出于言论自由的大学生占41.82%。只有小部分人保持一种强烈的目的性去参与网络讨论。其中,有11.89%的大学生则表示主要是为了发泄个人不满情绪,20%的大学生主要出于维持社会正义道德感,13.63%的大学生是为了凑热闹,也有5.47%的大学生主要是出于好奇心。有46%的大学生表示发帖是为了表达观点,传递感兴趣的信息。也有31%的大学生表示发帖是为了写日志,记录事件或者是抒发内心情感。仅有11%的大学生表示发帖是为了寻求帮助。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报道的信誉度维持在基本认可的水准上。9.85%的大学生认为“主流媒体报道的可信度”非常高,41.71%的大学生认为比较高,认为一般的有41.33%,认为很低或者是完全不可信的只有不到7%。69%的大学生表示,网络舆情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加强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监督,使其作出明智决策;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将促使政府的重要政策出台;1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对政府的影响不大,相反使政府加强预防;11%的大学生认为其没有影响。“你认为目前网络言论的自由程度如何”一项的调查显示,有59.77%的大学生认为还可以,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有22.59%的大学生认为仍然不够自由,很多想说的不能说;有6.64%的大学生表示挺好的,应该保持目前状况;有11%的大学生表示过于自由,很多人发表了不负责任的言论。

对于网上出现的大量不文明的言论,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以一种更文明的方式予以应对。在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水手、网络推手、网络打手以及散布网络谣言者的态度”一项调查中,有75%的大学生表示很反感,应严惩;有12%的大学生持中立的态度,表示与自己无关;仅有极少数大学生表示支持或认同。

二、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调查表明,当前我省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呈现积极健康稳定的态势,政治参与度和认同度较高,广泛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举措以及军事、外交政策;人生目标明确、务实,讲求个人价值实现和生活品质,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表现出强烈的实干精神;道德认知、道德实践意识较强,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呈现出逐步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追求个性化、重视物质享受的倾向加大。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认同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我省大学生群体广泛认同,但也存在不同声音。通过调查发现,有70%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示认同,认为其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倡导更需践行。有18%的大学生表示这是少数人讨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有7%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必要,还有5%的大学生有其他的想法。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具有明显的年级结构差异。大学一年级新生和研究生两个群体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度较高;而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度有所降低,漠视与不理解的噪声较大。尤其是大学三年级群体,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要倡导更需践行的人数占51.93%;认为这是少数人讨论的问题,与我无关的人数占19.56%;认为没有必要的占到24.56%。

调查进一步发现,“新闻媒体”是广大大学生群体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学校教育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61.99%的大学生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途径,15.08%的大学生是通过书籍或者杂志,11.03%的大学生通过讲座、讨论会、学习班,而通过学校教育方式获取的仅占10.72%。

2.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和认同度较高

入党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等各方面的积极肯定。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目前有超过70%的学生有入党意愿但还未成功加入。也有约15%的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且已经光荣地成为了共产党员。在“你对目前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一项调查中,有39.29%和33.28%的同学对辅导员的工作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只有4.73%和1.48%的同学认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在“你对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满意度如何”的调查反映中,对学校思政课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同学分别占32.82%和38.53%,而非常满意的同学则占到19%,即对学校思政课满意的同学累计达到了90.35%。这表明,经过近10年的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针对中央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党和政府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败工作等在大学生中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大学生积极评价,认为中央的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效果明显,并且会持续下去。而在“你认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钓鱼岛问题”一项调查中,62.54%的同学认为应该外交谈判,和平解决,而32.03%的同学则认为应该武力解决,只有5.43%的同学表示与己无关。对于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上的看法及态度,从调查结果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些处理方式表示认可与满意,其中超过1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近3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5%左右的学生表示满意。

3.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而朴实

关于 “你上大学的主要期望”调查显示,有55.44%的大学生想通过上大学找一份适合的好工作,实现个人价值。有16.01%的大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通过上大学让父母生活幸福。有14%的大学生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家乡面貌,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通过对“人的一生,你最看重的是什么”一项调查,我们发现,“生活是否舒适”以30.40%排在第一位,而社会贡献大小、事业成功与否和物质财富大小三者分别以17.36%、15.25%和13.74%位居二、三、四位。

在对“如果组织抗震救灾活动,你愿不愿意参加”一项的调查中,有62.2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主动报名参加。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讨论调查发现,过半数(51%)的大学生认为导致人们不扶老人、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受有失偏颇的新闻报道和社会舆论导向影响。但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偏颇的新闻报道冲击面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因此发生巨大的偏向,反而是多了几分冷静与睿智。“如果在街上看到老人跌倒,你会如何做”的调查显示,有59.89%的大学生表示保护自己的同时扶救老人,仅有7.74%大学生表示因害怕被诬陷不会主动扶救。

4.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恋爱观念较为理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网络消费模式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逐渐摒弃了一些传统消费观念,代之以注重效益、注重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在“除吃饭花费外,你的其他花费主要用于”一项调查中,有55.06%的大学生把花费用在“购买日常用品、聚会”等物质消费上,其中有47.46%的大学生把花费用于购买日常用品,有7.6%的大学生把花费用于聚会。而用于“购买学习资料、上网、交话费”等精神消费占34.42%,其中的22.53%的花费用于购买学习资料,11.89%的花费则用于上网。

在“你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如何看待”一项调查中,追求美好爱情的同学占28.36%,选择人生伴侣和缓解学习压力的同学分别占11.99%和12.89%。在“你如何看待‘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观点”一项调查中,46%的同学反对,27%的同学不赞成也不反对,而基本赞成和非常赞成的同学分别占16%和11%。可见,将物质与感情有机结合的生活状态,无疑成了不少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

5.大学生的地域归属感强

在“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关于安徽的各类新闻,你的态度是”一项调查中,对安徽各类新闻比较关心和非常关心的同学分别占49.84%和30.51%。累计达到了80.35%,占到绝大部分的比重。而不关心的同学仅仅占到19.65%。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地域归属感较强。那么对于安徽人来说,什么地名最能代表安徽形象呢?在“你认为下列哪些地名最能代表安徽形象”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最能代表安徽形象的地名有着不同的认识。包括黄山、小岗村等。其中,43%的同学认为黄山是最能代表安徽形象的地名,20.56%的同学认为是合肥,13.46%的同学认为是皖江城市带。

在互联网时代,关注有关本省的新闻也更为便捷。通过访问各类网站,大学生就能够了解到关于安徽省的大量信息。通过对“您经常访问安徽那些网站”一项调查,我们看到32%的同学经常访问关于安徽省的新闻网站,27%的同学经常访问旅游、文化类网站,还有15%和11%的同学经常访问论坛、社区网站和各类政府网站。可见,大学生经常访问安徽的网站联系多种多样。

三、网络舆情背景下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认知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低,对如何维护文明有序的网上环境缺乏了解,网络道德教育缺位。通过对“你了解互联网‘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一项调查得知,有47.71%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有32.01%的大学生表示仅仅听说过,仅有20.28%的大学生表示了解。“你是否关注学校和老师的微博或微信”的调查表明,表示关注过学校和老师的微博或微信的同学累计占89.88%,其中,有46.33%表示偶尔关注,有17.98%表示很少关注,仅有25.57%表示经常关注。此外,还有10.12%的大学生表示从不关注。

2.大学生表达诉求的渠道较窄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引导和诉求表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你经常跟辅导员交流或者谈心吗”的调查中,有37.02%和27.14%的同学与辅导员交流比较少和非常少,只有8.46%和0.97%的同学与辅导员沟通比较多和非常多。关于“如果你对学校的工作有意见需要反映,你首先会选择哪种途径”的调查结果表明,选择找学校相关部门、老师反映排在第一位,占比53%,而通过网络发帖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学生占比19%,排在第二位,给书记、校长信箱写信,找校领导反映分别占比13%和12%,排在三、四位。这既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利用网络表达诉求的习惯尚未养成,未能充分发挥网络渠道对于监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也反映出学校对于学生反映诉求的网络渠道开辟较少。

3.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较大

通过对“你觉得大学期间压力大吗”一项调查发现,认为大学期间压力较小和没有压力的同学仅仅占6.34%和2.38%,而认为大学期间压力很大和压力较大的同学却占到15.93%以及36.82%。不过调查同时发现,大部分同学都会采取科学方法调节心理压力。比如41%的同学选择找人倾诉的方式,16%的同学则会选择写日记、购物等方式。通过对“你对毕业后找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有压力吗”一项调查可以看出,47.20%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较大,17.69%的同学认为压力很大,而只有7%的同学认为就业没有压力,即超过半数(64.89%)的同学认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可见大学生追求稳定工作的压力一直较大。从“你毕业后希望到哪种类型的单位工作”这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到,毕业后希望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同学分别占19%,25%和25%,累计达到了69%。而选择自主创业、民企、外企的同学仅仅占2%、12%和13%。

4.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但与实际践行有所脱节

对“大学期间,你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的调查发现,经常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大学生仅占29%,有48%的大学生表示大学期间偶尔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23%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现象,折射出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还不够成熟,受功利主义、诚信缺失现实以及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的影响,知行很难统一。

5.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了解和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途径。虽然,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辅导员工作高度认可,但老师、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教育引导明显偏少,大学生与老师、辅导员的交流较少,通过网络与辅导员的互动也较少。这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大,但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特别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6.网络阵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用发挥不够理想

关于 “你比较喜欢学校下列哪种活动形式”的调查表明,有24%左右的大学生对于电影、演出这类的文化活动较为青睐,有17%的大学生选择了主题班会、晚点名这类集中式教育。同时,约有15%的大学生偏向于通过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和它比例较为接近的还有专家讲座以及知识竞赛、辩论等学习形式,各占约14%左右。此外,还有不到10%的学生希望通过先进人物报告会增长知识,而只有6.52%的学生偏向于选择网络教育这种学习形式。[2]

四、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1.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

坚持高校党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基础组织和辅导员的作用,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固树立网络舆情的阵地意识,将网络舆情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建设一批受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网络服务平台。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作为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2.整合网上网下各种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建立由省网宣办和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联席会议等协作机制,定期研究分析解决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成立专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部门,会同高校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就业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形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通过对诸如各地的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安徽好人”等先进人物的培训,制作先进人物的个人微信等方式,使先进人物进入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传播网络正能量。[3]

3.切实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拓宽大学生表达诉求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来寻求生理、心理、思想和实际问题的解答。加强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抢抓网络时代大数据优势,打造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切实减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提高更加广泛的心理服务、思想解困服务。培养辅导员善于运用网络解决大学生思想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充分调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等部门积极性,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立体化工作格局。持续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防有害信息的渗透,最大限度挤压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主动帮助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建设工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快推进校园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引导大学生做遵纪守法的“中国好网民”。

[1]廉永杰,薛延飞.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规律——以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37-40.

[2]樊泽民.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沿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3,(05):260-263.

[3]徐艳玲,李建柱.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破题求解 [J].理论探讨,2013,(01):53-56.

(责任编辑 明 笃)

猜你喜欢

思想同学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